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非謂黃鐘大呂絃歌干揚也,1樂之末節也,2故童者舞之;3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4禮之末節也,5故有司掌之。6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而弦;7宗祝辯乎宗廟之禮,故後屍;8商祝辯乎喪禮,9故後主人。十是故德成而上,⑾-成而下;⑿行成而先,⒀事成而後。⒁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⒂
注1集解鄭玄曰:「揚,鉞也。」索隱鄭玄曰:「干,-也。揚,鉞也。」則揚與-同。皇侃以揚為舉,恐非也。正義此樂情章第三段,明識禮樂本者為尊,識末者為卑,黃鐘大呂之屬,故雲非謂也。揚,舉也,謂舉-以舞也。
注2正義黃鐘已下,是樂之末節也。
注3正義末事易之,不足貴重,故使童子小兒-奏之也。
注4正義此亦明末也。用禮之本在著誠去偽,安上理民,不在鋪筵席樽俎,升降為禮之事也。
注5正義布筵以下,是禮之末節也。
注6集解鄭玄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偽,樂本窮本知變。」
正義有司,典禮小官也。末節事易解,不為可重,故小官掌其事也。
注7集解王肅曰:「但能別聲詩,不知其義,故北面而弦。」鄭玄曰:「弦謂鼓琴瑟。」正義此更引事證樂師曉樂者辯別聲詩。聲謂歌也。言樂師雖能別歌詩,並是末事,故北面,言坐處卑也。
注8集解鄭玄曰:「後屍,居後贊禮儀也。此言知本者尊,知末者卑。」正義此禮事也。宗祝,太祝,即有司之屬也。雖能分別正宗廟之禮,然佐於屍而非為敬之主,為卑,故在屍後也。
注9集解鄭玄曰:「商祝,祝習商禮者,商人教以敬於接神。」
注十正義商祝者,殷商之神祝,習商家神禮以相佐喪事,故雲辯喪禮。其雖掌喪事而非發喪之主,故在主人後,言立處賤也。
注⑾正義上謂堂上也。德成謂人君禮樂德成則為君,故居堂上,南面,尊之也。
注⑿正義下,堂下也。藝成謂樂師伎藝雖成,唯識禮樂之末,故在堂下,北面,卑之也。
注⒀正義行,胡孟反。先猶前也,屍及喪主也。行成謂屍尊而人孝,故為行成。
注⒁集解鄭玄曰:「德,三德也。行,三行也-,才伎也。先謂位在上也,後謂位在下也。」正義事為劣,故為在宗-商二祝也。識屍及主人後也。
注⒂集解鄭玄曰:「言尊卑備,乃可製作以為治。」正義故先王使上下前後尊卑分,乃可制禮作樂,以班於天下也。如周公六年乃為禮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1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2
注1正義此樂施章第三段後也,誤在此。「閉淫」之後,又用此章廣為象其德,故雲聖人之所以觀德也。
注2集解鄭玄曰:「謂立司樂以下,使教國子也。」
夫人有血氣心知之性,1而無哀樂喜怒之常,2應感起物而動,3然後心術形焉。4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5而民思憂;6-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7而民康樂;8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9而民剛毅;十廉直經正⑾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⑿寬裕肉好⒀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⒁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⒂而民淫亂。⒃
注1正義此第五章名樂言,明樂歸趣之事。中有三段:一言人心隨王之樂也,二明前王制正樂化民也,三言邪樂不可化民也。前既以施人,人必應之,言其歸趣也。此言人心隨王之樂也。夫人不生則已,既已生,必有血氣心知之性也。
注2正義性合五常之行,有喜怒哀樂之分,但其發無常,時隨外境所觸,故亦無常也。
注3正義解所有四事之由也。緣外物來感心,心觸感來,起動應之,故有上四事也。
注4集解鄭玄曰:「言在所以感之也。術,所由也。形猶見也。」
注5集解鄭玄曰:「志微,意細也。吳公子札曰『其細已甚』。」
注6正義殺音所界反,又色例反。思音先利反。此以下皆言心樂感而應見外事也。若人君叢脞,情志細劣,其樂音-戚殺急,不舒緩也。音既侷促,故民應之而憂也。
注7集解鄭玄曰:「簡節少易也。」
注8正義-,昌單反。易,以豉反。樂音洛-,綽也。緩,和也。慢,疏也。繁,文多也。康,和;樂,安也。言人君道德綽和疏易,則樂音多文采與節奏簡略,而下民所以安。
注9集解王肅曰:「粗厲,亢厲;猛起,發揚;奮末,浸疾;廣賁,廣大也。」
注十正義粗音□。賁,房粉反,又音墳。粗,略也。厲,嚴也。猛,剛;
起,動也。末,支體也。廣,大也。賁,氣充也。言人君若性□嚴剛動而四支奮躍,則樂充大,民應之,所以剛毅也。
注⑾集解孫炎曰:「經,法也。」索隱孫炎曰:「經,法也。」今禮本作「勁」。
注⑿正義經音勁。言人君廉直勁而剛正,則樂音矜嚴而誠信,民應之,所以肅敬也。
注⒀集解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美。」索隱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潤。」
注⒁正義肉,仁救反。好,火到反。肉,肥也,謂音如肉之肥。言人君寬容肥好,則樂音順成而和動,民應之,所以慈愛也。
注⒂集解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滌,放蕩;濫,僭差也。」
索隱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
注⒃正義辟,疋亦反。邪音斜。狄音惕。狄,滌,皆往來疾速也。往來速而成,故雲狄成;往來疾而僭濫,故雲滌濫也。言君上流淫縱僻,回邪放散,則樂音有往來速疾僭差之響,故民應之而淫亂也。心本無此六事,由隨樂而起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1稽之度數,制之禮義,2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3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4剛氣不怒,柔氣不懾,5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6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7然後立之學等,8廣其節奏,省其文采,9以繩德厚也。十類小大之稱,⑾比終始之序,⑿以象事行,⒀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⒁故曰「樂觀其深矣」。⒂
