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陷阱 第三章 擁有有限責任的專政 10 作為武器的美元
    巨大的木平衡使得世界經濟的很大部分依賴於美國國內發展。自1990年以來,商人們和國民經濟學家都注意到,歸根結底,唯有美元區的情況決定世界範圍利率的發展。1994年春季,在德國一切跡象都顯示出宏觀經濟衰弱。根據流行的國民經濟法則——由於信貸需求減弱——必須要明顯降低利率,這是啟動投資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然而美國經濟卻顯示出上升的增長勢頭,美國國內市場利率突然暴漲。歐洲也迅速地把利率提高7%,在經濟預測專家的行話中這被稱作「宏觀經濟的毒藥」。一年半以後,聯邦德國又滑入衰退,而當消息報道美國工廠正在滿負荷運轉時,同樣的戲劇又再度重演了。而德意志聯邦銀行的低額優惠利率近10年毫無變化。德國貨幣保護者努力從銀行借出更多的錢,德國公司企業也盡可能地借錢。1995年與上一年相比貸款增加7%。然而這筆廉價資本立即流向國外可獲高額利潤的市場。聯邦德國中央銀行董事會成員赫爾穆特·黑塞清醒地判斷說:「貨幣發行銀行單獨降低利率的能力,很遺憾,已經消失了。」

    對美元區的依賴性為華盛頓金融與貨幣政策專家們創造了一種權力地位,這種地位越來越多地把他們引上了同其它民族發生衝突的路線。在圍繞金融經濟統治權力所進行的隱蔽戰爭中,判斷力量對比的標準就是外匯匯率。1995年的前四個月美國貨幣對日元、德國馬克的比價下跌了20%,全球經濟機器陷入混亂,在歐洲和日本引起一場新的衰退。夾著公事包的戰略家們驚慌失措地改變他們對於德國馬克和日元的投資結構。結果木僅美元,所有歐洲貨幣對於法郎和德國馬克的比價都在下跌。德國公司的國外收入突然貶值,大大低於所估算的數字。戴姆勒公司、空中客車公司、大眾汽車公司和其它上干家公司都出現了赤字,它們宣佈,將來要優先進行國外投資。一些專業報刊,如《商業週刊》、《商報》或者《經濟學家》再次寫道:「貨幣發行銀行面對數以萬億計的外匯交易市場上的匯率下跌顯得十分軟弱無力」,這個外匯交易市場每天營業額幾乎是世界各國發行貨幣銀行全部外匯儲備的兩倍以上。

    客觀上匯率的迅速下跌似乎是很不合理的。1美元的實際購買力與其說是交易中的1.36馬克,不如說是1.80馬克。貨幣市場上的美元利率,即短期信貸的利率要比上升為優質幣的德國馬克和日元還要高出1%。各派的經濟學家都束手無策。柏林的德國經濟調查研究所的貨幣專家默爾策爾·施特雷梅認為「沒有一種合乎邏輯的解釋」。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席國民經濟學家邁克爾·馬薩只能得出結論說:「市場發瘋了。」

    真的不合邏輯嗎?這荒謬嗎?貨幣競爭的主要健將們的看法卻完全不同。德意志銀行外匯交易部主任克勞斯·彼得·默裡茨,直接地把美元下跌解釋為「美國人所希望的政治戰略」。出口衰退的美國經濟想借此獲得推動,使他們能夠在國外市場上廉價提供自己的產品。美元匯率成為與日本和德國爭奪世界市場份額的鬥爭武器。

    這聽起來像是一種陰謀理論,然而卻十分可信。金融市場上大多數國際炒家都是在世界各地建有基礎設施的美國金融機構。這些機構肯定不是按照美國政府的笛聲跳舞,但是他們卻非常樂意秉承聯邦儲備銀行和它的總裁艾倫·格林斯潘的旨意辦事。這家世界上最大的貨幣發行銀行無法阻止那些跨國的金融投機家,因為後者的美元儲備是無限的。默裡茨認為,只要聯邦儲備銀行的一名經理向一位國會議員打一個電話,宣告美國對美元的幣值穩定不感興趣,這就夠了。其餘的由不久之後瞭解底細的商人們來做。兩個最強有力的美國男人間接地證實了這一戰略。1995年4月,世界範圍的美元危機期間,美國總統克林頓散佈說「不要為了阻止美元下跌而去做什麼事情」。而在這不久以前,聯邦儲備銀行經理格林斯潘在一次國會聽證會上甚至提出降低最低利率的計劃,但這個計劃後來並沒有付諸實施。在這兩個事例中,對於市場所發出的信號是明確無誤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和美國政府都希望美元匯率落下來。而法蘭克福的經濟學教授威廉·漢克爾認為美元下跌只不過是「美國一種機智的貨幣政策」。他認為,在一個深受通貨膨脹困擾的貨幣虛弱的世界內,美元本身面臨大幅升值的威脅。華盛頓的貨幣保護者暗中商定,「他們把問題轉移到其他國家身上」。作出如此理解的恐怕還有赫爾穆特·科爾的經濟顧問。這位德國總理一反往常對於大西洋彼岸偉大兄弟的克制態度,對於華盛頓政府嫁禍於人的貨幣政策表示了個人的抗議,並且公開把這項政策說成是『岸人無法接受的」——這個表態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1995年的經濟統計證明了美元戰略的勝利。在德國,預計的經濟增長減少了一半,美元疲軟成為大規模解雇的理由。日本人受到更大衝擊。他們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僅在12個月內就減少了四分之三,這個國家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經濟衰退,失業人數成倍增加。格林斯潘和美國財政部長魯賓直到1995年秋才放棄他們的強硬路線,此時他們所期望的結果已經確保無虞了。9月以後,這三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銀行重新開始共同支持性收購美元,匯率停止下跌,並且開始緩慢上升。直到1996年夏季,重新恢復了1美元兌換1.48德國馬克的比價。

    外匯市場絕對沒有發瘋,它是按照艾倫·格林斯潘的節拍運作的。專家們對於這種現象束手無策只不過表明,他們的理論忽視了在世界金融網絡中也有擁有權勢利益或者說不得不屈從於權勢利益的人們在活動。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的貨幣發行銀行對於市場的莫洛赫神都同樣的軟弱無力。某些國家的貨幣發行銀行不僅不軟弱,而且還被列入一個明確的實力排行榜,居於首位的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處於第二位的是日本銀行和聯邦德國銀行,它們分別在日元區或德國馬克區統治著它們的鄰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