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 作品相關 攝影必備常用知識詳解(一)
    1、什麼是全幅單反?全幅單反有何優勢?

    什麼是全幅單反相機?

    大家都知道,使用相機攝影都得要有記錄影像的感光材料,傳統相機的感光材料是膠片,數碼相機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CCD或COMS),感光器面積的大小與35mm膠片面積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規格,採用該規格尺寸的單反相機就是全幅單反相機。

    舉個例子:傳統135相機底片尺寸為36×24mm,佳能EOS-5D數碼單反機採用的CMOS尺寸為接近36×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屬於全幅數碼單反機。全幅單反機的感光器面積由於與35mm膠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種鏡頭的焦距也和傳統相機一樣。

    基於現有的製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製造困難,價格昂貴,因此目前大多數數碼相機採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於135相機底片和家用數碼感光元件之間,最常見的就是「APS-C」規格。

    全幅單反相機的優勢

    因為35mm膠卷的廣泛使用,讓36×24mm成為一種規格。在這個規格之下,35mm就成為了我們判定鏡頭視角的一個標準。例如28mm鏡頭就可以實現廣角,35mm為標準視角而50mm是比較接近人眼的視角等等。不過到了數碼時代,數碼單反相機上採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採用非36×24mm尺寸,於是就有了倍率問題。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為1.6);4/3系統,倍率2;適馬X3系統,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400D(APS-C畫幅)及一支18-55mm鏡頭為例,乘以1.6倍率後,相機上鏡頭等效焦距將會變為但如果是全畫幅單反搭配18-55mm鏡頭,其焦距將保持不變。

    因此,全畫幅的優勢顯而易見,不僅可以讓老鏡頭物盡其用,還因為感光元件CCD/CMOS面積大,這樣一來捕獲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說全畫幅單反是未來數碼單反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原因也就在此。

    相機小貼士:35mm膠卷的來歷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徠卡公司研製出拍攝35mm電影膠片(36×24mm)相機後,35mm膠卷又叫「徠卡卷」,後來世界各廠生產用於拍攝35mm膠片的照相機越來越多,「徠卡卷」這個名稱已不能適應了,於是就按膠卷的寬度改為「35Mm膠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後,為了區分35mm電影膠片和相機用35毫米散裝膠卷,在膠卷盒上印有135的代號。後來大家就公認把35mm膠卷稱為135膠卷,把用135膠卷的相機稱為135相機。

    2、什麼是鏡頭的放大倍率?微距攝影的應用

    用微距拍攝可以把很普通的東西拍成具有戲劇性的藝術場面。微距特別擅長表現花鳥魚蟲等細小東西的局部,也更能體現出個人在意境、寓意中想表達的含義,而且也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在選題、構圖、用光方面的創意。因此對於不少攝影入門愛好者來說,拍攝微距照片比較容易上手,而且也能夠拍出一些效果不錯的小品,稍稍加入後期PhotoShop的加工,就能成為很多人認可的佳作。

    微距攝影的目的是力求將主體的細節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把細微的部分鉅細無遺的呈現在欣賞者眼前。在微距攝影中,有一個名詞是必須要認識的,它就是放大率。因為微距攝影其實就即如放大攝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響著微距拍攝的效果。由於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實物主體大小的比例來定義,故此放大率是以一個比例來表達。由於這緣故,放大率又稱為「影像比例」。

    平時經常聽到鏡頭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這些比例便是指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左邊的數值代表底片上影像的大小,而右邊的數值則代表實際被攝物的大小,當鏡頭能做到1:1的放大率時,即鏡頭可將被攝物的真實大小完全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比如:135膠片的面積為24×36mm,若我們使用的鏡頭能把一個面積同樣為24×36mm的主體完整地記錄在135膠片上,這支鏡頭的最大放大率就是1:1。左邊的數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邊的數字越大則放大倍率越低。

    舉例說明:

    如果實物長度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則鏡頭放大倍率1:1;

    如果實物長度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則鏡頭放大倍率1:2;

    如果實物長度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則鏡頭放大倍率1:5。

    某個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該鏡頭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攝距離上達到的。我們通常將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間的能夠在無限遠合焦的攝影鏡頭稱為微距鏡頭。

    3、什麼是增距鏡?增距鏡的缺點和使用事項

    什麼是增距鏡?

