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皆大歡喜了嗎?」
朱棣嘴角噙著一絲意味不明的微笑,緩緩搖頭。「只怕未必吧?」
楊榮見朱似乎並不怎麼高興,忙說道:「債券和股票都兌現了,百姓們得了實利;陳天平、裴伯耆恢復安南陳朝的願望得到了實現;當初助紂為虐與胡一元、胡漢蒼為伍的安南人只要及時投降,不僅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搖身一變成為了擁有實權的有邑貴族;將士們輕輕鬆鬆打贏了這一仗,卻又得到了不菲的獎勵……」
「問題就出在這一仗贏得太輕鬆了。」朱棣打斷楊榮的話。「你想啊,這一仗贏得這麼輕鬆,戰後那麼多人都得了好處……這種好事,誰不想多來幾次?」
楊榮瞥了一眼朱,見他似笑非笑地說道:「鄭和下西洋後,與大明建交的的國家更多了。比如蘇祿、占城、緬甸、西洋瑣裡、爪哇、泥、三佛齊、羅、真臘、古裡、柯枝、甘巴裡、滿剌加、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不剌哇、阿丹、蘇門答剌、麻木、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然而這麼多小國,卻僅有蘇祿自願加入了大明的有邑貴族體系。」
朱棣頓了頓,像是想起了什麼好笑的事情一樣呵呵笑了起來。「就連那蘇祿加入大明的有邑貴族體系也未必能夠說是自願……你還記得那年蘇祿入貢時,上表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的情況嗎?」
「記得。」楊榮此時也嘴角含笑。「當時微臣真是嚇了一大跳。之前與蘇祿並沒有太多的來往,只知道蘇祿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那年蘇祿東王,西王、王率領家眷一行三百餘人前往中國,禮部一直以為蘇祿是前來入貢的。誰料到在大殿上,蘇祿東王竟然表示要求舉國併入大明,而所謂地貢物便是蘇祿國的土地以及丁戶。當時大殿之上群臣或疑惑或驚喜,無人能保持常態,唯有皇上鎮定自若。」
被楊榮不輕不重的拍了一下馬屁,朱棣愉快地搖搖頭。「朕當時其實也嚇了一跳。」
朱棣慢慢回憶著。在他地記憶中,蘇祿請求將國土、丁戶編入中國在歷史上確實有其事,但這件事卻是生在乾隆年間,而且乾隆拒絕了這種好事。當時朱也不知道這個事件為什麼會提前生,於是在大殿上只是不動聲色地說「朕知道了」,事後卻命令東廠對此事詳加調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之前蘇祿國在海灘邊救了一位遭遇海難的大明人,而那人竟然自稱是大明使,只因遭遇海難而丟失了證明身份的使節。蘇祿東王一聽說是大明地使節,自然不敢怠慢,於是趕緊詢問此人來意。那人便說是奉了大明皇帝的旨意,來說服蘇祿國王向大明臣服,進獻國土。除此之外,此人還向蘇祿索要了一艘船以及大量財物,然後返回了大明。等「大明使」離開後,蘇祿三王便對此事一本正經地討論了一番。不知道是心慕中原繁華還是懼怕大明的強大,總之最後蘇祿三王達成了將國土進獻給大明地共識。
得知事情地來龍去脈後。朱棣便順水推舟答應了蘇祿東王地要求。
只是考慮到蘇祿國地特殊情況。因此只是將蘇祿人當成熟蕃對待。在蘇祿建了一個府並派遣流官過去之餘。卻仍然將蘇祿三王分別冊封為土知州、有邑貴族。配合大明地流官對蘇祿進行管理。
楊榮還是第一次聽說蘇祿自請併入大明地內情。不禁訝然道:「那冒充大明使節之人後來回到大明了?冒充國家使節是為死罪。但促使蘇祿併入大明卻是大功。不知皇上是怎麼處理此人地?」
「還談不上怎麼處理此人。」朱笑著說道:「蘇祿地造船技術很低。那人從蘇祿騙得地只是一艘不大地漁船。勉強航行回到大明已是老天保佑了。不過那人還從蘇祿還騙得了大量地財物。返回廣州將便將船和財物都賣掉了。然後換了一艘能夠遠航地船便再次出海了。」
「又出海了?」楊榮先是驚訝。然後恍然。「他大約是自知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逃遁了。」
「……也未必。其實那人你也認識。」
「微臣認識此人?」楊榮地嘴巴張大的能夠塞進一隻拳頭。然而楊榮畢竟記憶力驚人,仔細回憶片刻後,他試探著問道:「難道是那個周?就是那個說是要往最南方去才能逃過一劫地周。」
「不錯,正是此人!」朱棣的語氣中略微帶著一絲羨慕和感歎。楊榮地記憶力和心思之靈動,若朱棣是不皇帝,那真是和他比都沒法比的人比人真是得死啊!
