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當國公,王靜輝心中並不是很在意,對於爵位的高低,他倒是沒有這麼癡戀的,一方面是因為大宋的貴族更多的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象徵,能夠掌握實權的比較少,更多的是皇家對臣子的恩惠和表彰,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另外便是在他所生活過的後世,中國因為近代史發展的原因,國內是沒有什麼貴族頭銜這一說的,而他也對此並不感冒──據說後世歐洲那邊的貴族更加講究血統什麼的,弄得國內也是有很多人恨不得披上貴族的外衣以彰顯其不同,其實與國內一些傳統家族相比,能在中國稱得上是古老家族的,哪個沒有個上千年的歷史,歐洲貴族那兩三百年就自稱很「古老」的血統簡直就是小兒科,不過就是因為中國獨特的歷史,這些家族無法享受貴族的稱號也沒有相應的財產罷了。
逐漸淡出朝廷政治紛爭的王靜輝卻並沒有淡出人們的生活,他依然在大宋三份全國性報紙上撰寫文章,兩份學報上也不斷有他的文章面世。「經濟濟世,經濟強國」儼然成為大宋眾多學派之一,不過在正統儒家思想和「恥於談利」的風氣之下,他終究還是落在下風,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他的好奇,在王靜輝高舉「經濟強國」的大旗之下依然聚集了不少年輕學子。王靜輝所創辦的兩大書院。杭州西湖書院和汴都華英書院儼然變成了這種思潮地南北兩個中心,汴都這邊的華英書院不用說了,畢竟王靜輝常駐在這裡,他淡出政界但卻更有心思花在辦學上,所以對華英書院所施加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那些先生們。最值得稱道也是讓王靜輝非常讚賞的是李慎終於開始慢慢嶄露頭角,並且在杭州儼然以王靜輝的大弟子自居。承襲了王靜輝的學術衣缽。
李慎在杭州快兩年了,但在他知杭州地這兩年當中,卻不斷的秉承王靜輝的思想,以提高經濟和提高民生為己任,大力發展海外貿易,杭州百姓生活富足,前段時間李管事還專門到杭州一趟,回來便對王靜輝說道:「在南方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夠比杭州更加繁華,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百姓能夠比杭州過的更好,若是此時改之再臨杭州。定會發現此時的杭州已經頗具汴都之繁華氣象!」
對於李管事所說的,王靜輝不過是笑了笑──李慎是他的弟子,更是在他所有弟子中最具有政治前途的人,對於李慎的一舉一動,他自然是非常關心。不能光明正大地在垂拱殿上與群臣參議國事。這一直以來是他心中的一個遺憾,李慎便是用來彌補這個遺憾的,他要創造一切條件,讓李慎能夠在二十年內成為大宋的首相,至少在未來十年中成為大宋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以司馬光、文彥博兩人為首地慶歷老臣和王安石他們的年齡都已經非常大了。在他們遲暮之年正是李慎最為耀眼的時候。
王靜輝一直沒有把自己看待為政治人物,儘管他自己陷入其中已經不可自拔,但他依然沒有把自己看做是政治家。即便是「政治輩分」上,他也是將自己放在王安石和司馬光同一個水平,不過事實上也是差不多在大宋除去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個學問、具有大家氣度的政治家之外,朝中能夠稱得上是「勢力」的也唯有駙馬一派了。
在王靜輝看來,由王安石所掀起地這場變法必須還要繼續下去,宋朝無法和唐朝相比有很多不足,但最重要的是沒有唐朝那種開拓進取的精神,王安石變法在王靜輝看來正是一個破除傳統迎接開放地變法。以大宋今時今日之實力,它已經不用懼怕任何國家。若是他和李慎聯手,完全可以控制十年以後宋朝的政治走向──他和李慎遠比司馬光和王安石要年輕的多,甚至是那個在邊遠之地做縣官的蔡京也比李慎的年齡大。
細數司馬光和王安石之後年輕一代大宋政治家,范純仁、蘇軾都已經嶄露頭角,呂惠卿也馬上要大放異彩,蔡京、高裘等人還籍籍無名,甚至連身在何處都不知道。對於歷史上那些早有定論的人,若是在這個時候還不識趣,那王靜輝已經決定要動用冰封來為李慎開路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未來六七十年內大宋的政治走向基本上都會在王靜輝的掌握之中,這就是他比王安石和司馬光更具有優勢的地方了──他們地繼承人要麼不成氣侯,要麼沒有相應的才能將他們的事業傳承下去,而王靜輝既年輕,又更加注重學生的培養,這是他們兩人所欠缺的。
從各個方面所傳回來的消息,王靜輝可以看到一座人口大約在二十萬左右的城市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著,要知道兩年以前杭州不過是座人口在十萬左右的城市,商業繁榮但卻不是領先南方,以前是江寧、揚州的繁華遠遠超過杭州,人口亦在三十萬到二十萬左右,但現在以杭州這樣的發展速度,一個像汴都開封這樣的超級城市肯定會出現在南方。