    增距鏡又稱望遠轉換鏡或焦距增長器,它是一類比較特殊的光學器件,由多片光學鏡片組成,其作用是增長原有鏡頭的焦距。由於增距鏡是一個呈凹透鏡作用的光學系統,所以不能單獨成像的,要與呈凸透鏡作用的常規鏡頭一起使用才能得出清晰的物像。

    增距鏡的倍率有多種,目前最常見的有2倍(俗稱增倍鏡)和1.7倍,也有少量是3倍和1.6倍的。鏡片數一般為四至七片不等。增距鏡一邊是卡口,與鏡頭的卡口一樣,用於連接到照相機機身上;另一邊是卡環,與單反相機機身上的卡環一樣,用於連接鏡頭。使用時,先將單反相機上的鏡頭卸下來,將增距鏡接在機身上,然後再將鏡頭接在增距鏡上,即增距鏡在機身與鏡頭之間。

    不同倍率的增距鏡可以將原鏡頭的焦距擴展至不同的範圍。如一隻2倍的增距鏡可將50mm的標準鏡頭變成100mm的中焦鏡頭的只能將它變成70mm的鏡頭。但是增距鏡只能用於50mm以上的鏡頭,如果與廣角鏡頭合用時,可能會出現遮角現象。接上增距鏡後,原鏡頭上的一些參數是不會改變的,如最近對焦距離。如果原鏡頭的最短聚焦距離為0.5米,加上增距鏡後仍是0.5米,由於焦距增長,所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影像。

    增距鏡的缺點

    增距鏡有一個主要缺點:在加入了增距鏡後,焦距增長了的組合鏡頭最大有效光圈減小了。所減小的規律是將增距鏡的倍率乘以原鏡頭的最大光圈係數,即得出組合鏡頭的最大光圈係數。如一支變焦鏡頭,加入2倍的增距鏡後,其組合鏡頭為140∼420/8-11的長焦鏡頭;若用1.4倍的增距鏡,則變成變焦鏡頭。增長的規律是將增距鏡倍率乘以原鏡頭的焦距,即得出最終的組合焦距。

    由於這一缺點,在使用時要注意。對於使用裂像屏手動對焦的單反相機來說,由於最大有效光圈縮小,透光量減少,在取景時有時會出現裂像一半是黑的情況,不利於對焦。

    另一個不足就是,加入增距鏡後,組合鏡頭的光學質量要比原鏡頭有所降低,如分辨率降低和反差減少。無論增距鏡做得多好,其光學質量肯定要比原鏡頭差得多。一般宜採用較小的光圈,以提高影像的質量。

    儘管如此,增距鏡還是一種便宜的長焦鏡頭代用品,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所損失的光學質量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將照片放得很大,用肉眼是比較難分辨出差別的。但增距鏡的價格就要便宜多了。例如某一用戶原有一支鏡頭,若購買一支600mm的鏡頭,其代價是很慘重的;所以購買增距鏡對於業餘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很划算的,甚至連一些專業攝影師也採用增距鏡來進行工作。

    由於相機原廠家生產的增距鏡數量少、兼容性不強和價格高,給鏡頭獨立生產廠家提供了生產的空檔。目前生產AF增距鏡的廠家主要有肯高、騰龍、適馬、威達等。

    由於AF增距鏡和AF鏡頭內部都有集成電路芯片,在連接順序上要加以注意,若使用不當,有可能會使相機功能的失常,產生紊亂。正確的方法是先將增距鏡裝在鏡頭上,再將組合鏡頭裝上相機機身上。

    4、什麼是像素?總像素和有效像素有何區別

    我們身邊的世界在宏觀上成連續的,好比時間永遠在連續不停的流逝,但我們用來記錄時間的鐘錶卻不是連續的,比如我們常用的電子手錶,可能是以秒為單位一格一格的前進,如果再細分可以以毫秒或者更小的單位來記錄。無論怎樣,當我們細分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主觀上已經不再能夠分辨變化的幅度,而覺得成為連續變化的了。數碼影像也一樣,數碼感光元件的最小單位是一個個像素,它們排列成行列形式的矩陣以感受光線。

    什麼是像素?