「即便沒有犯下冒充使節之罪,大約周也會想方設法往南邊去……」朱悠然歎了口氣。「已經五年多的時間沒周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現在究竟在哪裡。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現澳州了……難道他真的往南極去了?」
「如果周回國,朕也不讓他去探險了,就派他卻說服周邊的小國。朕派的正式使們甚至沒能說服周邊的小國酋長們併入大明的有
而周那個冒充的傢伙反倒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功了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對於朱棣的自言自語,楊榮也不好說什麼。一陣沉默後,朱棣卻主動回到了剛才的正題。
「剛才朕說過了,安南戰爭贏得實在太過輕鬆,而且戰爭紅利卻又不菲,人的貪慾難道是有止境的嗎?百姓難道不希望繼續購買那種債券和股票?將士們難道不希望多有立功的機會?就算是剛剛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的安南人,難道就不希望藉著八十萬大軍正駐守安南的機會與宿敵占城徹底解決歷史上地恩怨?」
「朕派了使向周邊小國傳達讓他們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的要求,可是應廖廖。可見,很多事光用嘴巴說還是不夠的。所以朕已經給張輔送去了一份密旨,讓他隨機應便。安南周邊地緬甸、羅、萬象、占城等國不肯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那便是拂了朕的面子!其實即便朕不下達旨令,可張輔身為征夷將軍,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八十萬大軍外加安南的軍隊在手,又怎麼會無動於衷呢?作臣子地,總要從全局全盤著眼著手,才能跟上朕的廟貌籌運!」
「畢竟八十萬大軍遠征安南,耗費了多少錢糧精神!偏偏在安南又沒打什麼惡戰。若是占城等國說不加入有邑貴族體系就不加入,而張輔就這麼率領著大軍回國,國人會怎麼看張輔?慢道是占城,就連天下人也要小看他們那支『天兵』,更會小瞧朕!」
「在緬甸、暹羅、占城、萬象這四個國家中,占城與安南宿怨極深,所以朕敢斷定,張輔接下來肯定會派信使給占城,強令對方立即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若對方不答應,張輔必定先斬後奏,率軍殺入占城。」
楊榮凝神聽著朱似自言自語,又似在向自己講述的話,撫膝歎道:「微臣明白了。八十萬大軍一仗打下來,戰死尚且不足兩千,加上染疫而死地戰士也不足三千。整個戰爭結束,遠征大軍連死帶傷也不過一萬出頭。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不容易去了安南,一路上消耗也是不小。若是不趁機多做些事,那也是浪費了百姓們所納之賦稅。」
朱棣笑著點頭。「張輔抰擊敗胡氏之餘威,或許不用打都可以使得占城屈服若是占城不識時務,遠征大軍外加安南當地軍隊共計百萬有餘,其雷霆一擊,占城必將化為齏粉。
占城之後,再緬甸,再暹羅、再萬象等國。將中南半島諸國收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後,還可以向南洋,向南亞諸國施加壓力。」