注1正義此樂言章第二段也。前言民隨樂變,此言先王制正樂化民也。言聖人制樂,必本人之性情也。
注2正義稽,考也。制樂又考天地度數為之,如律呂應十二月,八音應八風之屬也。
注3集解鄭玄曰:「生氣,陰陽也。五常,五行也。」正義道音導。行,胡孟反。合,應也。
注4集解鄭玄曰:「密之言閉也。」正義陽謂稟陽氣多人也。陽氣舒散,人稟陽多則奢;陰氣閉密,人稟陰多則縝密。今以樂通二者之性,皆使中和,故陽者不散,陰者不密也。
注5集解鄭玄曰:「懾猶恐懼也。」正義懾,之涉反,懼也。性剛者好怒,柔者好懼。今以樂和,使各得其所,不至怒懼也。
注6正義四,陰-陽-剛-柔也。暢,通也。交,互也。中,心也。今以樂調和四事,通暢交互於中心,而行用舉動發於外,不至散密怒懾者也。
注7正義此結樂為本情性之事也。閉陽開陰,抑剛引柔,悉使中庸,故天下安其位,無復相侵奪之也。
注8集解鄭玄曰:「等,差也。各用其材之差學之也。」正義前用樂陶情和暢,然後乃以樂語樂舞二事教之,民各隨己性才等差而學之,以備分也。
注9集解鄭玄曰:「廣,增習之也。省猶審*(習之)*也。文采謂節奏合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繩猶度也。」王肅曰:「繩,法也。法其德厚也。」
注⑾集解孫炎曰:「作樂器大小稱十二律。」索隱類,今禮作「律」。孫炎曰「作樂器小大稱十二律」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始於宮,終於羽。」
注⒀集解鄭玄曰:「宮為君,商為臣。」
注⒁正義此結本人之情,以下緣本而教親疏。以下之理悉章著樂功,使閒者皆知而見輯睦情也。
注⒂正義此引古語證觀感人之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不大,1氣衰則生物不育,2世亂則禮廢而樂淫。3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4慢易以犯節,5流湎以忘本。
6廣則容奸。7狹則思欲,8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9是以君子賤之也。十
注1正義此樂言章第三段,言邪樂不可化民。將言邪樂之由,故此前以天地為譬,此以地為譬也。敝猶勞熟,煩猶數攪動也。土過勞熟,水過撓動,則草木魚□不長大也。
注2正義此以天譬也。氣者,天時氣也。氣者衰微,則生物不復成遂也。
注3正義此合譬也。世謂時世。亂,其禮不備,樂不節,故流淫過度。水土勞敝,則草木魚□不長大,如時世濁亂之禮樂,不可為化矣。
注4正義樂音洛。此證樂淫之事也。淫樂則聲哀而無莊,故雖奏以自樂,必致傾危,非自安之道,故雲樂而不安。若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則是有莊敬而安者也。
注5正義易,以豉反。言無莊敬*[也]*。慢易*(也)*無節奏,故雲犯節也。
即是哀而不莊也。
注6正義湎音沔。靡靡無窮,失於終止,故言忘本,即樂而不安之義也。
注7正義言淫慝禮樂,聲無節也。廣,聲緩也。容,含也。其聲緩者,則含容奸偽也。
注8集解王肅曰:「其音廣大,則容奸偽;其狹者,則使人思利慾也。」正義狹,聲急也。其聲急者,則思欲攻之也。
注9正義感,動也。言此惡樂能動善人滌蕩之善氣,使失其所,而滅善人平和之德也。
注十正義君子用樂調和,是故賤於動滅平和之氣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1逆氣成象2而淫樂興焉。3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4倡和有應,5回邪曲直各歸其分,6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7
注1正義此第六章名樂象也。本第八,失次也。明人君作樂,則天地必法象應之。中有五段:一明淫樂正樂俱能成象;二明君子所從正樂;三明邪正皆有本,非可假偽;四證第三段有本不偽之由;五明禮樂之用。前有證,故明其用別也。今此明淫正二樂俱能成象,故先言淫樂為習應人事也。言君奏奸聲之樂以感動人民,則天地應之而生逆亂之氣也。
注2集解鄭玄曰:「成象謂人樂習之也。」
注3正義興,生也。若逆氣流行於世而民又習之為法,故雲成象。既習亂為法,故民之樂聲生於淫佚也。
注4正義言順氣流行,民習成法,故樂聲亦生於和也。
注5正義倡音昌尚反。和,胡臥反。君唱之,天地和之,民應之,故雲唱和有應也。
注6正義分,房問反。此是有應也。回邪,不正也。曲,折也。直,不邪也。
言相應和,表直影正,表曲影邪,各歸其分也。
注7正義奸聲致慝,正響招順,是以天下萬物之理,各隨君善惡,以類而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1比類以成其行。2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廢禮不接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3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4然後發以聲音,文以琴瑟,5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6奮至德之光,7動四氣之和,8以著萬物之理。9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像風雨;十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⑾小大相成,⑿終始相生,⒀倡和清濁,代相為經。⒁故樂行而倫清,⒂耳目聰明,⒃血氣和平,[一七]移風易俗,天下皆寧。⒅故曰「樂者樂也」。⒆君子樂得其道,[二0]小人樂得其欲。[二一]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二二]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二三]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二四]廣樂以成其教,[二五]樂行而民鄉方,[二六]可以觀德矣。[二七]
注1集解鄭玄曰:「反猶本也。」正義此樂象章第二段也,明君子從正樂也。
君子,人君也。反猶本也。民下所習既從於君,故君宜本情,不使流宕,以自安和其志也。
注2正義行,胡孟反。萬物之理以類相動,故君子比於正類以成己行也。
注3正義此以下皆反情性之類事也。術,道也。既本情和志,又比類成行,故奸聲亂色不留視聽,淫樂穢禮不與心道相接,惰慢邪僻不設置己身也。聲色是事,故雲聰明,而氣無形,故於身為設也。
