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歷史早已證明,宋軍就如同那扶不起的阿斗,完全靠不住,靠他們想攻下祈律府——可不是一個「難」字能夠形容的。
秦元1348年四月,《奉天京條約》簽訂,按照約定,囤積在遼國南京道的二十餘萬明軍,那朵部十數萬人駐紮盧龍塞看守長城要道不變,而到了六月份,原駐紮在密雲州的李恢所領的六萬南方軍團則奉命南調去攻略碧瑤、呂宋二郡,南京之境已無一名明軍存留。
這個時候就是宋軍出動的時候了。
宋帝趙佶以太傅、知樞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九鎮宣撫使、涇國公童貫為統兵大元帥,領河北、河東和中央禁軍一眾三十五萬號稱六十萬人北伐。
與歷史不同,歷史上,宋軍是從雁門關和河間真定兩個方向同時進軍的,從雁門關出兵自然是為了攻取西京大同府,不過現在大同府已經變成大明朝的雲中郡了,因此這一路北伐大軍被宋朝取消,三十萬宋軍只由河間、真定二府出發。
河間與真定分屬河北東西二路,雖然不在宋遼第一線,但這兩府歷來都是抗遼的前線所在,尤其是真定府,出真定府北行就是長城和一馬平川的赦勒川,有宋一代,長城一線都掌握在異族手裡,宋軍無險可守,自然一直都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從真定府出發的西路軍由童貫親自統領,這路宋軍還好說,雖然這路宋軍首先要攻陷長城險關才能真正進入遼國的南京道,但真定府離明軍駐紮的雲中郡不遠,雲中郡的明軍重壓之下,遼軍不得不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明軍身上,特別是長城隘口的飛狐關,若是以前,在沒有攻克飛狐關的情況下,宋軍別想北伐。不然就等著腹背受敵吧,不過現在嘛,飛狐關在明軍的掌握之下。宋軍可以不用理會這個雄關。這就讓童貫撿了個大便宜,北伐大事,居然由這個閹貨建立了第一功。
童貫率軍往東經定州進入南京道,趁遼軍不備。其麾下驍將折可存率一支輕騎倍道疾馳,渡過易水從而一舉攻克易州(今河北易縣),打響了宋軍北伐的第一槍。
而東路宋軍由北宋末年唯一的兩位名將之一地種師道親自統領,這是種師道費勁苦心爭取來的,他實在不看好童貫那個閹貨。但宋朝的體制卻一直都是壓制武將地。宋帝趙佶本不同意種師道這位有名地將領親自領軍,但種師道多方活動,不少大臣和妃嬪都為他說話,趙佶倒是無法,只得讓種師道出征,不過,東路宋軍比起西路來兵馬要少得多,尤其是宋軍那馳名天下的重步兵不多。
種師道領軍自河間府出發,過莫州和保定軍經由霸州進入南京道。霸州以北的南京道之地河流密佈關隘遍地。從這一路進軍的難度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宋朝的意思是,東路宋軍主要是起個牽制的作用,主要的戰場還是在西線。
不過種師道可不是這麼想的,西路是一馬平川沒錯,但童貫那個閹貨可信麼?說不得北伐大事還是要靠前途險阻地東路宋
過了霸州就是拒馬河(今白溝河),這條河算不得大河,水流也不湍急,河對面更加沒有什麼天險,但遼軍在河對面經營了一百多年,關隘要塞修了不知道多少,比如說,河對面地東永清、西歸義二州就囤積了遼軍重兵,此時又是開春不久,河面上水流正是大的時候,宋軍要在這個時候渡河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種師道別出奇兵,他派遣一支偏師從霸州東面的信安軍經戎城塞渡過拒馬河——多虧了遼帝耶律延禧抽調了大批南京道的守軍,南京道的遼軍兵力不足,無法處處重兵防守,不然,從戎城塞渡河會死得更難看。
