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年前,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發佈詔令:罷黜儒術,雖然沒有象始皇帝那樣焚書坑儒,但起於東周發展於春秋繁榮於戰國的諸子百家卻倍受漢朝廷打壓。除儒生之外,學其它的學問都不能做官。
劉徹雖然沒有明文禁止諸子百家傳播,但卻給予了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極力儒家,儒家一發達,以那些儒生的德性自然會拚命排斥其它學派,諸子百家也就逐漸沒落。
而現在林靖文要做的是復興百家,讓諸子百家重現輝煌。
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天道生陰陽、陰陽生三才、三才生出天地萬物。換個角度,凡事不能有「一」,一則窮,二則變,三則生。
這句話用在治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壟斷、獨裁就是一,獨裁的後果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說,不管是一個人獨裁一個家族獨裁還是一個團體(一個ZD不敢寫)獨裁都不是什麼好事,一則窮,一則困,一則死以必須有競爭。
拿儒家來說,儒家壟斷了中國的思想兩千年,結果中國成了什麼樣子?
諸子百家必須復興。
秦元1341年三月,唐王頒布文藝復.gt;.學,罷黜儒術而復興百家。
殿台制訂新的律法,教授、傳播儒學者斬,親族貶為奴隸,沿襲五世,四世不赦,夷三族。學習儒學並不明文禁止。你可以學,但是大唐不以儒取士,也就是說,學習儒學的將終生不能做官。
同時,唐王下令將於秦元1344年開一次恩科,也就是科舉,分成三個部分,一是考校諸子百家,主要是法、墨、陰陽、縱橫等學派,合格者將下放為吏。為吏三年成績突出者擢升為官;二是考校武藝,也就是武舉;三是開創一個新的科舉制度:考匠藝,匠藝高超者不為官不為吏,而入四院之一的匠藝院,稱為院士,待遇爵位與官吏等同。
文藝復興令在大唐本土並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大唐上下臣民都知道,大王從來都不喜歡儒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林靖文還只是對儒家表露出了反感。而大唐百姓則是畏之如蛇蠍,遠避之。
以前從琉求縣走出來地林家屬民根本就沒幾個學儒的。打下遼東四府之後儒生多了不少,但契丹人視漢人為豬狗,林靖文卻是視儒生為豬狗,何況遼東淪喪百年還能剩多少儒生?
真正對《文藝復興令》不滿的是宋人,準確的說是京東東路隨唐軍撤往遼東的那三十萬戶宋民中的儒生,宋朝大興儒術,學儒的人比比皆是,三十萬戶,少說也能找出幾萬個儒生出來,《文藝復興令》一下。這些儒生嘩然,不滿是肯定的,怒叱者有之,詆毀者有之。激進的甚至互相聯絡想要聚眾鬧事。
唐軍早有準備,三萬唐軍的職責本來是保護這些宋人移民,但是京東東路根本就沒有宋軍存在。保護也就變成了看護,有人要鬧事?好辦,不管是什麼事,先把鬧事地人抓起來再說。
這可是幾萬人,而且是幾萬有聲望的人,在宋人眼裡,儒生就是有學問、能做官的代名詞,往往享譽一方,這些人被抓其他的百姓都十分關注,也可以說是恐慌。
林靖文下令將這幾萬儒生連帶其家人全部驅逐,或者這些人裡面真的有不少有真本領的人,但是,大唐不需要儒生。
驅逐就驅逐吧,這些儒生已經對大唐沒有好感了,不去大唐正好,不過,林靖文下令罷黜儒術卻是大大得罪了這些人,在儒生眼裡,不學聖人學問或者不贊成聖人學問的都是異端,這跟歐洲的基督教差不多,極端的獨裁,極端的狂熱,極端地狹隘,大唐廢儒,那麼大唐就是異端。
被驅逐的儒生暗中互相聯絡,甚至鼓惑鄉里親朋,目地呢?發動暴亂,即使不能對大唐怎麼樣,至少也要殺掉一些唐軍士兵才行。