注4正義百體謂身體百節。既不行奸亂已下諸事,故能使諸行並由順正以行其德,美化其天下也。不留聰明於奸聲亂色,故耳目得順正也。不用心術接淫慝禮樂,故心知得順正也。不設身於邪僻,故百體得順正也。不言鼻口者,嗜不一也,亦因戒臭味順正也。
注5正義其身已正,故然後乃可制樂為化,故用歌之音聲內發己之德,用琴瑟之響外發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樂,故前明之也。
注6正義又用干戚羽旄簫管,從而播之。絲竹在下,此是堂下之樂,故後明之也。
注7索隱孫炎曰:「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
注8索隱孫炎曰:「四氣之和,四時之化。」
注9集解孫炎曰:「奮,發也。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四氣之和,四時之化也。著猶誠也。」
注十集解王肅曰:「清明廣大,終始周旋,皆樂之節奏容儀發動也。」正義歷解樂所以能通天地。言歌聲清明,是象天氣也。廣大謂鐘鼓有形質,是象地形也。謂奏歌週而復始,如四時循環也,若樂六變九變是也。謂舞人迴旋,如風雨從天而下。
注⑾集解鄭玄曰:「五色,五行也。八風從律,應節至也。百度,百刻也。
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王肅曰:「至樂之極,能使然耳。」
注⑿正義大小謂月晦小大相通以成歲也。賀-云:「十二月律互為宮羽而相成也。」
注⒀正義歲月終而更始也。賀-云:「五行宮商,迭相為終始也。」
注⒁集解鄭玄曰:「清謂蕤賓至應鍾也。濁謂黃鐘至仲呂也。」正義代,更也。經,常也。日月半歲陰陽更相為常也,即還相為宮也。
注⒂集解鄭玄曰:「倫謂人道也。」正義謂上正樂之行也,謂下事張本也,即樂行之事也。由正樂既行,故人倫之道清也。
注⒃正義不視聽奸亂,故視聽聰明。
注⒄正義口鼻心知百體皆由從正,故血氣和平。
注⒅正義既皆由從正以行其義,故風移俗革,天下陰陽皆安寧。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稱也。文王之國自有文王之風,桀紂之邦亦有桀紂之風。桀紂之後,文王之風被於紂民,易前之惡俗,從今之善俗。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
注⒆正義引舊語樂名,廣證前事也。前事邪正之樂雖異,並是其人所樂,故名曰樂也。
注[二0]正義雖其人所樂而名為樂,而人心不同,故所樂有異*(有異)*而名通,故皆名樂。君子,堯舜也。道謂仁義,故制樂亦仁義也。
注[二一]正義小人,桀紂也,人欲,邪淫也。
注[二二]正義若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君子樂用仁義以制小人之欲,則天下安樂而不敢為亂也。
注[二三]集解鄭玄曰:「道謂仁義也,欲謂邪淫也。」正義若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則小人肆縱其欲,忘正道,而天下從化,皆為亂惑,不得安樂。
注[二四]正義若以道制欲則是君子,以欲忘道則為小人,故君子之人本情修性以和其志,不使逐欲忘道,反情以至其行也。
注[二五]正義內本情和志而外又廣於樂,以成其教,然後發以聲音,以著萬物之理也。
注[二六]集解鄭玄曰:「方猶道也。」正義君上內和志行,樂教流行,故民皆向君子之道,即仁義制欲者,故樂行而倫清,以至天下安寧也。
注[二七]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德者,性之端也;1樂者,德之華也;2金石絲竹,樂之器也。3詩,言其志也;4歌,詠其聲也;5舞,動其容也:6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7是故情深而文明,8氣盛而化神,9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十
注1正義此樂象章第三段,明邪正有本,皆不可偽也。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稟生皆以得理為本也。
注2正義得理於內,樂為外,故雲德華也。
注3正義歷解飾所須也。樂為德華,若莫之能用,故須金石之器也。
注4正義前金石為器,須用詩述申其志,志在心,不術不暢,故用詩述之也。
注5正義若直述其志,則無醞藉之美,故又長言歌詠,使聲音之美可得而聞之也。
注6正義若直詠歌未暢,故又舉手蹈足以動其形容也。
注7正義三者,志-聲-容也。樂氣,詩-歌-舞也。君子前有三德為本乎心,後乃詩歌舞可觀,故云然後樂氣從之也。
注8正義德為性本,故曰情深也。樂為德華,故雲文明。
注9正義歌-舞-蹈,樂氣從之,故雲氣盛。天下咸寧,故曰化神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三者,本志也,聲也,容也。言無此本於內,則不能為樂耳。」正義內外符合而無有虛假,不可以為偽也。
樂者,心之動也;1聲者,樂之象也;2文采節奏,聲之飾也。3君子動其本,4樂其象,5然後治其飾。6是故先鼓以警戒,7三步以見方,8再始以著往,9復亂以飭歸,十奮疾而不拔,*(也)*⑾極幽而不隱。⑿獨樂其志,不厭其道;⒀備舉其道,不私其欲。⒁是以情見而義立,⒂樂終而德尊;⒃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⒄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⒅
注1正義此樂象章第四段也,明證前第三段樂本之事。緣有前境可樂,而心動應之,故雲樂者心之動也。
注2正義象,法也。樂舞無聲則不彰,故聲為樂之法也。
注3正義若直有聲而無法度,故須文采節奏,聲之儀飾也。
注4正義本,德也。心之動必應德也。
注5正義德行必應法也。
注6正義飾,文采節奏也。前動心有德,次行樂有法,然後乃理其文飾也。
注7集解鄭玄曰:「將奏樂,先擊鼓以警戒-也。」正義此引武王伐紂之事,證前有德後有飾也。武王聖人,是前有德也;而用此節奏,是後有飾也。先鼓者,為武王伐紂,未戰之前,鳴皮鼓以警戒,使軍-逆備也。今作武樂者,未奏之前鳴皮鼓以敕人使豫備具也,是明志後有事也。
注8集解鄭玄曰:「將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王肅曰:「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正義見,胡練反。三步,足三步也。見方謂方戰也。武王伐紂,未戰之前,兵士樂奮其勇,出軍陣前三步,示勇氣方將戰也,今作樂象之。纘列畢而-者將欲-,先舉足三頓為步,以表方將-之勢也。