「不過,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縭,朕所說的中南半島、南洋、南亞地理面積太過廣闊。光靠那支安南遠征軍,別說一路打過去,就算每個小國都聞風而降,因此只需要一路走過去,走到最後士氣也會給磨沒了。」朱站起身來,慢慢踱步,因此楊榮看不清皇上此刻是什麼表情,只聽得皇上的聲音顯得沉重渾蒼。
「所以說,這裡面有個恰到好處地分寸問題。既要想到目前,又顧慮到長遠。待到那支遠征軍基本上每名將士都立有足夠的功勳成為有邑貴族之後,朕會將遠征軍就地解散,命他們回到各自的領地去。在此之後,朕也不會再繼續派遣軍隊去遠征太遠的地方至少是不會從陸地上派遣數目如此龐大的遠征軍。朕的打算是,給已經加入大明有邑體系地有邑貴族們下達征戰令,讓他們給仍然沒有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的小國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加入大中華共榮圈。這種事也不需要太急迫,慢慢來,花個上百年時間也不要緊。」
楊榮聚精會神地聽著,他萬萬沒有想到皇上居然有如此地心胸謀略。然而令楊榮更加意外的是,當今皇上地誌向卻並非僅僅如此。
「之後幾年,大明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重中之重。」
「日本很不安分。儘管日本地幕府將軍清剿了沿海的海盜並且將二十名倭寇頭目送過來,卻不肯答應在日本劃出一塊地供明朝駐軍用。之前對安南大舉用兵,又一直對韃靼進行著打擊,朕只好忍下日本幕府將軍的無禮但這個帳,卻是遲早要算的!」
「朝鮮的表現也不行。朝鮮國王雖說勉強同意了加入大明的有邑貴族體系,卻堅決不肯在朝鮮境內分封其他的有邑貴族。朝鮮國王如此固執,朕很是不喜。不在朝鮮境內分封其他有邑貴族,那還叫什麼加入有邑貴族體系?!朕打算派黃儼前往朝鮮索取牛馬以供軍用,再順便帶些銅佛像、佛骨和印佛經的紙張回來……」
說到這裡朱棣頓了頓,彷彿有些不好意思。「為了加強大明與朝鮮的友好關係,黃儼去朝鮮後,還會順便帶些朝鮮女子回來服侍朕……」
歷史上的朱棣很寵愛一位朝鮮女子,並且將之冊封為權妃。權妃出身於朝鮮地名門望族,這位書香世家的千金蘭心慧質,知書達理。加上她容貌秀麗,風姿綽約,少女時代就是遠近聞名的大美人。朱已經很克制自己了,並沒有大肆擴充後宮,但是對於這個與自己命中有緣地女子,朱棣還是
期待的。
「朝鮮女子中若有好的,朕會給予相應地封號,並且將其父兄冊封為有邑貴族,看那朝鮮國王是否敢違抗朕的旨意。若朝鮮國王將擁有封號的朝鮮女子地父兄冊封為封臣倒也罷了,如若不然,那麼遼東指揮使司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朱棣呷了一口茶,看著殿外飄忽不定的菲菲細雨,嘿然一笑。
「韃靼的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雖說韃靼太師阿魯台至今仍然不肯投降,反倒試圖毒殺準備投降的鬼力赤,但幸好鬼力赤機靈,連老婆孩子都來不及帶就這麼單身跑到大明來了。在韃靼大汗已經向朕投誠地情況下,那阿魯台竟然又立了本雅失裡為韃靼可汗。看阿魯台那種勁頭,好像還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了。他阿魯台活得不耐煩了不要緊,可朕準備在征服韃靼之後還要進軍瓦剌、西亞、西伯利亞。在沒有徹底征服韃靼之前,卻也宜輕易向瓦剌宣戰。朕只希望底下的北方的有邑貴族們能夠早些將阿魯台的頭顱送過來。那時,朕才能安心地向西擴張。」
楊榮此時才真正明白這位年過不惑的中年皇帝的潑天大志,於是離座長跪。「皇上聖慮遠大,臣愚昧。臣雖是文官,卻也願領軍去韃靼生擒阿魯台獻俘闕下,若該酋窮途自盡,臣亦必解屍赴京,以慰聖躬。」
朱棣擺擺手。
