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417章 西南遠征
    第417章西南遠征

    新年過後,寶鼎在北疆加緊建設北疆軍,並竭盡全力發展農耕、畜牧和市榷,同時利用蓼園巨商富賈的資金和物資加快北疆工商業的發展,尤其在礦冶和武器、農具、皮具、車械等製造方面加大了發展力度。

    寶鼎和北疆統率部經過仔細商議後,又決定在北地、上郡、雁門、代郡和上谷等地擴大牧馬苑的建設,利用北疆優良草場蓄養戰馬,為提高北疆軍的騎軍建設打好基礎。

    這一方案得到了咸陽的支持,秦王政和中樞為此授予寶鼎更大的行政權限,允許他在國策許可範圍內因地制宜實施一系列有助於北疆發展的政策,減少北疆對中央財政的過度依賴,緩解中央財政的巨大壓力。

    新年前後北疆諸軍統率和軍隊大範圍的調動引起了匈奴人的關注。很明顯,匈奴人試圖攻擊河西大月氏的計謀已經暴lu,大秦人未雨綢繆,早早開始擬制策略應對西北局勢的變化,不出意外的話,當匈奴人攻擊河西之刻,也就是大秦人攻打河南之時。

    匈奴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西征策略,相反,他們認為只有在西征戰場上取得勝利,才能徹底打破匈奴人在西北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所以匈奴大單于頭曼下令,一邊派遣使臣與大秦人接觸進行議和談判,一邊調集右方諸王的軍隊進攻河西,調集左方諸王的主力進入河南之地阻擊秦軍的攻擊。

    北疆的局勢隨著匈奴軍隊大範圍的調動而日趨緊張。

    =

    咸陽對塞外匈奴人的動向並不關注,也沒有精力關注,咸陽現在關注的是西南遠征,是中央財政,是地方與中央的對抗越來越嚴重導致中央政策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正在迅速削弱。

    中央可以忍受北疆的獨立特行,但不能接受其他郡縣與中央的對抗。

    北疆太過貧瘠,但北疆鎮戍直接關係到中土安危,北疆必須部署一支鎮戍大軍,而這支大軍又需要北疆人的全力支持,從兵源上到錢糧上的全方位支持,這單靠中央財政的支撐無法實現,所以武烈侯才遷徙人口,才墾荒屯田,才發展商貿,不遺餘力地改善北疆的貧窮,但北疆那塊土地上挖不出金山銀山,即便武烈侯和北疆人使出渾身解數,窮盡一切辦法,最多也就是維持北疆的生存,維持北疆鎮戍力量,也就是說,單靠北疆自身的財賦狀況,北疆實際上威脅不到中央。

    這才是中央不斷授予武烈侯和北疆統率部更大權限的原因,非常時期在非常地方行非常政策,中央這點基本覺悟還是有的。這樣做之後,中央一方面可以拉攏北疆,加深彼此間的信任,一方面在政策上支持北疆的發展,在財賦上則減少對北疆的支持,讓北疆盡可能自力更生,阻礙北疆實力的快速發展。

    中央對北疆實施特殊政策,是因為北疆實在是太窮了,其戰略地位又太重要了,而中央財政又入不敷出無法給予全部支撐,無奈之下只能給政策,給權力,給信任,希望武烈侯和北疆把這最艱難的幾年熬過去。

    當然,其弊端同樣很大,武烈侯和北疆權力過大,政策太鬆,而中央又盲目信任,極有可能把武烈侯和北疆推向割據稱霸的局面。

    然而,中央的事情同樣複雜,秦王政和咸陽宮無法直接控制朝政,甚至無法在中樞中擁有絕對的決策權。比如給予北疆更大權力和更寬鬆政策這件事,就不是出自秦王政和咸陽宮的本意。秦王政和咸陽宮一門心思要集權於中央,怎麼可能一次次向武烈侯和北疆做出讓步?

