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被貶為通州刺史半年後,唐玄宗、唐肅宗相繼病逝。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初五,太上皇唐玄宗積鬱成疾,終於一病不起,逝世於太極宮西內神龍殿,享年七十七歲。
唐玄宗去世的第五天,即四月初九,御史中丞兼江、淮五道祖庸使元載依附肅宗寵相李輔國,被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任度支轉運使如故。
元載,字公輔,鳳翔歧山(今陝西省)人。出身寒微。由其母帶著嫁給員外官元景升,改姓元氏。自幼好學能文,博覽諸子宏文及史書,對道家書籍尤有研究。因家庭貧困,徒步隨別人去參加鄉試,屢試未中。天寶初年,唐玄宗崇拜道教,下詔求薦精通莊、老、文、列四子的賢才學者,被選人高科,補授新平尉之職。後經監察御史韋鎰薦引為判官。
肅宗即位後,急於改善軍政事務,平息安史之亂,詔令各諸道郡隨才擢用官吏。元載在江左避難,吳郡太守、江東採訪史李希言表請元載為副職,拜為祠部員外郎,遷洪州刺史。東西兩京收復後,元載人朝為度郎中,並被肅宗委以出使江淮,都領漕運事宜。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加官御史中丞,為江淮五道租庸使。這時,劉晏尚在江淮。他們相交不錯,關係友好。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元載不顧上年江淮大饑、百姓易子而食的悲慘現實,不問兵荒,不問百姓有無,強行按籍追征江淮地區八年來(八年,是指自天寶十三載至上元二載)所欠租庸。元載收繳租庸的辦法是,選擇豪吏為縣令督辦,不管欠多少或現存有多少,只要發現百姓家有糧食,就發兵包圍。輕者,收其所有的一半;甚者,竟十奪八九。有不服從者,嚴刑威迫。
百姓家中有谷十斜者,就整日提心吊膽。更有不堪官吏公開掠奪者,則逃往深山或相聚起義。時人視這種稅外之稅為強搶財物,稱這種行徑為「白著」。
有歌云:「上元官吏務剝削,江淮之人多白著。」(1)元載之所以如此強行追征、聚斂,目的是為了在皇帝面前邀功請賞,為自己增添晉職的資本,鋪置陞官的階梯。
當時,肅宗重病,生命垂危,李輔國權傾四海,舉無違者。元載千方百計迎合李輔國,甚至和李輔國的妻子攀附親戚,「輔國妻元氏,載之諸宗,因是相呢狎」(2),關係愛昧特殊。不久,朝廷選拔京兆尹,李輔國舉薦元載。但是元載的胃口很大,看不起京兆尹這一官職,故意到李輔國處推辭不肯接受。李輔國明白元載的真實意圖,第二天,就拜元載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之一),並繼續兼任度支轉運使。
唐玄宗去世後第十一大,即四月十六日,張皇后和肅宗次子李系妄圖發動政變,宦官李輔國及程元振等發動反政變,殺死張皇后和越王李系。兩天後,長期患病的唐肅宗逝世,終年五十二歲。又過兩天,太子扶靈即位,史稱唐代宗。代宗作為長子,早在靈武就以廣平王身份任天下兵馬元帥,曾與郭子儀等指揮過收復兩京的戰鬥,在百官和士卒中享有威信,甘心為他效命,被稱為「恩信結於士心,敵人思自效」,「少屬亂離,老於軍旅」。(3)他有過長期平叛的經歷,所以正式即位後能夠繼續貫徹平叛的方針。
肅宗去世給劉晏帶來復出的機會。
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擁立代宗自居,權勢更加熾盛。元載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度支江淮轉運使。李數次在代宗面前稱讚元載的才能,元載也能看聖意行事,頗得代宗的恩寵,加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又加封銀青光祿大夫,封許昌縣子爵位。元載身居相位,權傾一時,但他感到度支江淮轉運使的職務繁雜瑣碎,牽涉廣,負擔重,處置不當,傷害名聲,有損威信,有礙官運亨通,就把這個職務委託給熟悉錢谷事務的劉晏掌管,自己則加營田史。「李輔國罷職後,又加判天下之帥行軍司馬」。(4)代宗也一向器重劉晏的才能,加上元載的舉薦,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五月,召劉晏回到長安復任京兆尹、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度支鹽鐵轉運使。自劉晏被肅宗貶為通州刺史到復任京兆尹,只不過八個月。然而,這八個月卻經歷了個人無端遭貶的傷害;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國難未平,史朝義尚佔據東都洛陽,正想乘唐王朝宮鬧之亂而蠢蠢欲動。他由自己想到朝廷,國得賢臣則安,國失賢臣則危,排斥忠良,任用邪奸,是國家的大敵。舉賢薦能是國家興旺祥和的標誌,而妒賢嫉能行饞言陷害之能事,必將給國家帶來禍亂。奸相李林甫、楊國忠「驕縱召亂」,達到國人「皆曰可殺」的程度,不就是血的教訓嗎?他不由想到了顏杲卿、顏真卿二兄弟。在太平時期,有的人位至卿相,只知道迎合奉承君主,竊取個人的榮華富貴,從來沒有規勸君主的過失。一到天下大亂,君主逃亡之時,這些人又苟且偷生,向叛賊投降稱臣。而顏氏二兄弟,平日不受重用,遭貶充任外官,倒是他們在安祿山席捲中原時,面對強敵,首先高舉義旗,冒死抗敵,「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5)奮不顧身進行抗戰。