    簡單的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像素(Pixel),就是CCD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一個感光元件經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A/D轉換等步驟以後,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我們如果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現這些連續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像素分為總像素和有效像素,目前市場上的數碼相機標示的像素基本都是總像素。

    像素數量的提高,有利於我們獲得高精度的圖像,但是像素數量不是衡量感光元件好壞的唯一標準,還應該考慮像素質量,包括像素在感光元件上排列的均一性,色彩精確性,動態範圍,噪聲表現,以及包括色散、紫邊、摩爾紋等在內的各種偽色失真。

    總像素和有效像素

    在看各種數碼相機參數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看見總像素和有效像素等名詞,有時候出於宣傳的目的,廠家並不說明有效像素,而僅僅用總像素來標明。那麼兩者的區別是什麼?由於目前主要的感光元件都是馬賽克形式的,每個像素實際上只能識別一種色彩信息,後期上需要借助周邊像素的色彩信息來進行解碼,還原本來的色彩。所以邊緣的像素需要額外的像素來提供這些色彩信息,也就是說,感光元件的最外周的像素是不能參與成像的,它們是負責提供色彩信息來對最終圖像的最外周像素進行去馬賽克解碼的。因此,總像素是大於有效像素的。

    5、什麼是噪點?噪點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數碼相機的噪點(noise)也稱為噪聲、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將光線作為接收信號接收並輸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圖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圖像中不該出現的外來像素,通常由電子干擾產生。看起來就像圖像被弄髒了,佈滿一些細小的糙點。我們平時所拍攝的數碼照片如果用個人電腦將拍攝到的高畫質圖像縮小以後再看的話,也許就注意不到。不過,如果將原圖像放大,那麼就會出現本來沒有的顏色(假色),這種假色就是圖像噪音。

    除了噪點外,還有一種現像很容易噪點相混淆,這就是壞點。在數碼相機同一設置條件下,如果所拍的圖像中雜點總是出現在同一個位置,就說明這台數碼相機存在壞點,一般廠家對壞點的數量有規定,如果壞點數量超過了規定的數量,可以向經銷商和廠家更換相機。假如雜點並不是出現在相同的位置,則說明這些雜點是由於使用時形成的噪點。

    噪點產生的原因:

    1、長時間曝光產生的圖像噪音

    這種現像主要大部分出現在拍攝夜景,在圖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線了一些孤立的亮點。可以說其原因是由於CCD無法處理較慢的快門速度所帶來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為了防止產生這種圖像噪音,部分數碼相機中配備了被稱為quot;降噪quot;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記錄圖像之前就會利用數字處理方法來消除圖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畢以前就需要花費一點額外的時間。

    2、用JPEG格式對圖像壓縮而產生的圖像噪音

    由於JPEG格式的圖像在縮小圖像尺寸後圖像仍顯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來減小圖像數據。此時,它就會以上下左右8×8個像素為一個單位進行處理。因此尤其是在8×8個像素邊緣的位置就會與下一個8×8個像素單位發生不自然的結合。

    由JPEG格式壓縮而產生的圖像噪音也被稱為馬賽克噪音(BlockNoise),壓縮率越高,圖像噪音就越明顯。雖然把圖像縮小後這種噪音也會變得看不出來,但放大打印後,一進行色彩補償就表現得非常明顯。這種圖像噪音可以通過利用盡可能高的畫質或者利用JPEG格式以外的方法來記錄圖像而得以解決。

    3、模糊過濾造成的圖像噪音

    模糊過濾造成的圖像噪音和JPEG一樣,在對圖像進行處理時造成的圖像噪音。有時是在數碼相機內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有時是利用圖像潤色軟件進行處理時產生的。對於尺寸較小的圖像,為了使圖像顯得更清晰而強調其色彩邊緣時就會產生圖像噪音。

