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架空傳 第二卷 第七章 另類專利法(上)
    原來,朱棣準備回宮時,錢成卻熱情地邀請他一起去拜祭烈士陵園。想了想,雖說和朱瞻基下棋有把握憑真本事獲得勝利,但朱瞻基畢竟才四歲,實在是勝之不武。所以,朱棣終究還是接受了錢成的建議。

    景秀和周忱來南京已經有段日子了,因此不像錢成那樣對南京街頭的各種變化大驚小怪。

    南京的街上人來人往,熱鬧得令人難以想像。這是因為,這段時間有很多人都來到了京城。

    文武舉子們來京城,自然是為了參加這一科的科舉考試。

    商人們來京城,主要是緣於當今皇上全面解除了海禁。當今皇上允許百姓們在登記註冊後可自行製造船隻並出海行商。然而永樂皇帝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準備派遣一支規模空前宏大的艦隊下西洋,為此集中了國內絕大多數造船工匠在南京、蘇州和長樂三處造船。這便導致民間剩餘的造船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商人們的需求。

    彷彿知道商人所面臨的窘境一般,當今皇上很快就為計劃出海行商的商人推出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商人可出資購買正在興建的船隻,待第一次下西洋結束回國後,船隻的所有權正式轉交給商人。第二種方案是:商人可出資購買載貨空間,然後隨著朝廷的艦隊一路做生意。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前往海外做生意利潤極大,唯一需要擔心的便是途中的風險,而隨著官方艦隊一同出海,這種風險自然也就降到了最低。這兩種方案一出台,大大小小的商人們便紛紛向京城湧來。

    街頭上,不時可以看見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人。這些人當中一部分是趕來為新皇登基祝賀的各族代表們,還有一部分則是前來就讀蕃學的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的子侄。

    然而前面幾類人加起來也不如最後一類人多。真正導致南京街頭擦踵磨肩的原因在於:皇上宣佈今年二月初五召開獻寶大會。

    獻寶大會所針對的目標並非什麼奇珍異寶,而是「能夠促進國家富強,增加百姓收入或是改善百姓生活的任何技術、工具甚至是動植物」。朝廷向全國州縣下發的邸報說,地方官員們舉薦的獻寶者如果得到皇帝的青睞,該地方官員的年終評價將提高一等。和自身前程緊密相聯的事情官員們向來是非常積極的。在地方官員們不懈的努力下,進京獻寶者的人數最後多達三千餘人。

    獻寶者如此之多,皇上自然無法在一天之內看完。不過皇上自然有解決的辦法:讓戶部和工部牽頭組織一個評審機構,自正月十五開始進行預審這個程序和科舉考試倒是頗為類似,舉子們進京趕考,考官們評出會試的名次,及格者方可參加殿試,最後才由皇上欽點三甲。獻寶大會也是如此,先由評審機構預審,合格者再由皇帝終審。

    與科舉考試不同的是,舉子們參加會試是在一個封閉的場所,而獻寶大會的預賽則是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大型空地上舉行。完全封閉的科舉考試尚且能夠吸引京城百姓們的熱切關注,可以自由參觀的獻寶大會當然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事實上,獻寶大會也確實比科舉更具有趣味性。獻寶大會上的很多技術、物品或新奇的動植物都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耕田省力的新型犁具、能夠輕鬆灌溉大片農田的水車、能夠加快紡織速度的新型紡機、一畝可增產至少一石的水稻稻種、結繭更大的野蠶、治療燒傷有特效的秘方……

    凡是參觀過獻寶大會地百姓們都對此津津樂道。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結果不少數百里之外地外地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後都趕往京城來湊這個熱鬧。弄得這個獻寶大會像是個特大地廟會一般。據估計。除開京城本地人不算。光是從外地趕來參觀獻寶大會地人數就有將近八千。按道理說。明朝地老百姓是不能隨便離開戶籍地地。但是皇上對此網開一面。下令京畿地區地百姓想到京城參觀獻寶大會。地方官員不得留難。

    其實。昨天那個客棧夥計說什麼「小巷子裡面那家店說不准還有客房」根本就是托詞。如今這種光景別說是客棧。連京城百姓們用來出租地房子也早就租光了就算去郊外地寺廟借宿。大約也只能在大堂裡打地鋪。

    錢成先是津津有味地聽著景秀為他解釋現在京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待景秀說完後。錢成突然冒出一個問題。

    「譬如說那治療燒傷有特效地秘方吧。那人把秘方獻出來。若是得到皇上地青睞倒也罷了。獲得地賞賜肯定足夠多。若是得不到皇上地青睞。他以後靠什麼吃飯啊?」

    周忱一撇嘴。「這獻寶大會是當今皇上特旨召開地。能讓他們吃虧?說出來你都不相信:凡是經過確認確實能夠給百姓們帶來好處地。也就是說。凡是獲得評審機構承認地獻寶者。最少都可以獲得『發明副使』地散官官銜。『發明副使』雖然只是未入流地小官。但每個月三貫地俸祿卻是實打實地。而且好歹也能由布衣變為官身。」