「朕只是心急,卻也知道此事難辦。韃靼是遊牧民族,阿魯台若是不願與你交戰,你便是在漠北逛三五個月也未必逮得住他。大軍在漠北消耗太大,三五個月就能夠消耗一省數年地賦稅。」
楊榮嗓子裡咕噥了句什麼,說不清是感動還是震撼,他的聲音有些顫。
「皇上……」
「你能勇敢請戰,朕也很欣慰。不過,這件事卻也不必再說了!」
軍隊方面實施了精英政策,那兩百多萬希望憑借自身實力獲得更好生活地普通軍戶則是最佳的後備軍。對於北方地遊牧民族,有著以人頭換茶葉的制度和不時以車騎聯合作戰地形式進行掃蕩的政策,誰能受得了?阿魯台如今已經成了秋後的蚱蜢,能蹦幾天?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探路,因此沒能說服沿途國家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但鄭和率領兩萬餘人的船隊卻已經在沿途建立了一些中繼點。那些中繼點,或是威脅強佔,或是利誘購買、租借,總之可以充當殖民點的功能。將來憑借這些殖民點,更容易擴大明朝對那些國家的影響力即便將那些小國變為殖民國也並非不可能。當然,朱棣卻覺得如果單純地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小國變為殖民地還不夠好。最好的選擇卻是逐漸將之演變成為大中華的一員至不濟,也要將之變成類似於英聯邦的成員國那樣的大中華聯邦成員。
此外,這次鄭和下西洋也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中國如今已經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剩餘商品,因此工商業比歷史上更加達了。
而中國的棉布、絲綢、茶葉、瓷器又處於極其有利的壟斷地位,因此中國在未來的貿易中將獲得更多利益已經成了顯而易見的事情。
吏治利用了高薪養廉、主官負責制、收入與成績掛鉤、告無罪制度以及魚效應,儘管不能徹底令每個官員都合格,但已經比過去的情況好得多了。只要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工作,那麼年終便會有一份保證家人足以過上有足夠尊嚴和體面的生活。反之,稍有違法舉動,就有可能品嚐牢獄之災的滋味。當然,在大航海時代,倒是有很多罪犯不必坐牢。不過,不坐牢也未必就是好事,因為以罪犯身份被流放到殖民地會有很多苦頭吃。
至於說土地問題,在能夠任意開殖民地的年代,至少三百年內不會出現缺乏耕地的現象。僅開殖民地這一項便可令大明至少多享受百年國祚。
科技方面,使用了特殊的專利政策,商人和工匠們明的積極性極高。如今蒸汽機的效率已經提高到可以產煤區大量運用的程度了。或許不久之後,中國便能夠搶先進入蒸汽機時代了。
文化方面是最簡單的。讓解縉這個大才子老老實實地搞《永樂大典》就成了。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後世因為各種原因,《永樂大典》居然只剩下百分之三四了。為了安全起見,朱決定在永樂大典成書後下令再製作至少一份副本。而完成副本後,則將此作為一項事業,讓讀了書卻考中功名的讀書人有份工作,那就是聘請讀書人謄抄全書。此外,還可以將副本向社會開放,在自願的前提下讓民間以單冊的形式刊印行。
那麼多項改革已經打下了足夠堅實的基礎,剩下來的時間裡,朱棣甚至完全可以輕鬆下來享受生活了……
只要將來別年紀大的時候患了失心瘋,大明必將越來越強盛,在朱的有生之年變成一個超級強大的大帝國。到時候,一個永樂大帝的稱號還跑得了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