    所謂的清晰處理就是指數碼相機具有的強調圖像色彩邊緣的功能和圖像編輯軟件的「模糊過濾(UnsharpMask)」功能。在不同款式的數碼相機中也有一些相機會對整個圖像進行色彩邊緣的強調。而處理以後就會在原來的邊緣外側出現其他顏色的色線。

    如果將圖像尺寸縮小以後用於因特網的話,圖像不是總覺得會變得模糊不清嗎?此時如果利用「模糊過濾」功能對圖像進行清晰處理,圖像看起來效果就會好一些。不過由於產生了圖像噪音,在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處理時,這種圖像噪音就顯得很麻煩。切忌不要因為處理過度而使圖像顯得過於粗糙。

    6、什麼是色溫?色溫與白平衡有什麼關係?

    在攝影領域,光源色大多是根據它們的色溫來定義的。色溫的單位是開爾文,英文簡稱為「K」,在不同溫度下呈現出的色彩就是色溫。當一個黑色物體受熱後便開始發光,它會先變成暗紅色,隨著溫度的繼續升高會變成黃色,然後變成白色,最後就會變成藍色,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燈泡中的燈絲,不過由於受到溫度的限制,大家一般不會看到它變成藍色。總之,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光源色愈偏藍,色溫愈高,偏紅則色溫愈低。在一天當中,天空的光源色也隨時間變化:日出後40分鐘光色較黃,色溫3,000K;正午陽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陰天正午時分則約6,500K;日落前光色偏紅,色溫又降至紙2,200K。

    不同光源環境的色溫表

    那麼,什麼是白平衡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在人眼中燈光和日光下的色彩都正常,而在白熾燈下拍出的照片會偏紅,在鎢絲燈照明下拍出的照片會偏黃,原因就是因為人的大腦具有對環境顏色進行修正的能力,而相機的CCD等傳感器並具備這種功能,因此就必須對它輸出的信號進行修正,這種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從上面兩個名詞的解釋中可以看出,色溫和白平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但是,對於數碼相機而言,修正白平衡,其實就是通過調節色溫來實現,因此它們又有相關性。

    在很多數碼相機的白平衡選項中都具有5種以上的模式,大致有自動、白天、陰天、白熾燈、螢光燈等等。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身處的環境對相機進行調節,例如在室內進行拍攝,就要根據室內燈具的光源進行選擇,一般有鎢絲燈和螢光燈兩種,在螢光燈模式下白色物體會偏藍。而在鎢絲燈模式下,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功能則會加強圖像的藍色,以保證色彩的還原。

    在一些高級DC和DV中,如果您對預設的白平衡模式不滿意,還可以使用手動白平衡調節方式。大家需要找一個白色參照物,如白紙—類的東西,專業一些的用戶推薦使用18%中灰板,您只要用相機鏡頭對著它就可以進行白平衡手動設定了。有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是白色的紙呢,其它顏色的不可以嗎?其實只要相機的白平衡系統能正確還原白色,其它顏色的色彩還原就正確了。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沒有,色溫和白平衡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可能您又會問了,相機功能自帶的白平衡選項已經夠用了,為什麼有的相機還有色溫手動調節呢?這就是專業和業餘的區別。白平衡選項是一種自動功能,廣泛應用於業餘相機中;而色溫調節屬於手動功能,是對自動白平衡的一種補充,一般只在專業相機才有。

    7、什麼是景深?其特點和應用方法有哪些?