注9集解鄭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紂時再往也。」正義著,竹慮反。再始謂兩過為始也。著,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喪,軍至孟津觀兵,曰「紂未可伐也」,乃還師,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興師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將欲舞而不-,是一始也。去復更來,是二過始,明象武王再往,故雲再始著往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謂鳴鐃而退,明以整歸也。」正義復者,伏也。飭音□。
復亂者,紂凶亂而安復之。飭歸者,武王伐紂勝,鳴金鐃整武而歸也。以去奏皮鼓,歸奏金鐃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紂自改之則不伐,紂既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既竟,故鳴金鐃而歸,示用已竟也。今奏武-,初皮鼓警-,末鳴鐃以歸,像伐紂已竟也。鐃,鐙鐸也。
注⑾集解王肅曰:「舞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正義謂舞形也。奮,迅;疾,速也。拔,傾側也。伐紂時士卒歡喜,奮迅急速,以尚威勢,猛而不傾側也。今武舞亦奮迅急而速,不傾倒像。
注⑿集解鄭玄曰:「極幽謂歌也。」正義皆謂文采節奏也。
注⒀集解王肅曰:「樂能使仁人獨樂其志,不厭倦其道也。」正義言武王諸將,人各忻悅,像武王有德,天下之志並無厭*(干戈)*[仁義]君臣之道。
注⒁正義緣人人不厭,故作樂者事事法之。欲備舉武王之道耳,非為私情之所欲也。
注⒂正義不厭武王之道,其情既見,則不私其欲,義亦立也。
注⒃正義為樂之理既終,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顯也。
注⒄正義樂理周足,像德可尊,以此教世,何往而不可,君子聞之則好善,小人聞之則改過也。
注⒅正義此引舊語,結樂道之為大。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1致樂以治心,2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3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4致樂,以治心者也;5致禮,以治躬者也。6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7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8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9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民莫不承順,十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⑾
注1正義此第十章名為樂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賓牟賈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樂陶化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二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聖人制禮作樂之由也;四明聖人制禮作樂,天下服從。此初段,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恆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張本也。斯須,俄頃也。失之者死,故俄頃不可去身者也。
注2集解鄭玄曰:「致猶深審也。樂由中出,故治心也。」
注3集解王肅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鄭玄曰:「油,新生好貌。」
注4集解鄭玄曰:「若善心生則寡於利慾,寡於利慾則樂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見信,如天也;不怒而見畏,如神也。」
注5正義結所由也。有威信,由於深審樂以結心之故。
注6正義前明樂治心,今明禮檢。若深審於禮以治身,則莊敬也。鄭玄云「禮自外作,故治身也。」
注7集解鄭玄曰:「禮自外作,故治身也。」正義既身莊敬儼然,人望而畏之,是威嚴也。治內難見,發明樂句多;治外易觀,發明禮句少,而又結也。
注8集解鄭玄曰:「謂利慾生也。」
注9集解鄭玄曰:「易,輕易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德輝,顏色潤澤也。理,容貌進止也。」孫炎曰:「德輝,明惠也。理,言行也。」
注⑾正義錯,七故反。引舊證民莫不承聽,莫不承順也。聖王有能詳審極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於天下,天下悉從,無難為之事也。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1故禮主其謙,2樂主其盈。
3禮謙而進,以進為文;4樂盈而反,以反為文。5禮謙而不進,則銷;
樂盈而不反,則放。6故禮有報7而樂有反。8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9
注1正義此樂化章第二段也。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發外內不同也。動亦感觸。
注2集解鄭玄曰:「人所倦也。」王肅曰:「自謙損也。」索隱王肅曰:「自謙慎也。」
注3集解鄭玄曰:「人所歡也。」王肅曰:「充氣志也。」
注4集解鄭玄曰:「進者謂自勉強也。文猶美也,善也。」王肅曰:「禮自減損,所以進德修業也。」
注5集解鄭玄曰:「反謂自抑止也。」王肅曰:「樂充氣志而反本也。」
注6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
注7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報也。」
注8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
