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439章 未雨綢繆
    北軍常備兵力三十萬,這是北疆武力的基礎,也是武烈王賴以抗衡咸陽的實力,如今武烈王主動放棄北伐,並建議抽調十萬軍隊屯駐京畿,等於自降實力,雖然這是迫於中央財政的危機,武烈王不得不削減北軍兵力,以減少北軍軍資的支出,但他把十萬軍隊的控制權直接交給始皇帝,以換取中央實施休養生息之策,卻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大讓步。

    這一妥協帶給帝國貴族們的震撼可想而知。這意味著什麼?是不是意味著武烈王向始皇帝低頭,向「中央集權」投降了?

    武烈王交出了十萬軍隊的控制權,實際上就是以二十萬北軍兵力來承擔鎮戍長城的重任。長城防線接近萬里,用二十萬軍隊去鎮戍,其難度太大了。很顯然,武烈王這是拿自己和自己所屬的利益集團的未來做賭博。

    武烈王肯定在進行新的佈局,但誰也猜不透武烈王的心思,不知道他的目的何在。

    不過現在無論是始皇帝還是他的近侍大臣們,都沒有時間去揣測武烈王的最終目的。始皇帝和中央的當務之急是解決中央財政危機,解決財政危機的最直接辦法就是「開源節流」。以現今的生產力,「開源」是奢望,只能靠「節流」,竭盡全力節省財政消耗。

    中央財政消耗最大的一塊就是北疆防禦,削減了北疆防禦的支出,等於遏制了武烈王的實力。武烈王以大秦利益為重,以帝國的和平統一為重,堅決支持中央的策略,主動建議大幅度削減北疆防禦的支出,以此來贏得中央在財政策略的調整。

    中央在財政政策上如何調整?是恢復到統一前的賦稅水平,還是「讓利於民」,輕賦薄徭?

    從解決中央財政危機的立場來說,帝國的賦稅最多也就是恢復到統一前的水平,而不是進行大範圍的賦稅減免,「輕賦薄徭」帶來的後果不但無助於解決中央財政危機,反而讓危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越來越嚴重。

    李斯借助御書房內良好的氣氛,把「財賦集中」這一政治理念和「休養生息」這一財政政策做了闡述,希望得到武烈王的支持。

    「匈奴人統一大漠是事實,匈奴人入侵中土也是不可避免,南北戰爭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李斯這一次說了真話,言辭懇切,「匈奴人入侵中土的策略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從匈奴人頻繁攻擊東方的東胡和河西的大月氏來看,匈奴人顯然要征服東胡和大月氏,完全統一整個長城以北的疆土,然後從東中西三個方向同時入侵中土,以免在攻擊過程中受到來自東西兩翼的牽制。」

    「這一觀點武烈王早在統一前就反覆解說過,所以統一大業尚未完成,我們就拿出了進行南北戰爭這一決策。」

    「考慮到目前中央財政的實際狀況,我們不得不暫停北伐,不得不改『主動防禦』為『被動防禦』,但『被動防禦』同樣需要耗費巨額財賦。另外為了從側翼牽制匈奴人,我們還有持續支援河西大月氏。假如匈奴人展開全面攻擊,不管是主攻西北疆,還是同時攻打北地和代北兩地,我們即便是死守長城,其財賦的消耗也是一個驚人數字,中央財政就算有所改善,也無法長久支撐。」

    李斯說到這裡衝著公子寶鼎拱手為禮,「僅從北疆防禦考慮,休養生息之策可以實施,但輕賦薄徭之策務必慎重。」

    =

    寶鼎望著地圖,久久不語。

    御書房再度陷入寂靜。

    北疆戰事一旦爆發,年復一年,秦軍就算死守長城,那也是中央財政難以承受之重,也就是說,建設中央,穩固京畿,穩定大秦本土之策還是舉步維艱,難以完成。與此同時,大秦國民享受到了輕賦薄徭的好處,生活日漸改善,而地方勢力必然想方設法乘機發展壯大,地方和中央的對抗會愈演愈烈。