    簡單的說,景深(depthoffield)就是聚焦清晰的焦點前後「可接受的清晰區域」。這段距離的特點是實焦點後面清晰的距離要長於前面清晰的距離,對於任意口徑來說,其焦點之後的景深大約是焦點前面景深的2倍。清晰範圍前後較短的,我們一般稱之為景深淺(或景深短);而清晰範圍較大的,我們一般稱之為景深深(或景深長)。

    清晰範圍的差別基於幾方面的標準,教科書在解釋景深時必需要討論「最小瀰散圈」的概念,但那是一個對於實際應用並非必要、複雜的技術問題。例如:你在動物園將鏡頭焦點調在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這時老虎的嘴巴,還有其身後的樹皮,在最終的照片上也顯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當你的視線從調焦點的眼睛移開時,模糊的程度就逐漸加大。在近處前景和遠處背景上的物體離老虎越遠,清晰度就越差。

    因此,「清晰」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所以,對焦點前(靠近相機)、後一定距離內的景物的都可以是清晰的,這個前後範圍的部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景物,都能清楚地被拍攝到景物。

    景深規則一: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口徑是影響景深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唯一可以在不用改變拍攝位置和透視角度的情況下達到改變景深效果的方法(如下圖),如f16或f22光圈,產生廣泛的清晰調焦範圍。相反產生短淺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範圍要小得多。但是這個方法只適用於數碼單反相機和具有光圈優先AE功能的消費級數碼相機機。

    創作一幅作品而非簡單地拍照,光圈的選擇就是一個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時,你也應該在可行的情況下選用最合適的光圈和速度的組合。

    景深規則二: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這是最便於得到淺景深效果的方法,也是人像攝影虛化北京的一大絕招。當婚禮的最高潮,您將相機的變焦推到長焦端,您會驚奇地發現,喧鬧的背景和混亂的現場都已經離您遠去,留下的只有新娘和新娘臉上洋溢出的微笑。

    景深規則三: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這是拍攝花朵等小物件時的最佳方法,在最廣角端近距離拍攝是數碼相機的優勢之一,而對於擁有消費級數碼相機的眾多家庭用戶來說,合理利用這一規則可以使您在拍攝中更加如魚得水。

    基於以上分析,採用「最大光圈+盡可能縮短的攝距+長焦距鏡頭」能獲取最小景深的效果。採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鏡頭+超焦距聚焦」能獲取最大景深效果。目前,一般家用數碼相機都是大景深,很難拍出背景虛化的照片,只有在用微距拍攝的時候才能看出背景虛化的效果。

    8、什麼是分辨率?分辨率和像素有何關係?

    簡單的說,像素(Pixel)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就是CCD或CMOS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總和。說到像素就不得不說說分辨率了,因為兩者密不可分!

    什麼是分辨率?

    所謂「分辨率」指的是單位長度中所具有或擷取的像素數目。

    分辨率與像素一樣,也分為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影像分辨率,我們通常說的數碼相機輸出照片最大分辨率,指的就是影像分辨率,單位是ppi(Pixelperinch)。打印分辨率也是很常見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打印機或者沖印設備的輸出分辨率,單位是dpi(Dotperinch)。顯示器分辨率,就是Windows桌面的大小,常見的設定有640×480、800×600、1024×768等等。屏幕字型分辨率:PC的字型分辨率是96dpi,Mac的字型分辨率是72dpi。當然還會有其他輸出設備的分辨率,由於種類繁多,在此就不詳細說明了。

    影像分辨率和像素的關係

    在大部分數碼相機中,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分辨率拍攝圖片,一台數碼相機的像素越高,其圖片的分辨率越大。分辨率和圖片的像素有直接的關係,一張分辨率為640×480的圖片,它的乘積就達到了307,200像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0萬像素,而一張分辨率為1600×1200的圖片,它的像素就是200萬。這樣,我們就知道,分辨率表示的是圖片在長和寬上佔的點數的單位。

    因此可以看出,像素越高,最大輸出的影像分辨率也越高;分辨率越大,圖片的面積越大。

    打印分辨率和像素的關係

    打印分辨率,關係到我們沖印照片的大小,因此也是比較重要的。計算方法其實也很簡單:8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有效像素795萬,最大輸出3260×2440的照片:

    寬:32;

    高:2;

    也就是說,如果用300dpi輸出分辨率沖印照片,最大能沖印10.8×8英吋的照片。

    (註:人眼能分辨出的最大分辨率是300dpi,超過這個分辨率,人的眼睛是無法看出差別的,也就是說300dpi和600dpi在人眼看來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現在的沖印設備最大的設計輸出分辨率,就是300dpi,當然每個人對於清晰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能達到200dpi就能讓大部分人滿意,所以800萬像素圖片即使沖印到16寸的照片,在大部分人看來仍然還是很清晰的。)

    總結:如上所述,「打印尺寸」與影像分辨率有莫大的關係,只要影像分辨率改變了,打印的尺寸便會跟著變化,而像素和影像分辨率又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三者可以互相轉換的,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像素。

    9、解讀包圍式曝光,如何運用包圍式曝光?