注9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2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3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4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5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6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7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8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9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十要其節奏,⑾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⑿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1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之,故雲樂者樂也。但歡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雲人情也。
注2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
注3集解鄭玄曰:「不可過。」
注4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
注5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
注6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注7集解鄭玄曰:「方,道也。」
注8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克諧,相應和也。」
注9正義前雲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證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
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1軍旅-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注1正義此樂化章第四段也。明樂唯聖人在上者製作,天下乃從服也。若內有喜,則外歌舞以飾之,故雲先王以樂飾喜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1「吾端冕而聽古樂2則唯恐臥,聽鄭-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注1正義此章第八,明文侯問也。文侯故晉大夫畢萬之後,見子夏而問於樂也。
注2集解鄭玄曰:「端,玄衣也。古樂,先王之正樂。」正義此文侯問事也。
端冕謂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稱端也。著玄冕衣與玄端同色,故曰端冕聽古樂也。此當是廟中聽樂。玄冕,祭服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1和正以廣,2弦匏笙簧合守拊鼓,3始奏以文,止亂以武,4治亂以相,訊疾以雅。5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6奸聲以淫,溺而不止,7及優侏儒,8-雜子女,不知父子。9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十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⑿
注1集解鄭玄曰:「旅猶俱也。俱進俱退,言其齊一也。」正義子夏之答凡有三,初則舉古禮,次新樂以酬問意,又因更別說以誘引文侯,欲使更問也。此是答述古樂之情。旅,-也。
注2集解鄭玄曰:「無奸聲也。」
注3集解鄭玄曰:「合,皆也。言-皆待擊鼓乃作也。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噯也。」正義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樂也。弦,琴也。匏,瓠屬也,四十六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於匏笙之管端者也。合,會也。
守,待也。拊者,皮為之,以噯實如革囊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時,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聞撫拊乃絃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樂工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為節,故言會守拊鼓也。
注4集解鄭玄曰:「文謂鼓,武謂金也。」
注5集解孫炎曰:「整其亂行,節之以相;赴敵迅疾,趨之以雅。」鄭玄曰:
「相即拊也,亦以節樂。雅亦樂器名,狀如漆-,中有椎。」
注6集解鄭玄曰:「俯猶曲也。言不齊一也。」正義此第二述雜樂也。俯,曲也。新樂行列不齊,進退曲也。
注7集解王肅曰:「奸聲淫,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注8集解王肅曰:「俳優短人也。」
注9集解鄭玄曰:「-,獼猴也。言舞者如獼猴戲,亂男女尊卑也。」
注十正義此結新樂答也。
注⑾正義此第三段,誘引文侯更問前故說此句,言文侯所問乃是樂,而好鏗-之音,非律呂克諧之正樂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鏗-之類皆為音,應律乃為樂。」
文侯曰:「敢問如何?」1
注1集解鄭玄曰:「欲知音樂異意。」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1民有德而五穀昌,疾-不作而無-祥,此之謂大當。2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絃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曰:
『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3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4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5
注1正義當,丁浪反。此答古樂之由也。天地從,四時當,聖人在上故也。
注2集解鄭玄曰:「當謂不失其所也。」
注3集解鄭玄曰:「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慶賞刑威曰君。慈和-服曰順。俾當為『比』,擇善而從之曰比。」
注4集解鄭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後世。」
注5集解鄭玄曰:「言無文王之德,則所好非樂。」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1宋音燕女溺志,2-音趣數煩志,3齊音驁辟驕志,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4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5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6然後聖人作為-鼓——塤-,7此六者,德音之音也。8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荬-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9此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十號以立橫,⑾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⑿-以立別,⒀別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⒁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⒂濫以立會,會以聚。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以立動,動以進。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⒃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⒄
注1集解鄭玄曰:「濫,濫竊奸聲也。」正義子夏歷述四國之所由以答文侯也。
注2集解王肅曰:「燕,歡悅。」
注3集解孫炎曰:「趣數,音促速而數變也。」鄭玄曰:「煩,勞也。」
注4集解鄭玄曰:「言四國出此溺音。」
注5集解鄭玄曰:「古者樂敬且和,故無事而不用,溺音無所施。」
注6集解鄭玄曰:「誘,進也。孔,甚也。言民從君之所好惡,進之於善無難也。」
注7集解鄭玄曰:「——謂。」索隱塤,以土為之,大如鵝子,形似錘,吹之為聲-,以竹為之,六孔,一孔上出名翹,橫吹之,今之橫笛是也。詩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是也。
注8集解鄭玄曰:「六者為本,以其聲質。」
注9集解鄭玄曰:「官序貴賤,謂尊卑樂器列數有差。」
注十集解鄭玄曰:「號令,所以警-也。」王肅曰:「鐘聲高,故以之立號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橫,充也。謂氣作充滿。」
注⑿集解王肅曰:「聲果勁。」
注⒀集解鄭玄曰:「謂分明於節義。」
注⒁集解鄭玄曰:「廉,廉隅。」
注⒂集解王肅曰:「濫,會諸音。」
注⒃集解鄭玄曰:「聞-囂則人意動作也。」
注⒄集解鄭玄曰:「以聲合己志。」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1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2
注1正義此第九章。名賓牟賈問者,蓋孔子之問本為牟賈而設,故雲牟賈問也。
注2集解鄭玄曰:「武謂周舞也。備戒,擊鼓警-也。」正義此孔子問牟賈及樂之事,凡問有五,此其一也。備戒者,謂將欲作樂前鳴鼓警戒,使樂人各備容儀。言初欲奏樂時既已備戒,使有節奏,故令武-者備戒已久。疑其遲久,故問之也。
答曰:「病不得其-也。」1
注1集解鄭玄曰:「病猶憂也。以不得-心為憂,憂其難。」正義牟賈答也。
亦有五,而二答是,三答非。今答是也。言武王伐紂時憂不得-心,故前鳴鼓戒-,久之乃出戰也。故令舞者久久乃出,像武王憂不得-心故也。
「永歎之,淫液之,何也?」1
注1集解鄭玄曰:「永歎,淫液,歌遲之也。」正義此第二問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1
注1集解鄭玄曰:「逮,及也。事,伐事也。」正義此答亦是也。言-士望武王欲伐速,恆恐不及伐事之機,故有永歎淫液之聲。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1
注1集解王肅曰:「厲,疾也。備戒雖久,至其發作又疾也。」正義第三問也。
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問樂舞何意發初揚袂,又蹈頓足蹋地,勃然作色,何忽如此*(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1
注1集解鄭玄曰;「時至,武事當施也。」王肅曰:「欲令之事各及時。」正義此答非也。牟賈意言發揚蹈厲象武王一人意欲及時之事,故早為此也。鄭亦隨賈意注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1
注1集解王肅曰:「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正義憲音軒。第四問也。坐,跪也。致,至也。軒,起也。問舞人何忽有時而跪也。
答曰:「非武坐也。」1
注1集解鄭玄曰:「言武之事無坐也。」正義此答亦非也。牟賈言武奮之士不應有坐也。
「聲淫及商,何也?」1
注1集解王肅曰:「聲深淫貪商。」正義第五問也。
答曰:「非武音也。」1
注1集解王肅曰:「言武王不獲已為天下除殘,非貪商也。」正義此答又非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1
注1正義孔子評其答武音不貪,但不知其實解理,空言其非,反問也。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1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2