    但中樞大臣們利用當前的局勢,利用統一大業的困難、西南遠征的困難、中央財政極度匱乏等等事實,做出了讓武烈侯和北疆在未來幾年必須「自力更生」的決策。這個決策對中央的好處,對中央實施全部決策的必要xing是顯而易見的,秦王政和咸陽宮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在這件事上設置阻礙,那任何一個決策的失敗,中樞最終都要把責任推給秦王政和咸陽宮,這其中的後果可想而知。

    在政治博弈中,豪門貴族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正從各個層面進行默契地合作,給予武烈侯和北疆更大的權力不過是他們合作中的一個小策略而已,他們有意把武烈侯和北疆推上割據稱霸之路,或許武烈侯本人拒絕分封,但他代表的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當形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很多事就由不得武烈侯把自己的個人利益凌駕於本集團利益之上了,即便他一萬個不願意,最終也不得不選擇讓本集團利益最大化。

    =

    初春,在中樞的全力推動下,西南遠征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進入尾聲,馬上就要開始進行入實施階段了。

    這時候,秦王政和中樞大臣們在遠征軍的兵力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秦王政要確保西南遠征的勝利,為此他最早的建議是遠征軍的軍隊數量要達到三十萬左右,也就是說,十八方鎮的趙人要大量徵調,他們將成為遠征軍的絕對主力。秦人對這批遷徙到江南的趙人始終不放心,擔心他們到了西南後就不聽指揮,據嶺南而稱霸,所以中樞大臣諸如丞相隗狀、王綰、太尉公子騰等人強烈反對,遠征軍統率楊端和和公子嶠、昌文君熊熾等南下參戰的貴族們也是一致反對。

    秦王政在遠征軍的軍隊數量問題上絕不讓步,於是經過商議後,改從中原、河北、山東、兩淮等地徵調徵調兵役,其中山東和兩淮的青壯男丁大部分是齊、楚兩國的歸鄉降卒,拉到戰場上就能打仗,用他們做遠征軍的選鋒部隊去衝鋒陷陣正好合適。

    秦王政的想法是不錯,此策既能解決遠征軍的兵力問題,又能解決地方上存在的動亂隱患,但鎮戍地方的功臣們想得更複雜。鎮戍地方的功臣們如何增加自己的實力?第一就是保證地方軍的規模,而地方軍的來源就是這些青壯男丁,咸陽把他們全部拉到西南戰場上打仗了,即便不死也是杳無歸期,這不是存心要削弱地方勢力嗎?於是各地方郡縣的軍政官長們不約而同地向咸陽「訴苦」,無非就是因為長年戰爭導致這些地方的青壯男丁非常少,而無論是鎮戍地方還是恢復和發展地方,都離不開這些青壯男丁的勞作,所以無法向遠征軍輸送兵力。

    秦軍每到一地,必定核實戶口和土地,登記造冊,但無論是新建的各級府署還是功臣們,都在新佔領疆土上大肆掠奪土地和其他財富,同時還大量擄掠人口做為奴隸,為他們創造財富,所以咸陽拿到的這些統計數據缺乏真實xing,但中央暫時沒有精力也拿不出有效辦法來制約或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只能聽之任之,只求先把地方郡縣穩下來、控制住了。

    地方郡縣先是拿虛假數據欺騙中央,現在又想方設法阻撓中央從地方郡縣征發兵役,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央的命令形同虛設,變成了一紙空文,而中央所征發到的兵役更是寥寥無幾。

    中樞大臣們和中央府署官員都幫助地方郡縣說話,認為地方郡縣的困難實在太大。中央既要地方郡縣的賦稅,又要地方郡縣的徭役,而地方郡縣承擔著穩定和恢復之重任,這兩者之間形成了直接衝突,如果中央強行逼迫,地方郡縣的局勢恐怕面臨崩潰之危。

    這句話可不是危言聳聽。山東琅琊、膠東的叛亂剛剛平定,淮北蘄城、彭城的叛賊也剛剛誅殺,如果因為中央的逼迫導致地方叛亂再起,西南遠征肯定要延遲,那對中央來說就是得不償失了。

    =

    秦王政憤懣不已,但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責難地方郡縣。畢竟這是非常時期,中央實施了非常策略,中央困難,地方郡縣更困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秦王政無奈之下把遠征軍的兵力調整為二十萬,但因為從其他郡縣征發的兵役數量實在太少,如果遠征軍為二十萬,那麼江南留守軍就所剩無幾了。

