趙興掃了一眼程阿珠,後者突然抬頭與他對視一眼,目光中充滿熱切,旋即,又垂下眼簾,專心擺弄手裡的茶具。
趙興這時全明白了,還不明白那是傻子。
他沉默片刻,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程同馬上抬手,招呼門口的程老七:「老七,進來說話。」
程老七且驚且喜的貼著門邊走進院內,小心翼翼的走在眾人身後,又蹲下去,蹲在屋門口。
「族裡決定了:阿珠今後就伺候先生起居。阿珠的夫婿——就是城裡那小子,我們給他15貫,讓他退親」,程同平和說,彷彿不是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是在決定一棵白菜的歸屬。
常聽說古人視女人如貨,但沒想到居然如此輕描淡寫。
屋門口蹲的幾名老頭居然對程同的決定一片點頭,程老七望向他的目光也很熱切。程阿珠呢?這小女子似乎並不反對被人決定歸屬。
她為什麼要反對?
宋代是個極度崇尚知識的時代——換句話說:這是個才子佳人的時代。
這時代有個習慣,每年科舉考試後,東京汴梁城的富豪都等在榜前,見到中舉的進士便花言巧語地哄回家去,立刻讓他與自家女兒成親。這就是所謂的「拉郎配」。而明清時代的話本戲劇裡,描寫的才子佳人故事,都屬於這個時代。
城裡的店小二是程阿珠准夫婿,沒錯!但這只是受父母之命安排的一樁婚姻。而那位店小二肯娶一個「不在籍」的山女為妻,主要是貪圖美色,但在內心裡,他對山裡妹也不無輕視的感覺。
程阿珠平常也沒見過王小三幾面,但短短的接觸中,她可以感覺到王小三對自己父女的輕視。雖然她自信可用自己的美麗,爭取到寵愛,但自小深受寨中男孩寵愛的她,未免有點心中憤憤。
然後是趙興來了,沒有比較不知道什麼叫優秀。趙興話不多,但待人溫和,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與鄉民截然不同的氣質。14歲的小女孩正在懷春年齡,她從未走出大山,近在眼前的趙興就是她眼中的王子。他那種來自現代社會的平和,遠不是一個宋朝店小二所能比擬的。一個懷春的小女孩會有什麼想法,可想而知。
實際上,整個寨裡不止程阿珠一個人為他沉迷,那些小姑娘小媳婦每天來給他做飯,不是毫無企圖的。然而趙興一向沉默寡言,這讓他顯得很孤僻,以至於那些女子不敢隨意狎暱,所以,大多數女人只好借送飯、做飯來親近。
昔日的程阿珠沒有這種送飯機會,所以她只能遠遠看著別的女子獻媚討好,自己則躲在家中默默學習禮儀,在學習過程中,她總在幻想,幻想著她獻茶的對象是老師,服侍的對象是老師,這讓她在學習禮儀的過程中,唇邊總含著微笑,讓教習頗為詫異。
今天,這個時刻,她所學習的禮儀都有用了,她如願以償了,她怎不心花怒放?
趙興將周圍人的反應一一收入眼底。他明白:程同這是希望他扎根程家坳,為此他不惜送出族裡最美貌的女人來籠絡他。
這習慣也許是從程同祖上遺留下來的,其元祖在大家族裡習慣了用侍女、侍妾籠絡客人。所以程同被遺傳了這套習慣。
可趙興沒法拒絕——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程家坳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他也不得不依托程家坳發展,程家坳現在是他唯一的「根」,所以他唯有點頭。
實際上,寨裡也就趙興沒感覺女人們的追逐,除此之外,是男人都感覺到了。他們未嘗不因此而嫉妒,但趙興待人一直很隨和,山民普遍因他的存在獲得不少收益,這令山民無話可說。這次,程同把目標確定為程阿珠,其餘的人自然心中暗樂。
為什麼快樂?
程家坳富裕啊,坳裡的姑娘媳婦跟著老師學了不少做菜做活兒的手藝,其他寨裡的姑娘哪比得上她們?老師現在訂了程阿珠,那豈不是說,其餘小娘必將在我們孩子中選擇——(*^__^*)嘻嘻……這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彷彿是加強語氣,程同在阿珠的歡樂中,別有意味地補上一句:「如此,告訴其他小娘,沒事別來騷攪老師!」
趙興知道,這話分明是對他說的。
他微微笑著,笑的意味深長
頓了頓,程同討好地補充道:「夫子,剛才我們公議了一下:今後村裡的族產『私六公四』——私人得六成,『公中』取四成。『公中』四成與夫子平分,族裡用著兩成納賦與撫恤孤老,夫子那份,由夫子自處,如何?」
趙興顯得寵辱莫驚,他平靜地點點頭,一言不發。
趙興原先分到的利潤,也沒有完全歸自己。他來自現代,還不習慣宋代奴隸式學徒制。他認為「按勞付酬」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所以,孩子們雖然在跟他學習手藝,但他規定了很細緻的量化指標,依據勞動量和勞動成績,付給孩子們薪水。
正因為有這一點基礎,所以,在沒有專利意識的宋代,當程同從「族中產業」裡提兩成收益給趙興時,這個接近現代「專利法」的提案,沒遇到絲毫障礙。但……程同覺得是恩賜的給予,按現代觀念來說,其實是一種對腦力勞動的剝奪。
趙興能怎麼表示?他唯有面無表情。
如此表情卻讓程同摸不著喜怒,他心中沒「專利費」的概念,所以,他覺得這麼大的付出,對方只是「哦」了一聲,這反應太平淡。等了一會,還沒等到預期的感謝,他只好繼續說下去:「過一段日子,夫子可打算讓孩子們參加科舉?」
趙興搖頭。
現在,孩子們的學識還沒到參加科舉的地步——開玩笑,學了兩年的孩子,頂多是小學二年級水平。而童生試的水平在國朝建立初期曾有評定——相當於「高小(即小學三年級)」。
此外,趙興教的全是實用知識。但在宋代,知識的衡量標準是寫詩歌的水平。什麼人在古代算人才?比如周華健!會做詩會譜曲,好,他可以當財政部長(戶部尚書);崔健也會作詩,重金屬搖滾樂癡迷了一代人——好,他可以當國防部長(兵部尚書);
還有一人,做得「哼哼雙截棍……哈哈雙截棍……哼哼哈哈……」好詩啊好詩!絕世無雙,深受追捧——如此人才,可以勝任司法部長(刑部尚書)。
現在是什麼時代,現在是「治國全憑對對聯」的時代——俾斯麥不會對對聯!中國廢材,不給他出頭的機會;戲子出身的裡根不會對對聯——也中國廢材……丘吉爾、羅斯福——一群廢柴。他們搞得戰後復興、網絡技術,生物技術算什麼,奇淫巧技!
再比如:清代有個七歲小娃娃會對對聯,除此之外只擅長尿褲子——好!很好!!他可以當縣令!這就是國力上升的體現,是康乾盛世,需要用影視劇謳歌之(據說在21世紀,該劇收視率挺高)
現在,程家坳孩子,實用技術學了一大堆,論識字水平絕對超過了現籍蒙童,但論到作對聯的水平……你能指望一個對詩詞格律一竅不通現代理科生,教出一群李白杜甫嗎?這就跟命令比爾·蓋茲教出一群蘇東坡一樣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