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412章 大敗而走
    右丞相隗狀、太傅公子寶鼎、太尉公子騰、駟車庶長公子豹、宗正卿熊布、典客卿公子騫等大臣聯名上書,請秦王立儲。

    宗室和外戚聯名舉薦長平侯公子扶蘇為大秦儲君。

    秦王政召集中樞大臣商議。

    御史大夫馮劫、郎中令蒙嘉、上將軍蒙武、治粟內史馮去疾等大臣唯秦王政馬首是瞻,他們知道秦王政暫無立儲之意,而當前形勢也的確不合適馬上立儲。公子扶蘇鎮戍山東遙領燕南封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咸陽宮控制地方,遏制功臣們進一步拓展地方勢力以對抗中央,所以他們明確表示,立儲一事既然已經拖了這麼久,又何必急在這一刻?待統一大業完成,中土穩定,再立王儲豈不更為合適?

    左丞相王綰、上將軍王翦和麃公、少府王戊等大臣則以沉默應對。他們和宗室沒有達成妥協,但他們不能因為王統一事而與宗室針鋒相對,更不能公開反對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盟破裂,所以他們選擇了沉默,以此來暗示秦王政和其他大臣,老秦人不參與這事,立何人為儲是老嬴家的家事,他們不合適發表意見,更不合適公開支持誰反對誰。

    老秦人的沉默其實就是蓄意阻擾立儲,尤其當王綰、王翦這對將相在議事上顧左右而言他,大談即將開始的渡淮作戰,擺明了就是支持秦王政暫不立儲的意見。

    寶鼎在議事上滔滔不絕,據理力爭,充分展示了他做為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勢力的強悍力量。

    當初秦王政從北疆調走二十萬大軍的時候,朝野上下都以為寶鼎的實力給嚴重削弱了,但寶鼎在北疆實施的一系列新政尤其人口遷徙和墾荒屯田發揮了重大作用,寶鼎的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被他借助北方本土諸族的力量迅速壯大,這次中原決戰中寶鼎就是以絕對實力在關鍵時刻吞滅了齊國,震撼中土。

    絕對實力的強大在政治鬥爭中還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秦王政的政治謀劃若想成功,就必須借助北疆武力,所以秦王政不想在此刻與寶鼎發生衝突,而宗室、外戚、老秦人包括關東系,都非常樂於看到這對兄弟大打出手。宗室和外戚支持寶鼎,老秦人和關東系支持秦王政,其實就是意圖借助「立儲」來推波助瀾。寶鼎之所以在與秦王政私下溝通後,依舊固執地推動「立儲」,其實也就是將計就計,借豪門貴族的力量來逼迫秦王政讓步。

    秦王政讓步了。他首選認為立儲一事迫在眉睫,但當前時機並不合適,然後他誇獎了公子扶蘇,認為公子扶蘇這些年在外征戰功勳卓著,已經具備了成為大秦儲君的所有條件。這是秦王政第一次在中樞議事上公開表示,他傾向於由長子公子扶蘇來繼承王統,做大秦的儲君。

    =

    寶鼎對秦王政以這種表態的方式來拖延立儲極其不滿,他毫不猶豫,乘勝追擊。

    寶鼎詳細分析了統一大戰的最後進程,對中土大勢的發展做了一番預測,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公開說,更不能說透,但君臣們心裡都清楚,寶鼎之所以這樣咄咄逼人,還是要逼著秦王政拿出一個具體的立儲時間。

    寶鼎認為,渡淮之後,就是最好的立儲時間。如果秦王政和咸陽宮認為還是不合適,那可以推遲到西南遠征結束之後。

    這個建議拿出來之後,老秦人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從功臣們的立場來說,一鼓作氣打過大江,吞滅楚國,完成統一大業無疑最符合他們的利益,但秦王政要想方設法控制地方、遏制功臣們擴張地方勢力,寶鼎則想方設法要以最快速度發展北疆武力,這兩股政治勢力都要阻撓統一大業的迅速完成,所以,秦王政的決策才出乎了大多數人的預想,而寶鼎更是提出「穩定」戰略來拖延統一戰爭的進程。

    現在,寶鼎第一次公開支持西南遠征,其目的很明顯,你老秦人不支持我推動立儲,我也就堅決阻止你們渡江作戰完成統一戰爭,大家都來賭一把,假如秦王政贏得了西南遠征,國內矛盾在中央財政崩潰的情況下愈發激烈,他還有什麼理由不立儲?假如秦王政輸了,那大秦因為中央財政的崩潰而陷入分裂之危,秦王政若想維持大秦的統一,那就更要立儲了。

    儲君一立,就算老秦人打過大江,吞滅楚國,幫助公子高以江東為封國對抗中央,公子高也永遠失去了立儲的機會,老秦人也失去了以公子高繼承王統來順利打開分封之門的可能,最終迫使功臣們不得不以武力手段來形成割據事實。如果局勢發展到那一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徹底激化,內戰必然爆發,而內戰對中土的傷害之大可想而知,功臣們雖然謀求分封,但絕不想以如此高昂代價達到自己的目的。分封之路太過艱難,誰敢保證他們能走到終點?如果行至中途就灰飛煙滅,那就是一場慘痛的悲劇了。