這邊宋軍大舉北伐,遼軍自然收到了消息,他們是兵力不足,但再不足也有個限度,偌大的南京道,耶律延禧總是要留個幾萬兵馬防守的,尤其是南京道的遼軍年年與宋軍交戰,堪稱精銳,在心理上更加對屢敗不堪的宋軍有一種先天上地優勢,幾萬遼軍,在耶律延禧看來,即使面對數十萬宋軍也能戰而勝之。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一個叫耶律阿古只地遼將不,這位出身契丹後族的遼國將領在秦元1340年率七萬契丹鐵騎抵抗明軍第一次西征,卻慘敗於韓衛之手,七萬鐵騎,戰後得以回到大定府地還不到一萬人,這可是遼國最後一支成建制的弓騎部隊,如此大敗,耶律阿古只差點被暴怒的耶律延禧抄家滅族,不過幸好他是出身後族(此時的遼國是後族掌權,皇族衰微),幸好他是蕭奉先一系,更加幸好他的家族還有些勢力,最後抄家滅族是沒有,但他被貶到南京道來戍邊。(首發)這還多虧了弓騎在當時的遼國還不被重視,後來明軍大規模使用弓騎,遼軍連連慘敗之下,弓騎才被遼國上下所重視,不過很可惜,遼國已經沒有弓騎了,至少沒有大規模成建制的弓騎部隊,為此,耶律阿古只後來不知道又被耶律延禧下旨申斥了多少次,這幾年他簡直就是抬不起頭來。
也因為這樣,耶律阿古只可是憋了一肚書的氣,明軍他是打不過,但你宋軍也敢跑到我面前來?外面的世界是很危險滴,不是你們這些懦弱的南人可以隨便出來混的。
耶律阿古只和奚王回離保(契丹人,不過被遼國任命為奚人的大王)商議,從回離保治下的奚人中徵召了兩萬騎,加上他的本部兵馬,耶律阿古只拼湊起三萬騎兵,以此為根本,耶律阿古只準備撇開祈律府自己獨自消滅宋軍,祈律府方面正為盧龍塞的十數萬明軍頭疼,自然樂得讓他出這個頭。
分析了一下所謂北伐的宋軍,按說東路有重兵把守,又有諸多關隘城塞,加上地理上的優勢,本來東路宋軍應該是最好對付的,不過很可惜。東路宋軍是種師道領軍,耶律阿古只雖然不怕種師道,但也犯不著首先去碰這麼個硬骨頭。正好。西路宋軍是童貫統領,童貫,那可是好人啊,對遼作戰每戰必敗不說。關鍵是戰敗之後他還偏偏會派兵去殺一些邊境的宋人平民,這就是所謂的殺良冒功,弄到最後上給朝廷的戰報上戰敗就變成了大捷,這樣的好人不欺負難道去對付不好惹的種師道?
耶律阿古只下令易州後面地涿州、范陽、良鄉、固安、安次、宛平、香河等州縣的遼軍大部分後撤,只留下小部分遼軍步卒依托堅城要塞防守。以損耗西路宋軍的兵力和士氣。而撤出來地兵馬則大部分派去東線以加強防守,種師道這下有難了,東線遼軍一多,加上那些層出不窮地關隘要塞,還有那麼多令人頭疼的河流,東路宋軍只怕是要前進一里都難。
童貫一路高歌猛進,一路攻克了象涿州那樣的大城,拔城奪寨好不威風,雖然一路上那些城池裡的遼軍依險而守給宋軍帶來了很大地傷亡。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城池是被攻下來了,童貫已經幻想起了自己收復燕雲名吹青史。要知道,自太祖時起大宋朝可是就有了一個規矩:收復燕雲者,王。童貫是個閹貨沒錯,可也沒誰規定閹人不能封王啊!童貫的小算盤打得倒是不錯。
不過也不是誰都像童貫那麼無能加無知的,像折可求、折可存兩兄弟就多次向童貫說起,這一路上雖然戰事順利,可攻下來的那些城池裡的守軍少到不像話,遼帝四處抽調兵馬拱衛大定府他們是知道地,可再怎麼抽調,偌大一個南京道也不至於就這麼一點兵馬啊!不正常,這非常不正常。折可求兩兄弟多次建議童貫放緩進軍,多多派人去穩固已經攻下來地城池的周邊,像那些小縣城小村鎮也應該派人招降才好,尤其重要的是,應該多注意下糧道,最好再抽些兵馬去保護糧道。
可是,建議是好的,也是無比正確的,可是你也要童貫這個閹貨聽得進去才行啊!