    「再然後。能夠參加二月初五獻寶大會地。皇上會做出最終地評定。將之劃分為三等。最後一等。可獲得『發明副使』官銜及終身恩騎尉之爵。別看恩騎尉地歲祿還比不上一個未入流地小官地俸祿。而且又只是終身而非世襲貴族。但畢竟也躋身於貴族行列了。第二等。將獲得從九品地『發明大使』官銜以及終身恩騎尉之爵。至於第一等那就更不得了。按皇上地原話。『若能造福於百姓。立功於社稷。朝廷自然不吝爵祿之賜。從終身騎都尉到世襲一等伯爵。爾等有本事只管來拿』。」

    錢成第一次聽說這事兒,瞠目結舌了好半天才喃喃說道:「好大的手筆!好大的氣魄!」

    聽著錢成等人談論著獻寶大會,朱棣暗自偷笑。這個時空的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實施專利法。

    專利法的本質是為了保證專利人的利益,進而鼓勵人們進行創新發明。不過,在明朝推行專利法顯然不合時宜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盜版書籍、盜版軟件等仍然在中國大行其道。在六百年之前的明朝,專利人的利益又怎麼可能依靠專利法來保證呢?

    由於專利人的革新技術一旦暴露就會給專利人帶來極大的損失,因此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傾盡全力對獨家技術嚴格保護,有時候,這種保護甚至顯得有些誇張比如說所謂的「傳媳不傳女」。

    這種森嚴的技術壁壘導致的後果非常惡劣。比如說春秋時期出土的青銅劍有一種鍍鉻的技術,但是自春秋之後,直到二十世紀,中國才重新掌握了這種技術;又比如日本刀製作技術本來源於中國兩漢的鋼鐵花紋刀劍,但經過不斷改良加工,形成了不論外觀還是實用都「在遠東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國的刀劍製造技術卻不斷衰退湮沒,連對日本刀風格大有影響的唐刀原物都已蕩然,反倒在日本有所保存;還比如說明朝時中國就能生產開花彈,但是清朝時,中國卻只能向外國購買開花彈;比如說地動儀,比如說麻沸散……由於技術壁壘太過森嚴而失傳的事例太多太多,以至於對文明發展形成了極大的阻礙。

    說服技術所有人無償將技術公開顯然不現實,坐視眾多先進技術失傳也不是朱棣樂意接受的。因此,朱棣便想出這麼一個折中的辦法:通過獻寶大會向專利人購買其專利,費用由皇帝來買單。

    大多數技術都被商人或匠人所珍藏,而商人和匠人在封建時期社會地位較低。一旦他們將自家獨有的技術公佈於眾,若是真的有利於國計民生,那麼他們也不至於吃虧。因為,技術所有者可以獲得官職甚至是爵位進而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在官本位思想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這一進階之道可以讓那些商人和匠人欣喜若狂。另一方面,官職和爵位所帶來的俸祿多少也可以對他們在經濟方面有一定的補償。

    第一屆獻寶大會上,肯定有一些尚在觀望之中的專利人不曾參加。但只要真的有匠人或商人獲得了爵位,然後趾高氣揚地出現在原來的同行面前,那便一定能促使更多的專利人公開自己的技術。

    除了用名利的手段促使專利人公開他們的發明之外,朱棣並沒有忘記在推廣方面下功夫。在古代,很多發明創造的推廣速度都極為緩慢,其平均速度往往每年僅幾公里,某些發明創造甚至還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消失。

    朱棣打算這樣做:將來授予新科進士或是官員新職務後,要求他們先去國子監學習一個月,在那裡閱讀從獻寶大會上收集而來的各種「專利」資料。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由於吏治改革規定「官員的收入將和他所管轄範圍內的賦稅嚴格掛鉤」,因此那些即將即將赴任的官員中肯定會有一部分,將會對能夠提高自己收入的「專利」產生興趣。

    因為,官員赴任後,將新發明的生產技術、新發明的生產工具以及任何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創造發明在自己的轄區內進行推廣,在提高當地的生產力的同時,還能夠大幅提高他本人的收入。

    當然,朱棣並不認為所有的官員都會按照自己所設想的那樣去做。

    或許有的官員根本就不具有相應的能力書讀得多,能夠考中進士,並不意味著行政能力就一定過關。這種官員,雖然想通過正途獲得更多收入,卻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或許有的官員根本就不重視推廣新技術、新工具觀念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人的智商不比現代人差,但很多觀念卻與現代不同:羅馬人曾認為某種可以搬運大石塊的機械搶奪了貧民的工作崗位,因此將之廢除;清朝有人認為,黃包車的推廣會使轎夫失業,因此對黃包車進行限制。因此,沒準也會有官員認為推廣某項新技術會使當地雇農失業、會加劇當地兼併,因此拒絕推廣新技術。

    或許有的官員會好心辦壞事比如說推廣某件新型犁具,這種犁具很適合在江南的水田中使用,卻未必適合在西北貧瘠的旱地裡使用。結果官員利用行政手段推廣這種犁具後,當地賦稅收入不升反降……

    儘管這種改革一開始未必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但無論如何,朱棣卻深信:「獻寶大會」保障了專利人的利益,進而使得眾多發明創造能夠面向公眾;而行政官員的政績和收入嚴密掛鉤,會逐漸使得官員象商人那樣熱切地期盼新型技術、新型工具,並且熱衷於將之推廣。如此一來,中國實在沒理由不進入黃金發展時期……

    朱棣正暗自得意著,卻聽見周忱酸溜溜地歎了口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