    什麼是包圍式曝光?

    包圍式曝光(Bracketing)也稱為「階梯式曝光」、「括弧式曝光」等,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幾個不同變化的曝光組合來對某一對像實施曝光的拍攝方法。它是數碼相機內置的一種高級功能。與普通拍攝不同的是,當使用這種能按下快門時,數碼相機不是拍攝一張照片,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組合連續拍攝多張,從而保證總能有一張符合攝影者的曝光意圖。普通數碼相機的曝光級差可選擇設置1/3,2/3或1EV,一般可以拍攝3張。

    如何運用包圍式曝光?

    之所以要用包圍式曝光,主要是用來對付一些比較重要同時亮度比較複雜,而攝影者一時無法確定合適曝光量的題材。因為數碼照片曝光準確與否對後期輸出照片的質量關係密切,所以對照片有較高要求的攝影者都很重視準確曝光,通過包圍式曝光可確保你在一組不同曝光組合的照片中選擇到具有最合適曝光量的照片。包圍式曝光一般應用於靜止或慢速移動的拍攝對象,因為要連續拍攝多張,很難捕捉動體的最佳拍攝時機。

    另外,在拍攝彩色反轉片時也經常會用到這個功能。在一些特定的重要場合拍攝數碼照片時,為了保證照片質量,保證拍攝成功率,使用包圍式曝光可說是一個有效措施,因此一般數碼相機上都有該項功能,通過主菜單或相關選項控制,在使用後要注意及時取消,以免影響以後的及時抓拍等。要想開啟包圍式曝光需要預先設定好相機模式,這樣在拍攝時就像平常使用一樣就行了。但在實際拍攝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注意對像特徵

    一般來說,被攝景物在亮度相對均勻的前提下才可採用包圍曝光,以確保獲得準確曝光。但是真正面對主體與背景亮度懸殊,需要做一定曝光補償的對象時,僅僅靠半檔到一檔的曝光偏差往往是不夠的,仍然需要預先作相應的「曝光補償」後才動用「包圍式曝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準確曝光。比如說像拍攝高調對像或低調對像時,就要預先做適當的正負曝光補償後才採取包圍曝光。因為原來的補償值很可能要大於你的「包圍值」。

    2.注意硬件特徵

    首先要注意儲存卡的容量,在儲存容量不夠時就要謹慎使用,以免不必要地浪費空間,導致進退兩難而無法完成拍攝任務;其次要注意電量。有些相機的電池不大穩定,在接近耗盡時說沒電就沒電了。尤其是在你連續拍攝3張時就好像進行強放電一樣,電池能很可能一下子消耗殆盡而無法恢復,這樣就很可能將你的拍攝計劃打亂。

    3.注意區分曝光模式

    一些相機上還有包圍式閃光曝光功能,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包圍式閃光曝光與包圍式曝光略有不同。包圍式閃光曝光是通過控制閃光燈的輸出來完成包圍式曝光,雖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上都與包圍式曝光相同,因為加入了閃光燈的元素,更適合在弱光條件下使用。

    10、什麼是摩爾紋?如何減輕或消除摩爾紋?

    什麼是摩爾紋?