    寶鼎和老秦人對立,雙方聯盟破裂,這導致老秦人對軍隊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導致秦王政和中央可以籍此機會削弱寶鼎和老秦人對軍隊的控制權,這是秦王政樂於看到的局面。

    秦王政仔細權衡後,再次讓步,承諾在西南遠征結束後便擇機立儲。

    這是秦王政在中樞議事上第一次公開與寶鼎聯手,其實也就等於變相地改變了他的決策。有寶鼎出面阻撓大軍渡江作戰,那麼西南遠征也就是勢在必行了。

    =

    既然西南遠征已經成為正式決策,那中樞必然要做出一系列的準備,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人事調整。

    本來這一輪的人事調整中並沒有涉及到西南遠征,朝堂上各方勢力經過激烈博弈,已經在很多人事上形成了妥協,但秦王政和寶鼎卻非常默契地以「王儲」為工具,突發奇招,政局再掀波瀾,打了公卿大臣們一個措手不及,各方勢力先期在人事上達成的妥協已經無法應對這一新局面了。

    寶鼎拿出了一系列人事調整意見。

    上將軍楊端和出任西南遠征軍統率,右更章邯坐鎮江南為遠征軍運送糧草輜重。楊端和離開燕南後,燕南鎮戍由少上造蒙恬出任。章邯離開山東後,其鎮戍臨淄之重任則由左更馮鷙承擔。馮鷙是馮劫之子。

    做為交換,關東系大臣蒙氏、馮氏堅決支持上將軍楊端和出任西南遠征軍統率。

    楚系主掌西南遠征之重任,如果成功,憑此功績足以保證熊氏外戚東山再起,所以隗狀、熊布和公子騫等楚系大臣也一致支持。

    老秦人無力反對。

    秦王政當即准奏。

    楊端和回東南組建遠征軍,遠征軍以荊宛軍隊和江南軍隊為主力,東南水師負責運輸糧草輜重,整個東南戰場上的軍隊都歸楊端和調度。也就是說,此次秦軍渡淮作戰後,麃公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只能到江淮和王翦一起準備渡江作戰,老秦人徹底失去了爭奪江南控制權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把本系勢力延伸至山東的機會。

    接著就是荊宛的控制權。荊宛兩個大郡,南陽和南郡。南陽郡守現在是關東系的人,是秦王政的親信,而南郡郡守還在楚繫手中。這次出鎮江陵的公子嶠要隨同遠征軍作戰,輔佐他的昌文君熊熾肯定要帶著東南熊氏的主要力量進入西南發展,以圖東山再起。東南熊氏一走,南郡就成了朝堂各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寶鼎舉薦穎川太守隗藏轉任南郡郡守。隗藏主掌南郡,可以把巴蜀和荊宛兩地很好地聯繫在一起,確保給西南遠征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

    在寶鼎的舉薦裡,南郡郡守一職,非隗藏莫屬,如果由其他人出任,必定嚴重影響到西南遠征的勝負。

    這話一說,先聲奪人,本來覬覦南郡的其他勢力急切間竟然找不到反駁之辭。

    秦王政有些猶豫,但對西南遠征勝利的渴望終究佔據了上風。准奏。

    荊宛依舊被楚系所牢牢控制,隗氏和寶鼎都達到了目的。

    做為交換,隗狀建議,王公子驤隨寶鼎去北疆,殺虜建功。這意思很明顯,公子驤到北疆,就是為領燕南封國做準備,一旦秦王政立儲,公子扶蘇回京,那麼公子驤就可以領燕南封國,寶鼎依舊可以牢牢控制整個北疆。

    更重要的是,兩位王子在北疆,領兩個封國,對寶鼎可以形成一定的鉗製作用,這正是秦王政和寶鼎都需要的局面,有了這樣的局面,咸陽和北疆之間的合作關係才有一定的保證。

    =

    寶鼎在這一輪政治博弈中可謂大敗而歸,無論是在推動穩定戰略還是推動立儲上,他都失敗了,雖然在其後的利益爭奪中他贏得了不少,但這是建立在發展戰略上,建立在他根本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上,而他所爭取到的這一些利益與他所失去的利益根本沒有可比性。

    寶鼎心力交瘁,回到蓼園後渾身乏力,甚至有一種了無生趣的棄世之感。

    在不久之前,他天真地認為,自己只有擁有了絕對實力,就可以主宰天下,但這一刻,他只能嘲諷自己的無知。

    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裡,曾有一位偉大領袖,他像神一般存在於中土,他就是中土的神,今日的秦王政根本無法與他相提並論。然而,因為政治理念的分歧,因為在國策走向上的爭論,他不得不打倒自己的政治對手。想像一下,以這位神級領袖的絕對實力,他是不是只要揮揮手就能擊倒對手?不是,普羅大眾看到的絕對實力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權力場上,尤其在權力最高層,永遠不存在絕對實力,只有相對實力,即便是神級的領袖,也不得不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來打倒政治對手,清洗政治對手的龐大勢力,然後扶植新勢力,拉攏政治盟友,繼續讓國策行走在他的政治理念下。

