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洪戰輝犯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撿來了一個棄嬰。由於母親離家出走,養育這位撿來的小妹妹,就成了13歲的洪戰輝的責任。他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來維持生活。當地媒體把洪戰輝推薦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並得到了央視的肯定。
無論洪戰輝最後能不能「感動中國」,他已經深深地感動了我。當初,這個年僅13歲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擔起了全家生存的重擔,既要照顧精神失常的父親,又要撫養嗷嗷待哺的小妹妹,更要完成自己的學業,經歷艱難困苦無數,居然一路支撐下來,這種道德的力量的確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洪戰輝平靜地謝絕了捐款。對於他來說,最困難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紛至沓來的援手似乎都已經「遲到」了。
在那漫長的12年裡,洪戰輝以道德的力量支撐著許多並不屬於他的責任。「無助」是他的生活常態。父親患了間歇性精神病,既沒有勞動能力,還需要不斷消耗醫藥費用;他曾想把父親送到了精神病醫院,可因為交不起住院費,連磕頭下跪的傳統乞求方式都未能打動醫生的鐵石心腸。他自己還是個未成年的中學生,需要靠舉債和當童工掙錢養家餬口,但該交的學雜費似乎學校一分也沒有少收。一個貧寒的家庭遭遇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除了自己留下撫養,似乎找不到另一個既可行又符合道德的辦法;在漫長的12年裡,沒有任何正式的組織向他們敞開接納的大門。
回頭再看洪戰輝艱難走過的12年,我們既看到奪目的道德光芒,也嗅到無助的辛酸氣息,這都足以讓我們潸然淚下。人們堅守道德,有時候是一種信仰和能力,有時候卻是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至少在洪戰輝的故事中,原本承擔著某些公共職責的政府、醫院、學校都悄然隱身,冷漠地注視著一個孩子艱難地支撐著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以一種極為殘酷的方式「磨煉」和「成就」了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感人創舉。
總會有很多人、很多事讓我們感動,但伴隨感動的有時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殘酷和悲愴。那些動人心魄的人和事既讓我們看到堅守道德的可貴,更讓我們看到了堅守道德的巨大代價。如果將「感動中國」理解為一種道德教化,我擔心它最終會適得其反。那些震撼心靈的人和事固然讓我們感動,但也足以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永遠放棄感動別人的企圖。撿起別人撂下的挑子,在無助的痛苦中等待別人的加冕,至少我沒有這個膽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