眼下形勢大好,在童貫眼裡,南京道已經沒有還手之力了,祈律府眼看就要攻下,這個時候他只愁兵馬太少,又哪裡會抽出兵力去防守什麼糧道,折可求兩兄弟這麼建議那不是找抽麼?
范陽、安次、固安,依次被宋軍攻下,前面就是宛平了,而過了宛平,祈律府肉眼就能看得見,而這個時候,東路的種師道還在和遼軍在潞水一線反覆拉鋸呢,離祈律府還遠到沒邊。
探馬已經打探好了,遼人加強了宛平的防守,據細作估算,小小的宛平城居然聚集了不下數萬遼軍?!
童貫也知道大軍一路攻城拔寨是蠻辛苦的,眼前地宛平既然有雄兵把守,那麼大軍就先稍事休息,等養足了精力再攻城也不遲。他卻是不知道,就在兩天前,耶律阿古只帶著一直隱忍不發地三萬遼騎迂迴到他的後方,在殘留遼軍地配合下一路收復了被宋軍攻下的那些州縣,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舉切斷了西路宋軍的糧道,眼下宋軍的糧草還算充足,可只要拖個幾天,宋軍可就要斷糧了。要知道,西路宋軍那可是二十多萬人,一天消耗的糧草可是多得驚人,明軍可以驅趕著牛羊一路征伐不息,但宋軍卻是要從中原腹地不遠千里一石一石地運糧食過來,糧道一斷,那只能等死了。眼下糧道剛斷,加上連場大勝的掩蓋,此消息還未被童貫所知,但過個幾天就不好說了。
再說宛平城,城裡哪有有幾萬兵馬那麼多,整個南京道的遼軍也不過就幾萬之數,區區一個宛平小縣,算到死能有個萬把人防守就頂天了,雖然耶律阿古只從別的地方抽調了些兵馬過來防守,但宛平現在也不過就一萬出頭的兵馬而已,至於宋軍探書看到的數萬人……那都是遼軍驅趕的上城牆防守的百姓,穿上遼軍服飾,探書隔得遠了就看不出來了。
宛平離祈律府已經很近了,不但耶律阿古只抽調兵馬過去協助防守,祈律府方面也調集了大批糧草軍械物資過去,其它的南京道留守蕭乾等人就沒辦法了,盧龍塞的那十數萬明軍帶給他們的壓力實在太大,他們也無法抽調更多的兵力物資來對付宋人,最後,蕭干只得親自帶領留守祈律府的兩萬遼軍入駐宛平。
蕭幹此人乃是遼末的一個小亮點。遼朝末期,大將軍耶律余睹以出身好、地位顯赫、勇武善戰以及軍功卓著而冠絕三軍,於遼軍將士之中頗有威望,以致掩蓋了大多數遼軍將領的光芒。原本的歷史上,耶律余睹降金之後,蕭干在南京道冒出頭,他是以擁立耶律淳之功而上位的,繼而手握重兵,此後蕭干屢敗宋軍,面對著蕭干帶領的幾萬遼國殘兵,六十萬宋軍卻不得寸進,一時間宋軍聞蕭干之名而變色,只是,沒等到跟金軍打上一場蕭干就被部下叛變所殺。而現在,耶律淳早在秦元1339年就因參與叛變而被遼帝耶律延禧所殺,不過在危亡之際有才能的人總是能出頭的,南京無大將,蕭干以在明軍第一次西征時以守城不失之功而冒出頭,別看不起這個「守城不失」,明軍善戰天下無雙,對上明軍,遼軍簡直是一觸即潰,而蕭干能夠守住城池是相當不錯了,他的才能也因此被耶律延禧看中,詔令其留守南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