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宋 正文 第五百一十章 西遼來犯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那種一百五十斤的石彈只是拿來嚇人的,這種五十斤的「炮彈」才是真正的人間凶器。它們正是在趙軍北伐中令所有堅城變得如同紙糊一般的加強型「霹靂彈」,裡面二十多斤的粒狀火藥可不是好玩的。而對從來沒見過粒狀火藥威力的西夏人來說,這些特殊「禮物」的出場秀對他們的震撼遠遠過了中原戰場上的金軍。

    在二十餘具投石機不間歇地狂轟濫炸下,移兵此地的西夏軍隊承受了很大的傷亡,但更大的傷害表現在他們的心理上。面對從未見過的恐怖威力,很多西夏士兵甚至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因響徹數里的爆炸聲震破耳膜而失聰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中還有一些年輕的西夏兵居然被嚇成了傻子

    所以,當投石機的數百「霹靂彈」打完的時候,興慶城的南門已經完全陷入不設防的狀態,而鄭南臣果斷地抓住了這一時機,指揮全軍乘勢攻入興慶。攻城階段由鄭南臣指揮是趙抗事先安排的,但鄭南臣顧忌老上司的想法並沒有對吳璘提出來,從這一點來看他比當初離開吳家軍的時候可要圓滑得多了。可是吳璘並不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他對吳家軍的野戰能力極有信心,所以接過指揮權時便是當仁不讓,可吳家軍的攻城能力在宋軍中都算不上強大,當年攻打臘家城功敗垂成,固然有趙構催他班師的因素,但若不是攻城時間太長,也早該攻下了。再考慮到趙軍的攻城能力絕對是天下第一,吳璘便毫不猶豫地讓賢,將攻城階段的指揮權交給了鄭南臣,而鄭南臣也不是個虛偽之人,這時自然不會再假惺惺地推辭了。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野戰時堪稱陸戰之王,但在守城時由於巷道的限制而難以充分揮實力,步兵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南北朝時的名將陳慶之,對這個道理非常明白,他曾說過這樣的話:「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他的意思是,步兵在平原地形上與騎兵交戰,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尤其陳慶之此時的兵力還不到敵人的三十分之一),所以要想以(少量的)步兵擊敗數量眾多的騎兵,就必須乘者騎兵還沒有充分展開兵力的時機,揮步兵攻堅的長處,直接拿下騎兵駐守的營壘,那麼騎兵野戰的優勢便無法揮,而兵力優勢也因為無法展開而不能表現出來。而如果因為對方兵力眾多,而畏縮死守,那麼等到對方數十萬騎兵出現在平原上的時候,大家就只能等著被他們屠殺了。

    但是,這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但要做到卻很困難,面對數量多於自己的敵人,再加上步兵對騎兵的天然恐懼,敢於主動起進攻的勇士實在太少了,所以古往今來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然而,鄭南臣有這樣的決斷,他的部下也都是這樣的勇士,很好地執行了這一策略。而西夏軍隊數量雖多,但一來他們在「霹靂彈」的轟炸下士氣受到了很大影響;二來巷戰實在不是騎兵的主場,經過三天的血戰,西夏騎兵陣亡五萬餘人,李仁孝為了保存下黨項人的種子,下令全軍撤出興慶,向夙敵西遼求援。他這樣做雖然是事出無奈,但西遼如今已是一個大國,其君主應該不會不懂「唇亡齒寒」這一淺顯的道理吧?

    攻下興慶後,聯軍兵威大振,西夏境內「受到殘酷壓迫的各族人民」與一些不得志的人才紛紛來投,聯軍的兵力迅膨脹至二十餘萬。儘管現在兵力雄厚,吳璘與鄭南臣也並不是不懂「除惡務盡」的道理,但他們卻沒有急於派兵追擊夏軍殘部。這主要是鄭南臣的意見,一來由於他是趙抗的代表;二來兩人關係甚佳;三來鄭南臣所言也確實有理,吳璘聽後並沒有提出異議。鄭南臣認為西夏西邊有強大的西遼國,與西夏關係一向不睦,如果聯軍急著追剿夏軍殘部,反而可能引起西遼皇帝的警惕,到時候兩國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聯合起來就不好對付了,更何況趙宋兩國目前的重心還是收復故土,不會急於向西擴張。所以鄭南臣認為,現在聯軍還是暫時按兵不動比較好,這樣西遼與西夏之間便很可能生火並,這一點與當初郭嘉遺計定遼東的情形頗為相似。就算西遼勉強容下夏軍殘部,其中也大有施離間計的空間。何況聯軍現在雖然人數暴增,但質量卻下降不少,不進行必要的整頓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其中可能還有不少人心懷不軌,也需要花時間將他們揪出來。

    李仁孝萬萬沒想到聯軍居然放過一口氣斬草除根的機會,沒有派兵追擊,可這樣一來西遼國沒了後顧之憂,很快便派兵侵入西夏境內。夏軍殘部雖然仍有接近十萬騎兵,然而經過聯軍血與火的洗禮與千里逃亡的折磨,他們無論是士氣還是體力都很成問題;而西遼國的明主耶律大石過世還沒多少年,西遼國如今國力正盛,而且他們的軍隊一直與中亞穆斯林國家征戰不休,戰爭經驗非常豐富,就算夏軍處在巔峰狀態,也未必穩勝他們,何況是落魄不堪的現在?結果,在西遼國五萬鐵騎突如其來的襲擊下,人困馬乏的十萬夏軍只堅持了區區一個時辰就崩潰了。絕望的李仁孝自盡身亡,但仍有忠心的部屬護衛著年幼的王子李純佑向北退入大草原,此時他們的人數已經不足一萬。然而,當年耶律大石不也是靠著一萬騎兵闖出一片天,建立了強大的西遼國嗎?黨項人一向團結,誰又能說他們就一定不能東山再起呢?

    西遼國一開始出兵還能說是為了懲罰當初西夏人棄姻親之義於不顧,與金人合夥滅了大遼,可隨著他們不斷深入夏境,戰爭性質已經徹底演變為針對南宋(征夏之戰是以收復大宋失地為借口動的)領土的侵略。西夏與西遼關係一向不好,當地民眾自然不會將他們當作趕走趙宋侵略軍的「解放軍」來看待,反倒是戒懼之心居多。再加上西遼雖然漢化已深,但他們與西域諸國征戰多年,其間常以屠殺和劫掠作為激勵士氣的手段,軍紀自然不會好到哪兒去。由於失去了正規軍的保護,基本上只剩老弱婦孺的西夏民眾只能任其魚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