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野史 正文 死了5次,才撒手人寰(3)
    孟小冬自從入了杜門,一直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她本來就是人間奇女子,杜門中的一支奇葩,論才情、眼界,心胸、智慧,使她與大多數人都合不來。她歸於杜月笙時,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衰然一病翁。如日中天,予取予求的黃金年代早成過去,囊中金盡,活不下去的大限正在步步進逼,所以孟小冬之入杜門正是感恩知己,以身相許。杜月笙一生一世可以自傲的說一聲「平生無負於人」了。但是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獲得了孟小冬的柔情萬丈,衷心關愛,這使杜月笙深感自己的俠義,猶然有愧於孟小冬的恩情,所以他才會說出

    「直到抗戰勝利以後,方始曉得愛情」的話,孟小冬是他在人間最後的溫暖,最後的安慰所以他一刻兒都離不開。陸京士自抵香港之日起,每天也是盡可能的留在杜月笙身邊,但是他有雙重的困難,其一是杜月笙還有許多事情要他辦,有時候便不得不到外面去走走,其二則是堅尼地房屋並不寬敞,每個房間都住有人,陸京士每日睡眠很少,只是靠在沙發上歪歪,因此他在熬了幾夜之後,便跟杜月笙先說明白了,每天下午兩點鐘,他暫且離開一下「老夫子」,出門辦事。或者到朋友家中小睡片刻,然後再趕回來。在杜月笙病勢垂危的那一段時期,經常為杜月笙診療的幾位大醫師,諸中吳子深、梁寶鑒、丁濟萬、吳必彰和朱鶴臬和陸京士都有深厚的友誼。所以陸京士趁他們先後前來看病之便,一一向他們請教,杜月笙這一次發病,究竟危險到什麼程度?他所獲得的答覆,是「群醫搖頭」,其中尤其是同門弟兄朱鶴臬說得最透底,他是杜月笙上海撤退來港時一路跟了來的,為杜月笙診病已歷兩年半之久,朱鶴臬直打直地說「『老夫子』這一次病得嚴重,恐怕不是藥石所可以奏效。因為『老夫子』『精、氣、神』三者無一不缺,隨便怎樣都難以拖。」陸京士聽了這話心中非常的難過,對於杜月笙的康復業已絕望,而且聽到這幾位大醫師的語氣,彷彿還在暗示他應該及早預備後事,遲則惟恐不及。這時候他極其為難,煞費躊躇,後事如何辦理?必須杜月笙自己先有所交代,否則的話又叫他怎樣開得出口。尤其難的是替杜月笙辦後事一定十分困窘,據陸京士當時的瞭解,杜月笙的經濟情況不但不如外間所傳那麼富有,相反的,他可以說是已形拮拘,但是杜月笙還有4房妻室,8個兒子和他的3位愛女呢。8月4日的早上,杜月笙睡了一會兒,醒來時已是紅日滿窗,天色大亮,他沒有喘,連氧氣罩都不曾使用。在房間裡守了一夜的除陸京士,還有姚玉蘭、孟小冬、杜維藩、杜美如等好幾個人,看見杜月笙面容平靜,神清氣爽,心中不由一喜,以為這又是好轉的徵兆,卻不料他嘴唇嗡動了一陣,張口便叫聲「京士!」陸京士連忙答應,急趨床前,於是杜月笙兩眼直望著他,淡然一笑說「趁此刻我精神還好,我要和你談談,怎麼樣辦我的後事了。」屋裡的人聽了齊齊的一震,孟小冬頭一個痛哭失聲,但是她立刻便掏出手絹掩住了自己的嘴;姚玉蘭、杜維藩等人也在吞聲飲泣。陸京士則悲哀壓在心頭,他說不出話,於是點了點頭,表示他在凝神傾聽。杜月笙望望陸京士,又閃了啜泣聲中的妻子、兒女一瞥,他神情肅然,語調十分平靜、低沉,很像是他在談著別人的事情。「此地是香港,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所以喪事切忌鋪張,」頓一頓,杜月笙又說「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3天。我去的時候就著長袍馬褂,這是我著了大半輩子的衣裳。」陸京士依然還是只有點頭。「不過有一件要多用兩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杜月笙頓了一頓,然後加以解釋地說「這並不是我死出風頭,一定要買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樹落千丈,葉落歸根』,活的時候我因為這個斷命氣喘毛病,到不了台灣,死了我還是要葬到台灣去的。將來反攻大陸,上海光復,再把我的棺材起出來,我請你們帶我的屍骨重回上海,落葬在高橋,我出世的地方。」話說多了,有點累乏,杜月笙歇了一陣,才繼續交代陸京士,他先自嘲地說「我一生一世,過手洋鈿何止億萬,一旦兩腳一伸,我只要你們在這件事上完成我的心願,讓我多用兩鈿,其餘的事一概從簡。頂要緊的是要記得我們正在落難,凡事切忌招搖,免得給別人批評。所以不論開吊、出殯,絕對不許再擺什麼場面,你們要是不聽我這個話,那就不是愛我,反倒是在害我了。」接下來,他又再三叮嚀,遺體大殮以後,移靈東華三院的義莊,因為華東三院主席是杜月笙的老朋友、老搭擋,早年相幫他聯絡法國佬,擔任翻譯的李應生。李應生是廣東人,離開上海後業已僑居在香港多年,他在香港有勢力,足以保護杜月笙靈柩的安全。關於遺囑的擬訂,財產的分配,杜月笙反倒僅只約略的指示了幾項原則,然後他說「後天晚上,京士你邀錢三爺、金先生、顧先生、開先兄和采丞兄,到這邊來便飯,就煩你們位,先來商量一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