顏杲卿原是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系唐初名儒顏師古的後代。安祿山范陽起兵南下至博陵(今河北定縣)後,改變夜行軍,而於白天鼓噪前進,直撲常山。顏杲卿表面上順從,暗中則籌劃抵抗運動。族弟顏真卿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後人以他的楷書稱為「顏體」,享譽天下,原任恃御史、武部員外郎。楊國忠因為顏真卿沒有依附自己而生怒,把他貶出京城長安,出任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但他以國事為重,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他看見安祿山謀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就早做防禦準備。他以下雨為借口,暗地裡修築城池,檢查壯丁,儲備糧草;表面上,仍和一班文人學士在護城河裡乘船,飲酒作詩。有人秘密向安祿山饞言,安祿山派來秘密偵察的人也回去報告,安祿山輕蔑地搖頭說:「他只是個書生,根本不用擔心!」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叛,黃河以北全部陷落,只有平原城守備完好。顏真卿暗地裡派司兵參軍李平騎馬人朝報告。唐玄宗最初知道安祿山反叛時,曾不勝感歎:「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呼!」(6)得知李平報告顏真卿的消息後,不禁大喜,對左右說:「我還不認識顏真卿長得是什麼模樣,他竟然能夠這樣做!」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危難時刻才辨別得出忠與奸!
洛陽淪陷以後,河北忠君義士憤然而起,以其各自擁有的數千或萬餘人馬,共推顏真卿為帥。顏真卿派他的外甥盧巡秘密與族兄顏果卿聯絡:聯合起兵,斷絕安祿山的歸路,阻擋安祿山西人潼關。顏杲卿信心百增,巧妙設計,派袁履謙殺叛軍將領李欽湊,俘獲叛將何千年與高邈,威勢大震。「於是河北諸郡響應,凡十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萬」,使安祿山後院起火,無法親自督軍西人潼關,攻佔長安,並切斷了從洛陽至范陽的驛路。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顏杲卿起兵第八大,安祿山即命叛軍將領史思明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常山城。顏果卿固守常山,頑強抗敵,激戰了六天六夜。最後,矢盡糧絕,連井水都乾枯了,終因寡不敵眾,城陷被俘。叛軍勸降,顏果卿不答應。叛軍把刀放在他的小兒子顏季明的脖子上說:「投降,就讓你的兒子活!」顏果卿還是不答應。叛軍當即殺死了顏季明和顏真卿的外甥盧巡。顏果卿被押至洛陽後,安祿山指責他說:「你原來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范陽戶曹,是我提拔你當了判官,後來我又提拔你做了常山太守。我有什麼事情對不住你,你要背叛我?」顏杲卿大罵安祿山:「你原來不過是一個營州牧羊的羯奴,天子提拔你擔任三道節度使,寵愛無比,有什麼事對不住你,你要背叛天子?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然受你推薦奏署擔任常山太守,我怎麼能跟從你反叛朝廷呢!我為國討賊,恨不能斬掉你!臊羯狗,為什麼不快點殺掉我!」安祿山被罵得惱羞成怒,命人把他綁在洛陽天津橋南頭的柱子上,用刀活剮。顏果卿仍然罵不絕口。叛軍鉤斷了他的舌頭,得意地問他:「你還能罵嗎?」他仍然罵個不停,直到被活活剮死,表現了寧死不屈的精神。顏果卿享年六十四歲,他的一家及侄兒顏詡共三十多人全部死於叛軍的屠刀之下。
顏果卿犧牲後,顏真卿在平原作戰有了新的進展。正月十五日,唐玄宗加顏真卿為戶部侍郎兼平原郡防禦使。三月底,又加顏真卿為河北採訪使。
顏真卿採納普通郡民、二十多歲李萼的建議,會合三郡兵力二萬餘眾,攻克叛軍佔據的魏郡,殺敵一萬多人,繳獲一千多匹馬及很多糧草物資,軍威大振。又與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聯合,共同抗戰。為了團結賀蘭進明,他把攻克魏郡的功勞讓給賀蘭進明。賀蘭進明竟笑納不拒,大言不慚地向唐玄宗虛報戰功。結果,唐玄宗加賀蘭進明為河北招討使。後來,賀蘭進明採納錄事參軍第五琦組織敢死隊的建議,又攻克了信都郡。