    帝國的內憂外患隨著中央財政的持續危機日趨嚴重,等到某一天,或者長城防線失守匈奴人殺進中土,或者地方勢力形成割據事實,國內爆發戰事,帝國的中央財政必然崩潰,大秦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統一局面的崩潰也就在所難免。

    這就是帝國統一後所面臨的艱難局面,就算寶鼎努力了十幾年,在某些局部改變了歷史,但歷史洪流依舊在原有的河道裡奔騰咆哮,而河堤依舊是不堪重負,搖搖欲墜。

    始皇帝和帝國中央始終沒有擺脫歷史洪流的猛烈撞擊,不管是走集權之路還是走分封之路,都無法改變日趨嚴重的內憂外患之困局。

    「現在,我們面臨三個敵人。」寶鼎整理了一下思路,緩緩說道,「一是長城外的匈奴人,二是被征服的關東人,三是我們自己。」

    始皇帝霍然抬頭,目光炯炯地望著寶鼎,眼裡露出深思之色。

    李斯、蒙嘉等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神情沉重。

    「長城外的匈奴人只能用武力擊殺。」寶鼎繼續說道,「關東庶民現在是大秦的子民,是大秦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如今他們生存困難,對大秦沒有認同感,甚至十分仇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假如我們不能想辦法迅速安撫他們,獲得他們的認同,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統一帶來的好處,那麼可以想像,未來關東各地的叛亂會越來越多,最終形成燎原之勢,席捲中土,大秦這艘巨舟可能傾覆。」

    寶鼎說到這裡停了下來。

    御書房的氣氛凝重,空氣非常沉悶,甚至還有一絲燥熱。

    寶鼎這句話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如果最終結果證明中央財政政策是錯誤的,那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武烈王堅持「與民休養、輕賦薄徭」,大秦本土貴族集團也是緊隨其後搖旗吶喊,但始皇帝和他的近侍大臣們卻拚命阻擾,非要堅持「橫徵暴斂」的財政政策,那麼未來當國內局勢陷入混亂之後,責任將由李斯、趙亥、蒙嘉等公卿大臣來承擔,他們將被毫不留情地趕出朝堂,甚至付出身死族滅的代價。

    寶鼎的目光從眾人的臉上慢慢掃過,每個人的情緒變化都落在了他的眼裡。

    寶鼎暗自冷笑,再次打破沉默,「還有一個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寶鼎的聲音漸漸變冷,語調也更為緩慢,「我們自己也是大秦的敵人,我為什麼這麼說,相信你們心裡都清楚。集權也罷,分封也罷,說到底就是我們這些貴族如何分配大秦的權力和財富,而這種分配不僅僅關係到我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千千萬萬大秦庶民的利益,更關係到我大秦的未來,關係到我大秦國祚的延續。」

    「沒有大秦,沒有大秦的和平和統一,中土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靈都將在生死之間痛苦掙扎,而到了那一刻,任何一個階層的利益不是最大化,而化了,甚至是整個階層的覆滅。」

    始皇帝的臉色霎時變得很難看。

    李斯等人也是面露難堪之色,渾身燥熱,遍體冷汗。

    寶鼎這句話就是直指要害了,就是指責始皇帝和這幫近侍大臣們不是把心思放在帝國的和平統一上,而是放在無休無止的權力和利益爭奪上,私慾大大於公心,導致目光短淺,心胸狹隘,根本看不到帝國的未來。

    寶鼎用力揮手,義正嚴詞,「帝國的根本是中土千千萬萬的庶民,根本穩固了,基礎夯實了,什麼危機不能迎刃而解?」

    =

    寶鼎公開趕赴右丞相府,拜會右丞相隗狀。

    隗狀在此之前已經得到消息,尋了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把治粟內史卿甘羅和少府卿趙高請到了府內。