「這些人的行為完全不可理喻。」黃琬瑂十
屑。
那些儒生完全沒有做地下工作的經驗,相反,他們把事情甚至弄到人人皆知的地步,這種情況下如果廠衛還探不出消息那麼東廠也就沒必要存在了——那些儒生一開始有動作東廠實際上就已經得到了消息,黃++|
—
「奴家真不知道那些儒生是怎麼想的?他們難道是白癡不成?我大唐興不興儒關他們什麼事,怎麼弄得大唐像是跟他們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還有,即使他們想鬧事也要有目的有計劃啊,聯絡親朋鄉里無可厚非,但他們的目的呢?殺了看管他們地三萬大軍?且不說他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即使他們真的將那三萬大軍全部殺掉又怎麼樣,遼東離山東不過咫尺之遙,遼東馬上能運來另一個三萬人,甚至是五萬、十萬人,大軍所過之處盡為齏粉——那些人做事難道沒有計劃的嗎?」
「他們不是沒有計劃,相反,他們的計劃十分毒辣。」黃琬瑂對那些儒生不怎麼在意,但王散不一樣,他卻是十分地擔心,「那可是幾萬儒生,怎麼樣都有幾個智謀超群的,即使沒有,這麼多人集思廣益之下也能想出個不錯的計劃來,怎麼可能這樣簡單?黃大人不妨派廠衛調查一下那些儒生裡最活躍地人,調查一下這些人的身世、背景,如果王某所料不錯,這些人裡面必有青州官吏、貴族、豪強的殘留或者是旁支,他們應該是想吃掉登、萊等州的那三萬人,然後向西逼壓青州,大王可是還在青州沒走呢,這些人的目的就是將大王的退路堵住,然後聯絡宋軍東西兩面夾擊,從而一舉擊殺大王。哼,此計也算不錯了,如果真讓他們得逞的話,大王真的很危險。不過,出戰前參謀部早已預測到了此事。」
黃琬瑂大驚,連忙加派人手去調查,卻疑惑地問王散:「王大人可知大王為何逗留青州如此之久?還有,大人適才所言參謀部已經預測到此事,那為何還讓大王處於險地?」
王散沒有回答,卻道:「《文藝復興令》大王早就已經起草好了,你看看,大王剛剛頒布詔書殿台就拿出了專門的律法條文,黃大人不覺得奇怪嗎?制訂律法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往常一個條文殿台的那些議郎不吵上幾個月根本不能正式確定頒布,為何這次卻應對如此迅速?」
黃琬瑂是聰明人,馬上明白過來;「難道這些律法是早已制訂好的,只是現在才頒布而已?」
王散點點頭,道:「水師已經調集了四百艘戰艦,就在登州外海,隨船的有兩萬步兵,黃大人,你可曾想到什麼?」
黃琬瑂一愣,隨即大悟:「下官卻是白擔心一場,原來大王早有準備。」
林靖文是真的早有準備,早在出征之前陸青城就對他提出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就是設個圈套讓中原的儒生去鑽,目的就是將儒生清除掉,大唐不能有大規模的儒生存在,林靖文不允許,陸青城一樣不想。
果然,那些儒生裡面還真的有不少是被唐軍清洗的山東官吏貴族豪強的人,這些人或者是某位官吏的門生或者是豪強旁支,在唐軍大索山東的時候逃過一劫,現在卻是跳了出來,而他們也的確糾集了一批人馬。
但這有用麼?
唐軍看似對這些人的動作毫無防備,任由他們聚集人手,但等這些人的人馬聚集得差不多的時候,兩萬唐軍從海上而來,配合原有的三萬人將這些儒生以及他們糾集到的人一舉包圍……
結果就不用說了,結果就是剩餘的二十餘萬戶宋人移民到達遼東的時候,這近百萬人裡面的儒生不足千人,一些豪強殘留的勢力也一網成擒。
罷黜儒術,已經沒有反對力量,但是復興百家呢?事隔一千多年,諸子百家大多已經湮滅,連典籍都大多失傳,諸子百家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該怎麼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