注1集解鄭玄曰:「有司典樂者。傳猶說也。」正義傳,直緣反。賈答言武王非有貪,是有司傳之謬妄,故有此矣。
注2集解鄭玄曰:「荒,老耄也。言典樂者失其說,時人妄說也。」正義賈又雲假令非傳者謬妄,則是武王末年,年志荒耄之時,故有貪商之聲也。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1
注1集解鄭玄曰:「萇弘,周大夫。」索隱按:大戴禮雲孔子適周,訪禮於老-,學樂於萇弘是也。正義萇音直良反。吾子,牟賈也。言我聞萇弘所言,亦如賈今所言之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1「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2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3
注1正義免猶避也。前所答*(四)*5事,*(五)*4不被叩問,今疑不知前答之是非,故起所疑而問也。
注2集解孫炎曰:「聞命謂言是。」
注3集解鄭玄曰:「遲之遲謂久立於綴。」
子曰:「居,吾語汝。1夫樂者,像成者也。2總干而山立,3武王之事也;4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5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6且夫武,始而北出,7再成而滅商,8三成而南,9四成而南國是疆,十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⑾六成復綴,以崇天子,⑿夾振之而四伐,盛*(振)*威於中國也。⒀分夾而進,⒁事蚤濟也。⒂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⒃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⒄武王克殷反商,⒅未及下車,⒆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二0]封帝舜之後於陳;[二一]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二二]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二三]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二四]庶民弛政,庶士倍祿。[二五]濟河而西,[二六]馬散華山之陽[二七]而弗復乘;牛散桃林之野[二八]而不復服;[二九]車甲-[三0]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三一]將率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三二]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三三]左射狸首,右射騶虞,[三四]而貫革之射息也;
[三五]裨冕-笏,[三六]而虎賁之士稅劍也;祀乎明堂,[三七]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三八]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三九]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冕而總干,[四0]所以教諸侯之悌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四一]
注1集解鄭玄曰:「居猶安坐也。」
注2集解王肅曰:「像成功而為樂。」
注3集解王肅曰:「總持干-,山立不動。」
注4正義此下明應像成之事也,答所以遲也。像武王伐紂,持-立,以待諸侯至,故雲武王之事也。
注5集解王肅曰:「志在鷹揚也。」正義答遲久已竟,而牟賈前答發揚蹈厲以為象武王欲及時事,非也。言此是太公志耳。太公相武王伐紂,志願武王之速得,自奮其威勇以助也。
注6集解王肅曰:「武亂,武之治也。皆坐,以象安民無事也。」正義賈前答武坐,非也,因又為之說,言當伐紂時,士卒行伍有亂者,周召二公以治正之,使其跪敬致右軒左,以待處分,故分八佾象□時之亂,挨相正之,則俱跪,跪乃更起以作行列,像周召之事耳,非武舞有坐之也。
注7集解鄭玄曰:「始奏,像觀兵盟津時也。」正義說五事既竟,而遲久之意未周,故更廣其象成之事。非答前五事,故云「且夫」也。始而北出者,謂奏樂象武王觀兵孟津之時也。王居鎬在南,紂居朝歌在河北,故-者南來,持-向北,尚象之也。
注8集解鄭玄曰:「成猶奏也。再奏,像克殷時。」正義再成謂-者再來奏時也-者初始前,一向北而不-,像武王前觀孟津,不伐而反也。至再往而向北,遂奏成擊刺。
注9集解王肅曰「誅紂已而南。」正義-者第三奏,往而轉向南,像武王勝紂,向南還鎬之時也。
注十集解王肅曰:「有南國以為疆界。」正義-者第四奏,像周太平時,南方荊蠻並來歸服,為周之疆界。
注⑾集解王肅曰:「分陝東西而治。」正義-者至第五奏,而東西中分之,為左右二部,像周太平後,周公-召公分職為左右二伯之時。
注⑿集解鄭玄曰:「六奏,像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王肅曰:「以象尊崇天子。」
注⒀集解王肅曰:「振威武也。四伐者,伐四方與紂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正義夾音古合反。夾振,謂武王與大將*(軍)*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
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鐸夾之,為節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紂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牧誓云「今日之事不過四伐五伐」是也。故作武樂-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注⒁集解徐廣曰:「一作『遲』。」
注⒂集解王肅曰:「分部而並進者,欲事早成。」
注⒃集解鄭玄曰:「像武王伐紂待諸侯也。」
注⒄集解鄭玄曰:「欲語以作武樂之意。」正義今-州所理汲縣,即牧野之地也。更欲語牟賈奏武樂遲久之意,其語即下所陳是也。
注⒅集解鄭玄曰:「反,當為『及』,謂至紂都也。」
注⒆索隱給,禮文作「及」,蓋聲相近而字誤耳。正義車,戎車也。軍法,一車三人乘之,步卒七十二。牧誓云「戎車三百兩」,則二萬二千五百人也。
