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人小傳 正文 第二十九篇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382年-402年)東晉宗室。司馬道子之子。任中書令、尚書令。搜括不已,富過帝室。性安三年(399),徵調江南諸郡已免奴為客者,到建康服兵役,稱為「樂屬」。激起孫恩起義。他遣劉牢之*。又用牢之為前鋒討桓玄。後桓玄起兵東下,牢之倒戈,他戰敗被殺。司馬元顯,中國東晉皇族。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聚斂財產,富過帝室。

    16歲即為侍中。隆安二年(398),兗州刺史王恭舉兵討伐道子心腹譙王司馬尚之,殷仲堪、庾楷、桓玄、楊佺期等舉兵響應。他被舉為征討都督,率王珣、謝琰等剿滅王恭,遣將堅守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迫殷仲堪、桓玄西奔,解京師之困。加散騎常侍、中書令,領中領軍。勸安帝解除道子司徒及揚州刺史之職,自任揚州刺史,累官至尚書、太傅。以張法順為謀主,培植勢力。次年,徵調江南諸郡已免除奴隸身份的佃客移置京師,以充兵役,稱為「樂屬」,激起孫恩起義。他聚斂財產,富過帝室。元興元年(402)拜為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討伐桓玄,牢之倒戈,他為桓玄擒殺。

    主要事跡

    一、孫恩起義

    起因:司馬元顯顧及到有荊州桓玄的威脅、北府兵劉牢之難以控制,所以欲建立一支新軍來對抗。但是因為兵源缺乏,於是下令強征浙東諸郡其本身或父祖本是奴隸,後已放免為佃客的壯丁,集中京師,擔任兵役。加上浙東早先有五斗米教孫泰因伐王恭卻被司馬元顯所誘殺,其兄子孫恩躲入海中,愚民以為孫泰不死而集資給孫恩,孫恩欲圖謀報仇。在這兩種背景之下,孫恩自海上發兵作亂,造成東晉王朝浙東沿海諸郡不安,甚至威脅到京師。

    二、被舉征討大都督

    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至四年春,桓玄出兵襲占江陵(今屬湖北)後勢力大增。興元年(402年)正月,晉廷下詔討伐桓玄,以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作前鋒都督、征西將軍,領江州事。二月,司馬元顯畏桓玄,不敢發兵。桓玄兵抵姑孰(今安徽當塗),遣部將馮該等攻歷陽(今安徽和縣),東晉襄城太守司馬休之堅守城池。桓玄軍截斷洞浦(即洞口,今安徽和縣南),焚燒豫州(治歷陽)守軍的舟艦。武都太守楊秋駐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叛降桓玄,司馬休之軍潰敗。豫州刺史司馬尚之被俘。司馬元顯派使者去詢問劉牢之戰事。劉牢之認為桓玄少有雄名,依仗全楚之眾,恐怕難以制服他。又考慮到如果平定桓玄,那將功蓋天下,必定不能為元顯所容,所以劉牢之十分為難,猶豫不決,不得已帶北府兵駐溧洲(今南京西南長江中)。

    三、前鋒劉牢之的倒戈

    桓玄這時派其族舅何穆來見劉牢之,勸他說:「自古亂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樂毅、玄德孔明,然皆勳業未卒而二主早世,設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禍也。鄙語有之:『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猶不敢信其功臣,況凶愚凡庸之流乎!自開闢以來,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見容於暗世者而誰?至如管仲相齊,雍齒侯漢,則往往有之,況君見與無射鉤屢逼之仇邪!今君戰敗則傾宗,戰勝亦覆族,欲以安歸乎?孰若翻然改圖,保其富貴,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無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惟君圖之」(《晉書·劉牢之傳》)。劉牢之聞聽此言,更加遲疑,他認為自己掌握著強兵,才能算略足以經綸江表,那時譙王尚之已敗,人情轉沮,於是最終覺得何穆所言有理,便派使者去和桓玄交往。他的外甥何無忌和劉裕苦勸諫,劉牢之皆不聽。其子劉敬宣也勸阻說:「今國家衰危,天下之重在大人與玄。玄藉父、叔之資,據有全楚,割晉國三分之二,一朝縱之使陵朝廷,玄威望既成,恐難圖也,董卓之變,將在今矣。」牢之怒道:「吾豈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耳;但平玄之後,令我奈驃騎何」(《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二》)!劉牢之最終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

    三月,劉牢之遣劉敬宣至桓玄處請降,桓玄大喜,擺下酒宴,熱情款待劉敬宣,其實此時他正陰謀除掉他,他拿出法書畫圖和劉敬宣一起觀看,以此來安定劉敬宣的心志。劉敬宣絲毫未有覺察,桓玄的部下莫不相視而笑。

    四、死於建康

    不久,桓玄進至新亭(今南京市南),司馬元顯棄船退入建康(今南京)城中,後列陣於宣陽門外,但由於軍心已亂,不戰自潰。桓玄*建康擒司馬元顯。司馬尚之及司馬元顯均被殺,桓玄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