    武烈王放棄北伐,並將十萬北軍交給始皇帝鎮戍京畿的消息已經在文武大臣們之間悄然傳開。這個消息太過震撼,很多人不相信,認為是謠傳。武烈王以削弱自身實力的辦法來謀取始皇帝的信任,其目的是什麼?有這樣的必要嗎?難道在剛剛過去的那場風暴中,始皇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隗狀心存疑慮,甘羅和趙高也急於瞭解真相,但他們都沒有想到,武烈王竟然公開趕赴右丞相府,向咸陽做出兩大派繫緊密合作之態勢,這未免過於「囂張」了。難道從咸陽宮流傳出來的消息是謠言,武烈王要以此種方式來「反擊」?

    「這不是謠言,我的確做出了這一決策。」

    面對隗狀、甘羅和趙高三人不可思議的眼神,寶鼎淡然笑道,「當前大秦最深重的足以危及到大秦和平統一局面的危機就是中央財政危機,所以我必須做出這一決策,以減輕中央財政的沉重負擔,給咸陽實施『休養生息』之策以最大的最堅決的支持。」

    隗狀等三人凝神沉思。

    很顯然,寶鼎對中央財政很悲觀,甚至認為未來幾年大秦很難維持和平和統一的局面,所以他不得不開始新一輪的佈局。

    從北疆武力來說,抽調十萬北軍屯駐京畿並不能實際影響寶鼎對北疆武力的控制。北疆除了三十萬常備軍,還有超過這個數字的預備役,北疆整體武力非常強悍,由此可以推測到,寶鼎主動建議抽調十萬北軍屯駐京畿肯定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十萬回京將士,主要來自關中、漢中、河東、三川等地,他們隨我在北疆征伐多年,對故鄉非常思念。這一次我把他們調到京畿,一則可以解他們思鄉之苦,讓他們有機會回家與親人團聚,二則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讓每個將士的家庭都可以節約一筆不菲的開支。這些年兵制雖然做了大量修改,但因為中央財政有限,將士們的日常開支大部分還是由其個人承擔。在中央橫徵暴斂的情況下,將士們的家庭都很困窘,大秦人過得很艱苦。大秦統一了四海,卻沒有讓大秦人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我們的罪責。」

    寶鼎說到這裡歎了口氣,「把他們調回京畿鎮戍,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再加上輕賦薄徭之策的實施,相信大秦人很快就能過上好日子。日子過好了,對皇帝感恩戴德,對大秦忠貞不二,大秦本土必然固若金湯,將來即便中土的內憂外患一起爆發,我們也能堅守本土,我們還有力挽狂瀾的本錢。」

    隗狀眉頭緊鎖,沉默不語。

    甘羅心事重重,神色憂鬱。

    趙高搖搖頭,語氣沉重地問道,「形勢如此不堪嗎?」

    寶鼎鄭重點頭,「一定要與民休養,一定要輕賦薄徭,一定要盡快恢復國力,否則未來不堪設想。」寶鼎手指鋪在案几上的地圖,在關中、河東、巴蜀、荊宛等地劃了一個大圈,「這是大秦的本土,這些年為了統一戰爭,大秦本土耗盡了國力,大秦本土之民更是困窘不堪。」

    寶鼎抬頭望向隗狀,「大秦本土之民是大秦賴以存在的根基,我們不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讓大秦本土之民過上好日子,享受到統一帶來的直接利益,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實力應對未來的危機和困難。」

    隗狀明白了,知道寶鼎為什麼回到京城後馬上公開趕赴丞相府與自己共商國事,原因無他,就是要力保大秦本土,力保巴蜀和荊宛這兩大糧倉,這樣即便中土的統一局面崩潰了,大秦也還有能力自保,還有機會力挽狂瀾。