注[二0]正義地理志雲平原郡祝阿縣也。薊音計,幽州縣是也。
注[二一]正義陳州宛丘縣故陳城是也。
注[二二]正義汴州雍丘縣,故□國。
注[二三]集解鄭玄曰:「積土為封。封比干之墓,崇賢也。」
注[二四]集解徐廣曰:「周本紀雲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又曰表商容之閭。」
注[二五]集解鄭玄曰:「弛政,去紂時苛役。倍祿,復其紂時薄者。」
注[二六]正義濟,渡也。河,黃河也。武王伐紂事畢,從懷州河陽縣南渡河至洛州,從洛城而西歸鎬京也。
注[二七]集解鄭玄曰:「散猶放。」
注[二八]集解徐廣曰:「在弘農縣,今曰桃丘。」
注[二九]正義示無復用。服亦乘也。桃林在華山之旁,此二處並是牛馬放生地,初伐就此取之,今事竟歸之前處,故尚書武成篇序云「武王伐殷,往伐歸獸」是也。
注[三0]集解徐廣曰:「音韜。」
注[三一]集解鄭玄曰:「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注[三二]集解王肅曰:「所以能-弓矢而不用者,將率之士力也,故建以為諸侯,謂之建-也。」索隱王肅云:「將帥能-弓矢而不用,故建以為諸侯,因謂建-也。」
注[三三]集解鄭玄曰:「郊射,為射宮於郊也。」王肅曰:「郊有學宮,可以習禮也。」
注[三四]集解鄭玄曰:「左,東學;右,西學也。狸首-騶虞,所歌為節也。」
注[三五]集解鄭玄曰:「貫革,射穿甲革也。」
注[三六]集解鄭玄曰:「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裨衣,袞之屬也-,插也。」
注[三七]集解鄭玄曰:「文王之廟為明堂。」
注[三八]集解鄭玄曰:「耕藉,藉田也。」
注[三九]集解鄭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周名太學曰東膠。」
注[四0]集解鄭玄曰:「冕而總干,在舞位。」
注[四一]集解鄭玄曰:「言武遲久,為重禮樂也。」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1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2如賜者宜何歌也?」
注1集解鄭玄曰:「師,樂官也。乙,名也。」
注2集解鄭玄曰:「氣順性。」
師乙曰:「乙,賤工也,1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2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3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4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5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6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7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木,居中矩,句中鉤,纍纍乎殷如貫珠。8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9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0]子貢問樂。⑾
注1集解鄭玄曰:「樂人稱工也。」
注2集解鄭玄曰:「執猶處也。」
注3集解鄭玄曰:「肆,正也。」
注4集解鄭玄曰:「各因其德歌所宜。」
注5集解鄭玄曰:「育,生也。」
注6集解鄭玄曰:「以其肆直。」
注7集解鄭玄曰:「以其溫良而能斷也。」
注8集解鄭玄曰:「言歌聲之著,動人心之審,而有此事。」
注9集解鄭玄曰:「長言,引其聲。」
注十集解鄭玄曰:「手舞足蹈,歡之至。」
注⑾正義結此前事,悉是答子貢問之事。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為樂記通天地,貫人情,辯政治,故細解之。以前劉向別錄篇次與鄭目錄同,而樂記篇次又不依鄭目。今此文篇次顛倒者,以褚先生升降,故今亂也。今逐舊次第隨段記之,使後略知也。以後文出褚意耳。
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舜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故身死國亡。
而-靈公之時,1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捨。2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靈公曰:「可。」因復宿。明日,報曰:「習矣。」
即去之晉,見晉平公。平公置酒於施惠之台。3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師曠曰:「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師涓鼓而終之。
注1正義時-都楚丘。楚*[丘]*故城在宋州楚丘縣北三十里,-之楚丘邑也。
注2正義括地誌云:「在曹州離狐縣界,即師延投處也。」
注3正義一本「慶祁之堂」。左傳云「-祁之宮」。杜預云:「-祁,地名也,在絳州西四十里,臨汾水也。」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
「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閒。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聽者或吉或凶。夫樂不可妄興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征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征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奸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於無禮,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索隱述贊】樂之所興,在乎防欲。陶心暢志,舞手蹈足。舜曰簫韶,融稱屬續。審音知政,觀風變俗。端如貫珠,清同叩玉。洋洋盈耳,鹹英余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