    在數碼影像中,如果主體中有密紋的紋理,常常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水波一樣的條紋和奇怪的色彩,這就是摩爾紋(moire)。無論是用高級數碼相機拍攝的影像,或是掃瞄的影像,均有可能出現該現象。當物體上的細緻圖樣(如織物上的編織紋路,或建築物上非常靠近的平行線)與成像元件上的圖樣相重疊時,可產生此現象。如果兩個圖樣重疊,通常會產生另一種新圖樣。這種新圖樣通常叫作摩爾波紋。

    為了減少(或消除)摩爾紋,相機中安裝了一種特殊的防混疊濾光鏡。如果安裝的濾光鏡的防混疊效果太強,就會產生整體疲軟的圖像效果,但不會有摩爾紋。如果濾光鏡的防混疊效果較弱,那麼圖像較為清晰,但在某些情況下出現摩爾紋的可能性較大。尼康相機的設計理念就是要盡量產生最清晰的圖像,同時盡可能消除摩爾波紋。儘管如此,在某些情況下摩爾紋仍會出現在圖像中,這是無法避免的。

    減輕或消除摩爾紋

    要減少摩爾紋,可採用以下方法:

    1、改變相機角度。由於相機與物體的角度會導致摩爾波紋,稍微改變相機的角度(通過旋轉相機)可以消除或改變存在的任何摩爾波紋。

    2、改變相機位置。此外,通過左右或上下移動來改變角度關係,可以減少摩爾波紋。

    3、改變焦點。細緻圖樣上過於清晰的焦點和高度細節可能會導致摩爾波紋,稍微改變焦點可改變清晰度,進而幫助消除摩爾波紋。

    4、改變鏡頭焦長。可用不同的鏡頭或焦長設定,來改變或消除摩爾波紋。

    5、用軟件處理。如NikonCapture或Photoshop插件等,消除最終影像上出現的任何摩爾波紋。

    當然,要消除任何情況下的所有摩爾波紋是不可能的,但一般情況下,帶一點細小摩爾波紋的清晰影像要比柔焦鏡鏡頭影像好。用數碼相機與掃瞄儀生成的所有影像均可能出現摩爾波紋,但使用SLR數碼相機系統時最可能出現此波紋,因為其鏡頭、傳感器和軟件均是為產生最清晰、最準確的影像而設計的。如果要查看影像是否存在摩爾波紋,務必在計算機屏幕(或相機LCD)中查看完整、100%比例的影像。如果在屏幕中縮小查看影像,可能出現由顯示器網格圖樣導致的虛假摩爾波紋。

    11、什麼是偏振鏡?偏振鏡的用途和應用方法

    偏振鏡又稱「偏光鏡」,是一種常用濾鏡,在彩色和黑白攝影中常用來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的強反光,從而消除或減輕光斑,還可用來拍攝玻璃後面的物品,或表現強反光處的物體的質感。在一些特殊攝影中,偏振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瞭解偏振鏡的結構。偏振鏡呈灰色,由鏡片主體和一個與其相連並可旋轉的後座框兩部分組成。偏振鏡的鏡片主體由極細的水晶玻璃組成光柵。旋轉時,偏振鏡的光柵將那些不與它平行的偏振光線阻擋住。因此,偏振鏡能夠控制和選擇記錄在膠片上的與它平行反射光(此反射光為偏振光)的數量。實際上,這就是偏振鏡能夠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反光的道理。

    我們在翻拍圖片和資料時,常常會碰到由於被攝紙張表面反光,使圖片和資料的某些部位曝光不正確。表現在擴印出的照片中的這些部位偏淡,降低了清晰程度和色彩飽和度。如用裝有偏振鏡的鏡頭去對準圖片拍攝,轉動偏振鏡片對光,不但原有的反光消失,而且飽和度也增加了。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偏振鏡要作相應的曝光補償。

    當我們在拍攝金屬小工藝品、手錶、錢幣時,金屬的表面也常有反光。偏振鏡對金屬反光無能為力,要消除這些反光又該用何辦法呢?我們知道,自然光經過金屬表面反射後,仍然為非偏振光;而自然光經過非金屬表面反射後卻是偏振光。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用白紙、白色有機玻璃、白塑料板等非金屬作為反光材料,將自然光或燈光(燈光也不是偏振光)反射至金屬表面,再用其表面的反射光作為金屬物品的照明光,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偏振鏡來消除這些金屬表面的反射光,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