    長沙侯公子高和章邯急奏咸陽,請中樞慎重考慮。

    中樞大臣們似乎樂於看到這種局面的出現,紛紛支持江南的奏請,認為江南鎮戍軍的數量至少要保證五萬以上。

    用十五萬軍隊去遠征西南,不要說楊端和等遠征軍統率缺乏自信,就是秦王政自己也是惶惶不安。這一仗敗不起啊,但讓秦王政憤怒的是,現在朝堂上下都在期盼著西南遠征的失敗,都希望看到秦王政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中樞中的很多大臣,中央府署的很多官員和地方勢力聯手操控政局,把秦王政和咸陽宮逼得焦頭爛額。

    秦王政急書北疆武烈侯,徵詢他的意見。

    寶鼎回書,十五萬大軍遠征西南足以保證勝利,但在他看來,完全可以把軍隊精簡為十萬,以絕對精銳出戰,一戰可定。目前中央財政極度困難,遠征軍數量越是龐大,中央財政的支出越是驚人,對地方郡縣的壓搾越是厲害,由此必然jī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假如地方上叛亂迭出,局勢動dang,肯定不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十萬大軍出戰,進退方便,即便戰敗,損失也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另外,寶鼎認為遠征西南的時間可以拖一拖,以今年秋收之後為宜,這可以讓遠征的準備工作尤其是糧草武器的囤積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寶鼎一再告誡,南嶺大渠的開鑿雖然保證了遠征軍糧草輜重的輸送,但因為遠征路途遙遠,糧草耗費驚人,為保證遠征的全面勝利,糧草武器至少要囤積到足夠遠征軍一年的用度。

    寶鼎對遠征的信心讓焦慮不安的秦王政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糧草武器的囤積上,並且不再急於進行遠征。

    =

    寶鼎此刻在北疆關注的是西北局勢。

    匈奴人在春暖huā開之際開始攻打河西。秦王政和中央因為要全力進行遠征西南一事,無力顧及到西北局勢,所以授權寶鼎,全權處置西北邊事。

    匈奴人的進攻開始後,大月氏王紫塞的使者也風塵僕僕地趕到了北疆大行轅,向寶鼎求助。

    寶鼎無意出塞作戰,但又不能不支援河西,於是在長城一線派出大量斥候,向河南和雲中兩地的北虜諸族散佈秦軍即將出塞作戰的假消息,同時秦軍也在雁門和上郡之間頻繁調動,上谷郡方向的秦軍騎士更是一次次殺出無窮之門,這導致yīn山以南的局勢非常緊張。