王靜輝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自己所推動的大宋商業化進程以後會越來越快的向前發展,只要朝廷有相應的政策,加上合適的人來去管理,除非是窮山惡水,否則繁華是指日可待。想要為經濟大發展開路,那農業就必須要加強,古代抑商政策的理論來源之一便是商人富足會引動更多的人從商,導致農業荒廢,這是統治階級所不能夠容忍的,王靜輝自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在沒有先進的農業技術的前提下,王靜輝也沒有辦法變出一個袁隆平來培育雜交稻解決糧食問題。只有依托現有地條件來發展農業,只要有足夠的土地,加上相對先進的農業機械,吃飯問題還是有保障的──後世新中國成立一直到人民公社時期,出去一部分拖拉機等設備,大部分中國的耕地還使用著類似漢朝的耕作技術。甚至還比不上現在地耕作水平,相比之下人口卻不是這個時代所能夠相比的,所以王靜輝對百姓吃飯問題還是非常有把握的──尤其是朝廷已經在默許推進南洋計劃的時候。
以前身為大宋皇家海運護航艦隊提舉的呂先雲現在正是負責麻逸開發的提舉,先期的三千多黨項俘虜已經乘坐水軍艦隊和商貿船隊到達麻逸,在那裡他們將會和陸續到來的數萬黨項俘虜一起開發麻逸島──不僅僅是銅礦,還有糧食,麻逸島只是第一步,王靜輝要將整個南洋變成大宋的糧倉和各種礦石的出產地。
為了開發南洋,王靜輝出重金召集大宋境內博物之人,尤其是對尋找礦藏有獨特心得地人士。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讓他們隨著貿易船隊來往南洋各島,尋找大宋所需要的礦產資源。根據王靜輝的記憶,東南亞各島的礦物資源主要集中在銅、鋁、錫、金、銀、石油等等,不過這個時代想要開發鋁和石油比較困難,所以重點地礦產資源就放在了銅、金、銀上面。至於鐵礦,這要等發現澳大利亞才能夠做了。不過以澳大利亞距大宋這麼遠的距離,再加上這個時代的航海水平還遠不及後世那麼先進,王靜輝對開發澳大利亞的鐵礦並不抱有什麼信心。
南洋的用途遠不止礦產資源這麼簡單,就相對於大宋地意義來說。除了銅礦對大宋的統治高層還有些吸引力之外,其他的礦產資源還並不沒有到了火燒眉毛地地步,只有少數人才能夠隱約的感到南洋的糧食將會對大宋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完全得益於幾十年前仁宗皇帝在淮河流域大旱的時候推廣占城稻。不過南洋到底什麼樣,大宋很少有人見過,只是對那裡的稻種有些瞭解,他們卻不知道如果把南洋充分開發的話,那大宋將永遠不會被糧食所難倒。
西北,嘉寧軍司。
嘉寧軍司現在最高的軍事將領便是化名王順的冰封,他地鐵林軍在鹽州保衛戰當中被徹底打殘,一萬多將士能夠生還的還不到三千,真正還能夠繼續作戰的也就一千有餘。不過鑒於王順的鐵林軍在鹽州拖住了梁乙蒲的主力大軍。為最後的決戰創造了機會,李清決定以這一千人為基幹,從潑喜軍各軍當中抽調精銳,再加上新招入伍的戰士,重建了鐵林軍──人數規模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儘管還是沒有恢復鐵林軍原有的軍事建制,但只要稍微整合之後,戰鬥力絕對要比參加鹽州保衛戰之前的鐵林軍要強的多。
由於梁乙蒲的主力幾乎全部被擊潰,連主帥本人都做了李清的俘虜,剩下來的事情就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挨個收拾了那些雜牌軍便可,鹽州這裡已經沒有什麼大的戰事發生,所以王順的鐵林軍便被命令會嘉寧軍司休整重建。王順來到嘉寧軍司不過才半個月,每天都忙著重建鐵林軍的事情,沒有想到便碰上了李泉在古烏延城被宋軍團團圍住的事情。
種諤能夠活捉李泉,這全靠王順默契配合──在接到戰報之後,王順並沒有即可起兵相救,而是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去偵查宋軍的數量,並且大力加強嘉寧軍司的城防力量,在城中將十五歲到五十歲之間的男子全部應召入伍,加緊訓練,作出一番和宋軍死拼到底的架勢。
李清還在西方清剿梁乙蒲的殘部,重新構築對梁太后的西方防線,並且還要四處劫虜人口,李清的前鋒為了人口甚至前行到了保靜附近。李清無法回到嘉寧軍司,而嘉寧軍司中所留守的將領中又以王順最高,並且王順的鐵林軍人數雖少,但李清在這半年當中東征西討,潑喜軍儘管得到了很好的擴充,但實力卻是絕對比不上以前的,所以僅僅一萬五千的鐵林軍便成了嘉寧軍司的主力。再加上王順在這半年當中由於作戰出色地表現。又是李清眼中的紅人,所以便被將領們一致推選出來成為首領。
潑喜軍留在嘉寧軍司的將領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王順居然是大宋小王駙馬的親傳弟子,對於王順的安排也沒有什麼異議──古烏延城從來沒有遭到過宋軍的破壞,是除去嘉寧軍司之外城防最好地城池,儘管小了些,但以李泉一萬多的守軍來對抗宋軍。怎麼也能夠支撐半個月左右,貿然出兵相救反而會中了宋軍的圈套。不過當前線斥候將古烏延城出現隆隆的爆炸聲和火光報告給嘉寧軍司大本營之後,這時所有人才感到大事不妙,王順順勢派出了五千騎兵去增援古烏延城的李泉──這不是去救李泉,而是將這五千騎兵本就不屬於自己控制的軍隊派出去送死!
