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野史 正文 聽了吳鐵城的話軟了下來(1)
    東三省的日本關東軍節節推進,一路勢同破竹,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東三省外加上相繼被侵的熱河省將被日本皇軍全部佔領。日本正向中國大陸「勝利進軍」,此一事實使所有旅華日人氣焰高掇,趾高氣揚;他們深信整個中國大陸俱將淪為日本的屬土,因此,當上海高揭抗日大纛,全面抵制日貨時,大小商店爭先恐後地退回貨物,旅滬日人便覺得這是不可容忍的,驕狂的氣焰使他們喪失理智,他們也迅速的組織起來,設法對抗,凶殘橫暴地發動攻擊。———這便是「一·二八」事變前夕的上海情況,中日兩國國民壁壘分明,敵意

    甚深,他們在從事淞滬之役爆發的前夕,中國人和日本僑民相互敵視,咒罵、打架、械鬥,甚至於破壞和暗殺,縱火、爆炸。0月2日,杜月笙在家裡得到消息,下午點鐘,日本人將在北四川路日本小學,舉行「居留民大會」。於是,他開始做一連串的部署,於是,上海的日本人遭到一系列戲劇性的打擊。點鐘,日人「居留民大會」準時集會,出席的日僑人數超過4000人之多,會場情緒是衝動、激憤、驕狂與跋戾囂張,他們決議上電日本內閣總理、外相,陸相、海相和關東軍總司令,請求速用斷然、強硬而有效的手段,根本制止「不法而暴戾」的對日經濟絕交,並且徹底解決中日問諸懸案!會場日人群情洶湧地宣稱「為達成上項目的,我居留民有忍受任何犧牲的覺悟!」3點多鐘散會,他們又舉行示威遊行。大隊日僑沿北四川路拖邐向南,他們在行經美租界地段時,中國人默無一言,並無反應,但當他們遊行到了華界閘北白保羅路及虯江路一帶時,遊行隊伍中的少數青年再度跑出行列撕毀路旁的抗日的標語,於是,憤怒的中國青年立即高聲喝打,飛快地衝上去抱以老拳,而且在轉眼之間從兩側店舖裡衝出來更多的憤怒群眾,「打東洋人」的喊聲響徹雲霄。耀武揚威的日本人畏縮了,他們掉首逃回租界,被截留住的人則勉力招架,中國人已經得手,公安局的警察方始一湧而出,就地勸散。與此同時又有公共租界的巡捕趕來。這「事出偶然」的中日民眾第一仗,是日本遊行大隊遭到迎頭痛擊,四下潰逃作鳥獸散而中國民眾則打了人又出了氣,最妙的是,英捕房巡捕以「保護」為名,捉去了三名日本青年。東洋人逃回家中氣喘咻咻,大不服氣,於是又頻繁接觸,計劃出動反擊,然而,他們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們又挨了當頭一棒!全上海所有的米店和煤炭店,一律拒絕跟日本人做生意。買不到米和煤,使東洋人馬上面臨斷炊的危險,於是他們大起恐慌,而且氣忿難忍,但是他們卻又不敢動蠻,只好動文的,與米店、煤店老闆進行理論。因為他們已經看到,每家米煤店的附近都有怒眉橫目的壯漢逡巡,如果他們不是勞工群中的英雄,便是白相地界裡的打手,他們的任務是對煤、米店加以監視,同時制止日本人的吵鬧和糾纏。孰不知,這些暗中組織者和巡邏的打手全是杜月笙的部屬。從0月中旬開始,零星的鬥毆事件層出不窮,日本外交當局提出的抗議不絕如縷,閘北江灣一帶對於僑民居住最多的日本人來說幾乎已成為黑暗恐怖地界,倘若不是成群結隊,徒手的日本人簡直不敢外出。「打東洋人」成為上海市民成天掛在嘴邊的興奮口號,連三尺童子也曉得「敵愾同仇」「抗日救國」。有一天早晨9點多種,公共租界有一個騎腳踏車的日本人疾駛而過,路邊有一個小孩衝上來高喊「打倒東洋人!」這名日本人憤怒之極,下車一耳光將小孩甩倒在地,然後匆匆逸去,街心立刻麇集大批氣沖牛斗的中國人,恰巧有一部汽車滿載日人而來,於是汽車被中國人攔住,車上的日人池魚遭殃,全部被中國人打得一身是傷。而打日本人的中國人多是杜月笙的弟子。0月28日,浦東申新紗廠秘密向日本新井洋行購買耐火磚瓦400餘件,日本人保證使用海軍和陸戰隊士兵護送貨物,但是「抗救會」浦東檢查所迅及獲得廠內工友告密,28日這批磚瓦將要分裝五艘駁船,曲安宅軍艇護航運送。檢查所為此訂定了精密的計劃。於是新井洋行的磚瓦剛要裝船。檢查所人員突然掩至,磚瓦笨重而且體積甚大,但是他們依然迅速地加以沒收充公,全部搬走。正在搬進保管所的貨棧。日本海軍老羞成怒。全體武裝登陸;持槍衝鋒,中國人見了東洋兵毫無懼色,雙方隨起一場激烈的械鬥。中國人有7名受傷,東洋兵才奪回了一部分磚頭。日本人開設的工廠和商店貨物雄如山積,一件也賣不出去,因為「抗救會」的封鎖越來越緊。他們握有任何一處的情報線索,東洋貨「一見天日」莫不馬上遭到沒收,中國商人沒有一個膽敢販賣日貨,當他們的資敵行為被發現就會被罰金,沒收財產,並且本人要穿上印有「賣國賊」字樣的囚服,立在站籠裡供人參觀或辱罵。在「抗救會」嚴格執行全面經濟制裁的過程中,日本工廠商店惟有宣告關門大吉,老闆們躲在裡面宛如置身孤島,她們裝置無線電話,和其他日人保持聯絡。除了跟日本人進行持續不斷的鬥爭外,杜月笙更運用他在其他方面的影響力,使上海金融工商各界,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捐物,為馬占山的義勇軍和流離失所、相繼逃抵關內餐風露宿的東北難民雪中送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