    匈奴人擔心秦軍攻打雲中,不敢傾盡全力攻打河西。

    六月,公孫豹做為寶鼎的特使趕赴隴西,說服了羌廆和毛子睿,西羌邊軍和隴西騎軍火速渡過大河,北上進入大月氏胖頓部的領地,做出隨時支援河西之態勢。

    秦軍隴西軍隊渡河支援河西,離石和代北兩軍也是虎視眈眈地盯著匈奴人,這使得西北局勢頓時為之一變,匈奴人的攻擊隨之減弱。

    =

    秋收後,秦王政下令,舞陽侯楊端和率軍越過南嶺,遠征西南。

    中土的目光全部轉向了遙遠而陌生的西南蠻荒之地。

    新年之前,遠征軍報捷,大軍沿離水而下,攻佔蒼梧地區,接著在郁水兩岸展開,攻佔蒼梧、中留等城。

    楊端和、公子嶠、熊熾、蓋聶等遠征軍統率部官員奏請,以所佔疆土為桂林郡,郡治為蒼梧城。在蒼梧城設遠征軍大行轅,統一指揮嶺南戰場。

    正月,遠征軍一分為二,魏起率西路軍沿江而上,向夜郎國方向攻擊。蓋聶、荊軻率東路軍沿江而下,向大海方向攻擊。

    三月,魏起、楊昱的西路軍與夜郎人相遇。

    魏起考慮到秦軍第一次深入西南作戰,諸事不利,不敢貿然與夜郎國開戰,於是轉而南下,於五月攻佔臨塵城,並以此城為郡治,建象郡。

    三月,蓋聶、荊軻的東路軍在四會、番禹一帶遭遇南越諸族的聯合軍隊,雙方數次交戰,秦軍以絕對優勢擊敗了南越人。隨後秦軍橫掃九蓮山東西兩麓,攻佔湟溪要塞和龍川城。

    六月,楊端和和公子嶠率軍進駐番禹城,以此城為郡治,建南海郡。

    九月,秦軍在梅江一帶遭遇東越諸族的阻擊,並發現了楚人的蹤跡。荊軻果斷下令,停止攻擊,後撤龍川堅守。

    =

    九月,西南遠征大捷的消息傳到咸陽,咸陽歡慶,京畿沸騰。

    秦王政尤其興奮。他第一時間給北疆的寶鼎寫信報喜。寶鼎的預言成為現實,遠征軍果然在一年時間內攻佔了西南大片疆土,建三郡,功勳卓著。

    這一勝利不僅給秦王政和咸陽宮贏得了功勳和威信,更讓中央在政治上、軍事上和財政上都獲得了戰略上的優勢,這才是秦王政欣喜若狂的根本原因。

    大秦中央在政治上一掃先前的頹勢,權威再盛;在軍事上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包圍,攻滅楚國不過是時間問題;在財政上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假如西南遠征久拖不決,中央財政勢必崩潰,因為增賦加稅而導致的國內尖銳矛盾必然爆發,中央和地方之間因為利益爭奪可能在對抗中形成武力衝突,繼而國內大亂,統一大業瞬間崩潰。現在這一切危機都隨著西南遠征的勝利而得以緩解,中央牢牢把持了政局的主動權,在中央和地方的對抗中佔據了顯著優勢。

    寶鼎很快回信。

    寶鼎淡淡地恭賀了西南遠征的勝利,並提醒秦王政,這一勝利的根本原因不是決策的正確,也不是遠征軍的驍勇善戰,而是因為陳祿和他主持修建的南嶺大渠。沒有這條大渠,也就沒有今天的驕人戰果。

    接著寶鼎告誡秦王政,西南遠征的勝利雖然標誌著西南策略的完成,但隨之而來的則是西南局勢的走向,而這一走向並不控制在咸陽手中,而是控制在遠征軍手裡,所以如何處理好中央和西南遠征軍在下一步決策上的分歧至關重要。

    =

    寶鼎這封信抵達咸陽不久,西南遠征軍果然與中央決策產生了衝突。

    西南遠征軍在攻擊過程中遇到的都是南越蠻夷,其戰鬥力根本無法與秦軍相提並論,這與秦軍先前的預想差得太遠,於是將士們的自信心高度膨脹。

    他們很難相信,以西南百越人的戰鬥力,怎能阻止強大楚軍的南下擴張步伐?這時候遠征軍的統率們才看到了南嶺大渠的決定xing作用。正是因為有了南嶺大渠,中土的糧草武器才能源源不斷地運到西南,而且全部都是水路,水路運輸可以充分發揮船隻的巨大運輸量和運輸途中低損耗的優勢,所以才有秦軍遠征的勝利。

    但西南終究是蠻荒之地,大秦的貴族們絕對不願意留在這裡發展壯大,於是他們的目光自然就轉向了楚國,轉向了江東,於是他們決定北上,攻打楚國。

    綿延數千里的南嶺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把江南江東和嶺南隔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遠征軍不管是翻越南嶺,還是穿過東越人盤駐的地盤,最大的難題就是糧草武器的運輸,但遠征軍的自信心高度膨脹,而西南的蠻荒貧瘠又讓他們非常失望,於是遠征軍不惜代價也要殺進江東,擄掠財富或者割據稱霸。

    中央財政已經不允許遠征軍繼續作戰了,即便條件許可,中央又要耗費多少錢糧才能支撐遠征軍北伐江東?相比起來,當然是讓江淮戰場上的秦軍主力渡江南下最為合適。

    遠征軍的使命結束了,接下來遠征軍的任務就是鎮戍西南三郡,並給楚國的大後方以威脅,在楚國滅亡的時候斷絕楚國貴族逃亡之路。

    遠征軍會遵從中央的決策嗎?

    =

    =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