    巴蜀和荊宛是楚系的勢力範圍,不論寶鼎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首先必須保住大秦本土,而要保住大秦本土就要保住關中、巴蜀和荊宛,所以寶鼎必須擱置所有的矛盾,與以隗氏為首的楚系密切合作,而兩者合作的基礎就是太子扶蘇。太子扶蘇代表著大秦的未來,代表著兩大政治勢力的未來利益,正是因為未來利益的一致,兩者才會冰釋前嫌,通力合作。

    歷史上帝國的覆滅與大秦本土的崩潰有直接關係。在帝國生死存亡之刻,大秦人不再為帝國浴血奮戰,任由劉邦帶著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殺進了武關,突破了嶢關,兵臨咸陽城下。咸陽沒有抵抗,投降了。接著關中諸城沒有任何抵抗,投降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有山川天險的巴蜀、漢中和隴西也沒有抵抗,也投降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秦的國策的確摧毀了民心,說明因為中央財政的崩潰而不得不實施的橫徵暴斂之策的確傷害了大秦本土之民,最終導致大秦人背棄了他們的王,他們的國。

    寶鼎當然不允許歷史重演,但帝國統一後所面臨的局面異常險惡,即便寶鼎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法保證帝國順利渡過崩潰危機,所以寶鼎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聯合大秦本土貴族先把軍隊控制住,先把大秦本土穩固下來,先自保,然後再設法力挽狂瀾逆轉乾坤。

    甘羅和趙高也理解了寶鼎的意圖。

    無論是十萬北軍回京師,還是實施輕賦薄徭之策,其目的都是為了加固大秦本土,唯有固本才能持續戰鬥。

    「阻力很大。」隗狀說道,「即便我們齊心協力,迫使皇帝實施輕賦薄徭之策,但這一政策最多也就在本土得到貫徹執行,而在關東各地卻難以實現。」

    關東各地的地方勢力必然要趁此機會聚斂財富以發展和壯大地方實力,也就是說,關東各地的財賦雖然到不了中央,但也很難歸於庶民,地方郡縣和以帝國功臣們為首的新的地方富豪會想盡一切辦法壓搾和盤剝關東庶民,「官」與「民」之間的矛盾、秦人和關東人之間的矛盾不會因為這一政策的實施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集權和分封的矛盾困擾著始皇帝和中央,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兩大貴族集團在國策上殊死爭鬥,這導致帝國的危機日趨深重。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要以「集權」來維持帝國的和平和統一,他們試圖遏制和打擊「分封」貴族集團,控制整個中土。「分封」貴族集團則針鋒相對,奮力反擊。

    誰也無法緩解「集權」和「分封」的矛盾,誰都知道這對矛盾發展下去必然把帝國推向崩潰的深淵,但雙方誰都不願退讓,誰也不敢退讓,於是迫使寶鼎不得不力求國祚的「自保」了。

    「無論阻力多大,我們都要實施『與民休養、輕賦薄徭』之策。」

    寶鼎斬釘截鐵,義無反顧。

    =

    寶鼎趕赴駟車庶長公子騰的家宴,中尉卿公子成、將作少府公子莊和新近出任主爵中尉的公子懿,出任御史丞的公子曄、宗正丞的公子嬰等在京宗室重臣齊聚一堂。

    宗室們對寶鼎的決策同樣不能理解。

    寶鼎把國內外局勢和國內深層次的矛盾逐一做了分析和預測,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先穩固大秦本土。此策的利弊無須贅述,寶鼎著重強調了此策可以緩解始皇帝和宗室之間的矛盾,為始皇帝繼續信任宗室和維持宗室目前的權勢有直接好處。

    宗室們接受了寶鼎的策略,一致支持寶鼎。

    緊接著,寶鼎以商討北疆防禦為借口,把太尉蒙武、護軍中尉張唐、大監軍楊端和和中將軍、藍田大營統率羌廆請到太傅府。

    寶鼎從軍事角度分析了未來國內外局勢的發展,提出了以重兵鎮戍京畿,威懾地方的建議。

    這一建議得到了老將軍們的贊同,十萬北軍回京師就此形成了決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