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4年至1922年期間,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稍後一段時期,中國民族工業有了迅速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統治,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德、俄等國忙於戰爭,生產受到破壞,致使外國來華商品和資本輸入的總額顯著減少,而出口總額大量增加,從而有力地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以輕工業和日用品製造業發展最快,其中又以紡織業和麵粉業最為突出。從1915年至1922年,中國私人的棉紡織廠由二十二個增至六十四個,紗錠由700014枚增至2221000枚;布機由2254台增至12459台(一說12553台)。即廠數、紗錠、布機等都增長兩倍以上。國內的棉紡織業地無分南北,廠無論大小,大都能獲得厚利。繅絲工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全國繅絲廠,1913∼1918年由一百七十餘家增至四百三十三家,絲車總數達到6754台。麵粉業戰前每年入超二百萬擔以上。從1915年起連續六年為出超,平均每年出超百餘萬擔,價值五百餘萬海關兩。戰前全國麵粉廠只有四十多家,到1921年增至一百二十多家。此外,火柴、造紙、捲煙、水泥、搾油、制糖等輕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重工業中的采煤、鋼鐵、銻鎢等業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例如,煤產量1913年為12879770噸,1920年增至21318825噸;生鐵產量1913年為267513噸,1920年增至429548噸外國資本和本國資本的比例也有變化,外國資本占中國投資總額的比重1913年為80.3%,1920年降至70.4%;本國資本1913年為19.7%,1920年上升至29.6%。從1914年到1919年,民族資本共設新廠礦三百七十九家,新投入資本一千四百三十萬元。中國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工人隊伍的壯大,1919年中國產業工人達到二百萬人左右。
1914年到1920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時期。1914到1919年的六年間,中國資本新設廠礦共三百七十九家,設立資本八千五百八十萬元,平均每年開設六十三家,新投資本一千四百三十萬元,都比前期的十九年間超過一倍。這時期,外國資本增長有限,官僚資本陷於停滯,而民族資本有迅速發展。
據唐傅泗同志最近的研究,1920年本國資本的主要工業和1912年比,其發展速度如表五。
表五本國資本主要工業發展速度
1912-1920
行業|||||
棉紡|棉紡產量指數|100.0|422.4|422.4|17.4
麵粉|麵粉產量指數|100.0|5.9|5.9|22.8
繅絲|廠絲出口量(擔)|59,157.0|77,855.0|13|3.5
捲煙|資本額(萬元)|137.8|81.0|1,220.0|36.7
火柴|資本額(萬元)|294.2|745.9|253.6|12.3
電力|發電容量(千瓦)|12,013.0|29,602.0|246.4|11.9
水泥|啟新廠產量(噸)|59,405.0|109,741.0|184.7|8.0
礦冶|生產指數(1913=100)|79.1|158.0|199.7|9.0
其中捲煙業因基數較低,發展獨快;已有一定基礎的主要行業棉紡和麵粉,增長年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七點四和百分之二十八點八。礦業平均增長年率為百分之九,惟其中機械采煤為百分之十三點四,而機械開採鐵礦達百分之二十五點七。表列八項工業,按投資額加權平均,發展速度為二百八十點四,即年率百分之十三點八;若除去礦冶業,則年率達百分之十五點三。從各方面看,都是中國工業的一個迅速發展時期。
這期間中國工業的發展雖較快,但它主要是由於各種偶然因素造成的,這就和前一時期不同了。帝國主義間的大戰,使洋貨進口減少,對中國國貨的壓力減輕,這是主要原因。同時,發生金貴銀賤的現象,中國是銀本位,起了促進出口的作用。19年以後銀價回升,但國外物價高漲,帶動國內物價,仍然有利於工業生產。這期間,進口價格上升快,出口價格上升慢,也就是剪刀差擴大,從1913年到1930年擴大了百分之五十五。這對整個中國尤其是對農村來說是不利的,中國要多輸出百分之五十的農產品,才能換回和戰前同等數量的外國工業品。但對資本家來說是有利的,因為畢竟出口增加了,並且帶動了工業品出口,1920年比之1910年,機制產品在出口中所佔比重由百分之十九點二增為百分之二十三點四。更重要的是,這種價格結構反映到國內市場,造成商品價各的上升快於工資的增長,例如1915年到1920年,布價上升百分之七十六,工資只增長百分之三十五。並且造成製成品價格的上升快於原料品,特別是農產原料相對地跌價,因而棉紡、麵粉等工業利潤大。這兩者也是這發展最大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