王順所接受的並不是單單一個殺手的培養,王靜輝對他的每個弟子的培養都是全方位地,只是按照他們個人的性情和喜好來選擇最佳的培養方向,不過無論如何,基本的文化和醫術是絕對有必要的,更何況這十二弟子之間還有廣泛地交流──沒有大哥無心的教導。王順永遠是個獨行俠,哪裡還談得上什麼領兵作戰?!
當王順得知李泉被武寧堡的宋軍擊潰,狼狽竄逃到古烏延城的時候,便已經想到大宋對李清的忍耐已經到達頂點了,這個時候也確實是潑喜軍最為虛弱地時候。經過半年的東征西討,李清確實已經擺平了除去大宋之外的所有可以威脅到他生存地勢力。西北戰局的發展一直都是在駙馬的掌控之下,儘管他不懂軍事,但戰事的發展一直都是受到他的控制──王順從宋軍沉默已久的爆發中看到,這恐怕是大宋和李清之間不死不休的一戰。戰機也把握的非常得力──李清還遠在幾百里之外,整個潑喜軍已經非常疲勞到了頂點。
潑喜軍是李清一手組建起來的,李清在軍中地威信無人可比。說白了潑喜軍便是李清的私人軍隊,尤其是在以前黨項皇帝諒祚去世之後,更是沒有人能夠指揮的動潑喜軍。王順也不會傻得現在就對宋軍投降,他手下的將領會在第一時間幹掉他,最現實的辦法便是配合宋軍演出一場好戲,利用自己現在的身份慢慢的把嘉寧軍司送到宋軍手中,去營救李泉的一萬騎兵就是送給宋軍的第一道點心!
現在嘉寧軍司中總共有三萬多兵士駐紮,一次性派出太多恐怕會讓對面的宋軍吃不消,畢竟這裡是在草原上。騎兵才是作戰的主角。王順又沒有機會和自己的師兄或者是大宋的情報系統聯繫上,所以也只有謹慎一些了,李泉是李清的長子,是潑喜軍中的重要人物,五千騎兵相當於嘉寧軍司守軍數量的六分之一多一些,這也體現了王順對李泉的重視,如果派出去的救兵多了,就會危及到嘉寧軍司本身的防禦力量──這就是王順拒絕手下將領多派兵支援李泉的理由。
出乎王順的意料之外,宋軍這次顯得非常強悍,還沒有等五千騎兵見到古烏延城的影子,李泉就已經城破被俘了,這五千騎兵也被在外圍戒備的宋軍打得七零八落,僅有不到兩千人平安回來──宋軍有大量的騎兵!這是敗兵帶回來唯一有價值的情報。
本來前線作戰是楊崇岳的事情,但種諤卻耐不住性子,在大破李泉的連環木寨之後,種諤就將他的指揮中心搬到了最前沿,追著李泉的足跡打到了古烏延城。也是活該李泉倒霉,種諤軍中還有少部分沒有使用的燃燒彈,其他火器更是充裕的很,雖然沒有辦法把大型投石車帶上來,但小型弩炮和可拆裝的中型投石車卻是非常充足。楊崇岳在將古烏延城團團圍住之後,便使用火器為先導輪番攻城,在火器開路的情況下,宋軍很快便登上了城頭,城下的宋軍也非常容易的使用燃燒彈將狹小的城門炸開,幾萬兵士一擁而入,李泉的一萬殘兵敗將就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本錢,而王順派出去的那五千騎兵則是被無心的特種部隊所擊潰。
本來種諤和楊崇岳也沒有想著這麼短的時間內便推進到了嘉寧軍司的門口,一時間糧草儲備這些都沒有準備齊全,他們現在所使用的補給還都是從連環木寨之中繳獲所得,儘管這樣,後勤運輸線也有幾百里之遠,他們也害怕在這草原之上讓潑喜軍截了自己的糧道。不過在攻破了古烏延城之後,收穫之豐實在令所有的人喜出望外──潑喜軍的補給中心奈王井被無心一把火給燒了後,這古烏延城正是新的補給中心,糧草、弓弩箭矢一應俱全,完全可以支撐大軍繼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