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集 幾條「順」的翻譯1
    在這一個多年之中,拚死命攻擊「硬譯」的名人,已經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師梁實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趙景深2教授,最近就來了徒孫楊晉豪3大學生。但這三代之中,卻要算趙教授的主張最為明白而且徹底了,那精義是——「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

    這一條格言雖然有些希奇古怪,但對於讀者是有效力的。

    因為「信而不順」的譯文,一看便覺得費力,要借書來休養精神的讀者,自然就會佩服趙景深教授的格言。至於「順而不信」的譯文,卻是倘不對照原文,就連那「不信」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然而用原文來對照的讀者,中國有幾個呢。這時候,必須讀者比譯者知道得更多一點,才可以看出其中的錯誤,明白那「不信」的所在。否則,就只好糊里糊塗的裝進腦子裡去了。

    我對於科學是知道得很少的,也沒有什麼外國書,只好看看譯本,但近來往往遇見疑難的地方。隨便舉幾個例子罷。《萬有文庫》4里的周太玄先生的《生物學淺說》裡,有這樣的一句——

    「最近如尼爾及厄爾兩氏之對於麥……」

    據我所知道,在瑞典有一個生物學名家Nilsson Ehle是考驗小麥的遺傳的,但他是一個人而兼兩姓,應該譯作「尼爾生厄爾」才對。現在稱為「兩氏」,又加了「及」,順是順的,卻很使我疑心是別的兩位了。不過這是小問題,雖然,要講生物學,連這些小節也不應該忽略,但我們姑且模模胡胡罷。

    今年的三月號《小說月報》上馮厚生先生譯的《老人》裡,又有這樣的一句——

    「他由傷寒病變為流行性的感冒(Influenza)的重病……」

    這也是很「順」的,但據我所知道,流行性感冒並不比傷寒重,而且一個是呼吸系病,一個是消化系病,無論你怎樣「變」,也「變」不過去的。須是「傷風」或「中寒」,這才變得過去。但小說不比《生物學淺說》,我們也姑且模模胡胡罷。這回另外來看一個奇特的實驗。

    這一種實驗,是出在何定傑及張志耀兩位合譯的美國Conklin所作的《遺傳與環境》裡面的。那譯文是——「……他們先取出兔眼睛內髓質之晶體,注射於家禽,等到家禽眼中生成一種『代晶質』,足以透視這種外來的蛋白質精以後,再取出家禽之血清,而注射於受孕之雌兔。雌兔經此番注射,每不能堪,多遭死亡,但是他們的眼睛或晶體並不見有若何之傷害,並且他們卵巢內所蓄之卵,亦不見有什麼特別之傷害,因為就他們以後所生的小兔看來,並沒有生而具殘缺不全之眼者。」

    這一段文章,也好像是頗「順」,可以懂得的。但仔細一想,卻不免不懂起來了。一,「髓質之晶體」是什麼?因為水晶體是沒有髓質皮質之分的。二,「代晶質」又是什麼?三,「透視外來的蛋白質」又是怎麼一回事?我沒有原文能對,實在苦惱得很,想來想去,才以為恐怕是應該改譯為這樣的——「他們先取兔眼內的製成漿狀(以便注射)的水晶體,注射於家禽,等到家禽感應了這外來的蛋白質(即漿狀的水晶體)而生『抗晶質』(即抵抗這漿狀水晶體的物質)。然後再取其血清,而注射於懷孕之雌兔。……」

    以上不過隨手引來的幾個例,此外情隨事遷,忘卻了的還不少,有許多為我所不知道的,那自然就都溜過去,或者照樣錯誤地裝在我的腦裡了。但即此幾個例子,我們就已經可以決定,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譯得「順而不信」的卻令人迷誤,怎樣想也不會懂,如果好像已經懂得,那麼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    ※ ※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北斗》第一卷第四期,署名長庚。

    2趙景深四川宜賓人,當時復旦大學教授,北新書局編輯。他在《讀書月刊》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三一年三月)《論翻譯》一文中為誤譯辯解說:「我以為譯書應為讀者打算;換一句話說,首先我們應該注重於讀者方面。譯得錯不錯是第二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譯得順不順。倘若譯得一點也不錯,而文字格裡格達,吉裡吉八,拖拖拉拉一長串,要折斷人家的嗓子,其害處當甚於誤譯。……所以嚴復的『信』『達』『雅』三個條件,我以為其次序應該是『達』『信』『雅』。」

    3楊晉豪上海奉賢人,當時南京中央大學學生。他在《社會與教育》第二卷第二十二期(一九三一年九月)發表《從「翻譯論戰」說開去》一文,攻擊當時馬列主義著作和「普羅」文學理論的譯文「生硬」,「為許多人所不滿,看了喊頭痛,嘲之為天書」。又說「翻譯要『信』是不成問題的,而第一要件是要『達』!」

    4《萬有文庫》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四年間出版的大型叢書,收入中外著作兩千餘種,共四千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