    今天寶鼎的絕對實力只是相對於權力場上的其他政治勢力的武力方面而言,在諸如中樞的話語權、朝政的控制上、財賦的調配上,他都處於劣勢,所以任何一個政治勢力,包括以秦王政為首的內廷,都不存在絕對實力,在擬制和實施國策的時候,都需要和其他政治勢力進行妥協。所謂的「家天下」只是相對而言,即便是在中央高度集權時期,朝堂上依舊存在各種各樣的政治勢力,比如北宋時期的政治就是一個典型,新黨和舊黨因為政治理念不同而互相鬥爭,乃至於最後互相傾扎你死我活,葬送了大宋王朝。

    秦王政和他的政治勢力都主宰不了天下的命運,更不要說寶鼎了。實際上主宰天下命運的不是某個領袖,也不是某個政治勢力,而是由領袖和政治勢力組成的統治階層。

    寶鼎是這個統治階層的一個政治勢力的領袖,他個人和他的政治勢力或許可以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改變歷史,但只要整個統治階層最主要最核心的矛盾不能得到妥善的緩解或者解決,那麼歷史最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原有的軌跡,王朝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它的宿命。

    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那個領袖以整個國家、民族的落後為代價保住了自己的權力,維護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但他是個失敗者;歷史上的秦王政也是一樣,他以整個帝國的崩潰為代價保住了自己的權力,維護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同樣是個失敗者。

    做個假設,假如寶鼎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維護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將付出多大的代價?他不會比秦王政做得更出色,帝國一樣要崩潰,而且崩潰得更早,帶給中土的災難也更大。

    政治就是妥協。秦王政絕不妥協,結果帝國傾覆;北宋時期的新舊兩黨絕不妥協,結果葬送了王朝;我們偉大領袖也絕不妥協,結果給中土帶來一場浩劫。

    妥協,妥協,妥協……

    寶鼎在妥協中絕望。他可以預料到形勢的發展,當中土統一之時,也就是秦王政和豪門貴族決戰之刻。秦王政今日的妥協是為了明日的絕不妥協,而豪門貴族今日的妥協是為了把集權和分裂的矛盾推到爆發的邊緣。

    中土內戰已不可避免,無非就是早晚而已,而這決定於自己在政治博弈中的妥協。

    自己還有什麼可以妥協的?還能拿什麼妥協?無論自己是支持秦王政,還是站在豪門貴族一邊,最終都要靠武力來解決最尖銳的矛盾,但武力當真能解決嗎?看看大秦的崩潰,項羽稱霸的後戰國時代,還有大漢初期的七王之亂,這種種事實都表明,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不僅要從肉體上剷除舊時代的貴族,還要從思想上剷除傳承八百餘年的分封,否則,中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

    北疆傳訊,匈奴人在大黑河一些集結,恐有異動。

    寶鼎匆忙離京。

    就在他離京的時候,王翦、麃公上奏,考慮到大軍渡淮之後,淮北局勢可能動盪,特懇請秦王政派遣王公子昌出鎮淮北。這是老秦人為奪取淮南之後建封國做準備。老秦人的奏請合情合理,秦王政和中樞也沒有理由反駁,而關東系和楚系都想在渡淮作戰中獲取功勳,這時候需要支持一下老秦人以緩和彼此的緊張關係,所以無一例外表示贊同,於是秦王政准奏。

    寶鼎日夜兼程回到代北平城,先期接到消息的楊端和、羌廆等北疆軍政官長都已趕到行轅相候。

    寶鼎詳細解說了咸陽決策,北疆的軍政官長們立即意識到咸陽政局越來越複雜了,秦王政竟然在統一大業沒有完成的時候,勞師遠征西南,開闢西南戰場,這實在看不懂。雖然遠征西南的理由勉強可以接受,但在中央財政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咸陽打算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吞滅楚國、開闢西南和修築直道這三件大事,未免有些異想天開了。

    政治上從來就沒有異想天開的事,在有些人眼裡某些政治事件之所以不可思議,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事件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勢力之間的激烈的利益博弈,假如身處其中,對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至極的政治事件也就不以為奇了。

    當夜寶鼎與楊端和暢談通宵。

    寶鼎把能告訴楊端和的事情都據實相告,歸根結底一句話,遠征西南並不難,難就難在嶺南今後的走向。

    首先嶺南要發展,而嶺南的發展關鍵在南嶺大渠。這個時代江東並不富裕,吳越之地還算半蠻荒,指望江東給嶺南以幫助,太難了。能幫助嶺南的只有富裕的大河流域,主要是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的糧食物資若要進入嶺南,只有翻越南嶺,所以未來幾百年,南嶺大渠的價值將得到極大的發揮,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嶺南的發展肯定緩慢,財賦也肯定極其有限,遠征大軍的主力也肯定要陸續撤回,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東南熊氏東山再起之後,肯定不會長期待在那個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遠離咸陽中樞,所以,未來嶺南的走向必然影響到中土大勢的發展。

    那麼,東南熊氏將以何策殺回來?這才是嶺南今後走向的關鍵所在。

    =

    =

    =V!~!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