唐肅宗在武靈即位後,任命顏真卿為工部尚書(宰相之一)兼御史大夫。
後來,安祿山急於打通洛陽至范陽的驛路,派史思明、尹子奇加緊進攻河北各郡,除平原、博平,清河三郡外,其餘再次相繼淪陷。顏真卿一直堅持到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棄郡渡過黃河,經江淮、荊襄,於第二年四月到達鳳翔,復被唐肅宗任命為刑部尚書。然而,這位對於「軍國大事,知無不言」的『顏魯公卻一再遭到李輔國的忌惡和貶斥,先貶任同州刺史,再貶饒州刺史,最後,因為率百官去西宮向唐玄宗「請問起居」,竟遭李埔國的深惡痛絕,奏貶為蓬州長史。才學超群,正直不阿的顏真卿官越做越小,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代宗繼位,才任職為利州刺史。
劉晏深深敬佩顏真卿的才德。他懷著忠義之心向朝廷舉薦忠義之臣,奏請代宗請「以戶部讓顏真卿」,並以京兆尹讓給平叛有功,郭子儀的部將嚴武,而自己則任職務較低的「國子祭酒」(7)。代宗接到劉晏讓官的奏請,十分高興,禁不住揮筆寫就《答劉晏讓官手詔》:「卿胸蘊經國之文,心懷濟世之略,軍需儲備是那麼迫切需要,轉運攸攸是那麼艱難困阻。你勵以公勤,適於通變,善於體恤而溝連疏遠,功績顯於整個京城啊!你身遷六職,卻兼綜九流,又是那麼謙虛。」對於劉晏的切陳懇讓,代宗只好「宜從雅旨,所請者依。」(8)
劉晏八歲敬獻專封書,四十五歲時以兩職讓官顏真卿、嚴武。一時間,在長安上下傳為美談。
七個月後,寶應二年(七月改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代宗下詔,命劉晏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首次拜相。代宗在《劉晏平章事制》詔令中說:「構廣廈者,審象於宏材;經萬邦者」注意於良弼。……彭城縣開國公劉晏,應期勝德,維岳降賢,文為君子之儒,器蘊通人之量。學苞前典,志在於直方;詞蔚古風,義存於比興。「詔令指出劉晏的特點是」職總均輸,變而能通,弘適時之務,居難若易,多濟物之心「。(9)劉晏加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勳及度支等使並如故。
劉晏的確是「文為君子之儒,器蘊通人之量」,「變而能通」,「居難若易」。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歷經將近八年的戰亂,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經濟處於嚴重調敝時期,劉晏憑自己理財的傑出才能,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做到「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上不乏」。(10)斂財而不傷民,循法亦能富國,使中唐經濟迅速得以恢復。
劉晏拜相之日,正是安史之亂結束之時。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帥,會同回紇兵,共十餘萬官軍,向史朝義盤踞的洛陽發起最後的總攻。官軍連戰皆捷,相繼收復洛陽、河陽和黃河以北的鄭州。史朝義逃至范陽,原叛軍守將李懷仙已準備投降唐朝,拒絕他人城。史朝義在絕望中自縊身亡,李懷仙割了他的首級,獻於唐朝。至此,長達七年又三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
安史之亂的教訓是深刻的。除了唐玄宗晚年寵信權奸。用人不當以及居安忘危、窮奢極欲之外,還在於他的昏庸,使節度使的權力不斷增大。各節度使久任不換,放任遙領,增權兼統,導致邊將雄踞、藩鎮割據的惡果,使得中晚唐一百多年間國家名雖統一,實則分裂,戰禍不斷,百姓遭殃。直到五代十國,這種藩鎮割據的動亂又延繼了五十多年。
安史之亂的平定給唐王朝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復興的希望。李唐王朝的一幫忠君賢臣,痛定思痛,下決心要撥亂反治,復現開元之盛。撥亂反治,復現開元之盛的傑出代表就是銳意改革的劉晏。
註釋:
(1)《資治通鑒》卷222.
(2)《舊唐書》卷118《元載傳》。
(3)《舊唐書。代宗本紀》及史臣曰。
(4)《舊唐書》卷118《元載傳》。
(5)《舊唐書》卷128《顏真卿傳》。
(6)《舊唐書》卷128《顏真卿傳》。
(7)《新唐書》卷149《劉晏傳》。
(8)《全唐文》46卷《代宗紀》。
(9)《唐大詔令》卷45《劉晏平章事制》。
(10)《新唐書》卷149《劉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