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義經先是故意示弱,將宋軍騎兵誘入他事先安排好的戰場,這次他讓人設置了大量柵欄阻擋宋軍騎兵的衝擊,而使其陷入白白挨打的境地,要不是這支宋軍騎兵的主將當機立斷撤軍迅,他們的傷亡就絕不是五千多人,而將是一萬六千主力騎兵全軍覆沒。儘管如此,在一次傷亡比幾乎達到一比一百的大勝仗之後,日軍終於又重拾自信,經過艱苦的戰鬥將已經有三萬多人渡過鴨綠江的宋軍重新趕回了江北
雖然局勢暫時穩住,但是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比拚的就是兩國的國力,而這方面日本遠遠不能與大宋相提並論。源義經縱然可以用自己的智謀與勇氣進行彌補,但大宋人傑地靈,又豈會沒有逸才?何況源義經始終只是個將才,戰略能力上的欠缺使得日本朝鮮派遣軍的處境變得日益艱難起來。就在這時,日本國內又有壞消息傳來,千鶴的身體每況日下,恐怕已經撐不了多久了。雖然信裡沒有明說,但源義經知道師父是想在臨死之前再見自己最後一面。若當初沒有千鶴的幫助,自己恐怕早已死於非命了,更別說有現在的成就,源義經最終冒著受到重責的危險擅自與宋軍媾和,以便抽身回國,因為他知道若自己不在,手下根本無法與強大的宋軍抗衡。但是,這也成為他後來的幾大罪狀之一
大宋現在雖然完全有進行兩線作戰的能力,但是那樣的話國內百姓的負擔就太大了,所以趙恢最終接受了源義經提出的條件,同意日本佔據開京及以南地區,而北邊的土地則全被併入大宋的版圖。將原高麗的國土一分為二有個好處,這樣一來即使高麗人想要復國也無法同時與宋日兩國對抗,所以更容易屈服。而等到高麗北部地區全被大宋消化以後,大宋再吞下高麗南部,就不必擔心消化不良了。何況,比起日本這樣的暴戶來,蒙古人顯然是更可怕的敵人,先騰出手來對付他們是正確的選擇。不過,這最可怕的敵人也只是暫時的而已
就在趙奈所部漸漸陷入被動的時候,自以為得計的鐵木真卻聽到了一個噩耗,宋軍騎兵再次殺進了大漠,而且規模比上一次還要大得多。成吉思汗以為宋軍騎兵的主力已經在上次被他殲滅,所以現在才有這麼好的耐心和趙奈糾纏,這個誤算可真是要命。其實成吉思汗出現這樣的誤算也是情有可原,當初辛棄疾率領的那數萬騎兵(因為長途奔襲,所以用馬很多,一下子就損失了過十萬匹的優良戰馬。)的確是宋軍騎兵的主力,但是大宋如今的強盛國力和對騎兵空前未有的重視卻是成吉思汗想不到的。由於奪回了古涼州與幽州這漢人居住區的兩大養馬地,又新佔了遼西和遼東的部分土地,再加上黃河以北的土地普遍推廣了耕牧輪作的制度,大宋的畜牧業得到了迅展。何況馬匹飼養還有額外的補貼,大宋如今的馬匹保有量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了百萬匹,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快增加。有了這麼多的馬匹作為基礎,大宋現在保有的戰馬足可以組建出過三十萬騎兵,即使和蒙古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成吉思汗很清楚,不是有馬就能建立起精銳的騎兵,沒有自幼在馬背上長大的經歷,光靠長大後的訓練,是很費勁的,怎麼會一下子冒出三十萬合格的騎手來呢?
雖然心中不解,但在無法迅解決掉趙奈所部的情況下,成吉思汗不得不優先返回大漠救援。可是趙奈雖然軍事才能不如鐵木真,但也是難得的將才,有他盯著,蒙軍想要從容撤走可真不容易。即使是成吉思汗這樣的天才,最後也不得不放棄了那些笨重的攻城機械以及大部分擄掠所得,輕裝疾返回大漠。在他想來,雖然宋軍來勢洶洶,但畢竟他在老家還留下了十多萬人,其中不乏各部族的精銳,應該能夠撐到自己回去。但結果卻要糟糕得多,當成吉思汗率軍殺回斡難河畔的時候,宋軍已經擊潰了蒙軍的留守部隊,正擺開陣勢等他們歸來呢!
雖然中了伏擊,但成吉思汗並不慌亂,在他看來世上還沒有哪個人能在騎兵戰中勝過自己,尤其他現在還是內線作戰。但出乎意料的是,當蒙古騎兵如暴風一般襲來的時候,宋軍中接近半數的騎兵居然下馬結成了「疊陣」
原來,大宋現在的確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多的騎兵,所以這次北進大漠的三十萬(戰鬥部隊大概在二十萬人左右)「騎兵」中間有十萬人其實是所謂的「龍騎兵」,也即是騎馬步兵。儘管看上去有些可笑,但在正面對戰中,組成密集陣型的重步兵要比騎兵強大得多,何況他們已經擺好了「疊陣」。成吉思汗運用騎兵的能力天下無雙,按理說不應該給宋軍完成陣型的機會,但是一支他從未見過的騎兵很好地完成了掩護的任務,等到蒙軍騎兵成功地殺到宋軍步兵陣前的時候,(與騎兵正面對戰)所向無敵的「疊陣」早已經完成了
這支裝束既不同於漢人,也不同於大漠諸藩的怪異騎兵來自於吐蕃高原,他們大多是原來那裡的農奴或者奴隸。由於趙恢的緣故,他們才得以解放,所以在他們心中趙恢就如同神明一樣,所以這次吐蕃人響應號召踴躍參軍,出動了五萬多騎兵。客觀地說,由於吐蕃人已經太久沒有捲入過大規模的戰爭,他們的戰爭經驗與彼此間的配合頗有不足,但信仰心強烈的他們卻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戰士。再加上吐蕃高原是世界上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吐蕃人也因此養成了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民族性格,即使是同樣以此聞名於世的蒙古人也頗有不久。換而言之,他們正是蒙古人的剋星,所以趙恢才派他們出馬壓制蒙古人引以為榮的大規模輕騎集群戰術。
這樣一來,蒙古人便只能仰仗他們的紀律性了,可這一點和紀律更加嚴明的宋軍一比就什麼都不是了,戰場上的情況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宋軍嚴整有序的「疊陣」面前,蒙古騎兵的騎射根本無法動搖他們的陣腳,反而在神臂弓的精確射擊下傷亡慘重,而嘗試性的強行突擊就更是令他們轉眼之間就付出了過萬人的傷亡。成吉思汗心如刀割,不得不引軍退去,指望撤到漠北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