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352章 齊人的憋屈
    第352章齊人的憋屈

    「請問武烈侯的條件是什麼?」范增小心翼翼地問道。

    「從哪來,回哪去。」寶鼎神態從容,語氣卻是不容置疑,「楚國內有壽春政局動盪之憂,外有兩線作戰之患,你以為楚軍還能堅持多久?或許在你們看來齊楚合縱有實力與秦軍一戰,但這是建立在齊楚兩國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請問臨淄和壽春之間有多少信任?你們楚國先有公子負芻篡位自立,接著權臣之間又爆發血腥廝殺,內訌不斷,這種情況下臨淄會相信你們多少?我和你們停戰談判的消息馬上就會傳到齊國,假如你是齊人,你還敢信任楚人?還敢繼續發動攻擊嗎?齊人為什麼撤離大梁?還不是因為對合縱沒有太大信心,擔心你們背信棄義倒戈一擊?」

    范增撫鬚而笑,「武烈侯,你沒有誠意啊。再說,這種拙劣的離間計,你認為有作用?你從代北千里迢迢而來,是要解決危機,而不是擴大危機。難道在你看來,拱手把代北送給匈奴人,比我們在中原打得頭破血流更有利於秦國?」

    「我當然有誠意。」寶鼎笑道,「我可以不要陳,但陳不能給你。」

    范增詫異地看了寶鼎一眼,旋即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好高明的計策。

    大秦不願意割地賠城,楚國也不願意放棄陳,雙方僵持的結果就是戰場上分高下,但大秦顯然不想放棄代北,所以武烈侯飛速趕到中原,試圖談判議和,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此他拿出了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策略,讓韓魏復國。

    復國是韓人和魏人夢寐以求的事,只要秦國願意把土地還給他們,支持他們復國,齊楚兩國在「道義」上不得不支持,因為他們攻打中原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幫助韓魏復國。

    韓魏復國,這一仗暫時就不能再打了,於是中原停戰。秦國擺脫了三線作戰的危機,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匈奴人。

    秦國集中力量於代北戰場,不僅需要耗費國力,也需要耗費時間,齊楚兩國因此達到了長期損耗大秦國力的目的,並為齊楚兩國贏得了恢復和發展的時間。

    仔細想一想,此策顯然符合各方利益。

    秦國主動讓韓魏復國,避免了戰敗割地的恥辱,化解了中原危機;齊楚讓韓魏復國,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韓魏復國成功,收益最大。

    但這是表明現象,實際上無論是秦國還是齊楚兩國,都會想方設法遏制韓魏兩國實力的增長。韓魏兩國實力弱小,對秦國來說,有助於它下一步攻打齊楚,而對齊楚兩國來說,只要時機合適,隨時可以吞併兩國。

    此刻秦齊楚三國都有各自的困難,都不想決戰,但都想爭奪中原利益,此策正好滿足了三國的願望,可謂絕妙好計。

    寶鼎說,我可以不要陳,但陳不能給你,那麼陳給誰?無疑是韓國。韓國在陳重建,彈丸之地,可以暫為屏障,但因為沒有實力,秦楚兩國只要時機合適,一張嘴就可以將其吞噬。說白了,寶鼎就是利用此策,把秦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從今日轉移到未來。韓國再滅之日,應該就是兩國決戰之時。

    同理,此策也適用於秦齊兩國,以重建魏國來延緩雙方決戰的時間。

    但齊國不同於楚國,楚國內憂外患,自身實力又屢遭打擊,而齊國除了大饑荒給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外,其四十年的積累足以支撐它繼續打下去,所以齊國不會同意這一議和條件。

    寶鼎第一個找到楚國談判,其目的正是要離間齊楚合縱。楚國一旦接受了此策,齊國拒絕魏國復國就在道義上失去了支撐,轉眼間它就成了眾矢之的,甚至可能出現秦楚韓魏四國打它一個的驚天逆轉。所以只要秦楚達成妥協,中原局勢立即逆轉,齊國馬上會陷入被動,最終不得不接受這一計策。

    楚國的妥協在武烈侯的整個中原謀劃中佔據了重要位置,范增準確把握到了這一點,當即決定提高楚國的價碼。

    范增佯裝疑惑,問道,「請武烈侯明言。」

    寶鼎笑著搖搖頭,「奉勸你不要設置障礙,我在中原停留的時間很短。」

    范增無視寶鼎的威脅,追問道,「武烈侯打算把陳給誰?」

    寶鼎笑而不語。

    「韓國可以復國,但韓王人選必須由楚國決定。」范增無奈,毅然說出了自己的價碼。

    韓王人選的決定權實際上就是韓國到底是誰的附庸國。

    楚國至今沒有攻佔陳,但陳及其周邊地區過去都是楚國的國土,楚國此次攻打中原的目的就是奪回陳,然而秦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竟然開闢了東南戰場,攻佔了九江重鎮彭澤,導致楚國在談判中失去了先機,如今不得不接受武烈侯的計策,讓韓人在陳及其周邊地區重建韓國。這時候,楚國若想實際控制陳及其周邊地區,就必須牢牢控制韓國,使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擁有對韓國殺生予奪之大權,如此,楚國等於奪回了陳,實現了此次攻擊目的。

    寶鼎沉吟不語。

    范增躬身為禮,「武烈侯,楚軍已經殺進穎川,就在新鄭五十里之外,這是事實。此刻你我議和,你總要拿出一點誠意,你總不至於讓我空手而回吧?」

    寶鼎臉色陡然冷肅,「是你入侵了我的國?」

    范增毫不示弱,「是你奪走了我的陳。」

    兩人怒目相對,誰也不肯退讓。

    趙高輕輕咳嗽了一下,笑著說道,「我剛剛接到東南戰場的消息,武安侯已經在彭澤搜集到了足夠的船隻,馬上開始封鎖大江,徹底切斷楚國水師的退路。」

    范增不為所動,但面對武烈侯強大的威懾力,他不得不主動讓一步。

    「楚國可以繼續向江南提供錢糧援助。」

    秦國有西南策略,要開拓西南疆土,為此開鑿南嶺大渠,在江南墾荒屯田,整訓軍隊。江南軍隊的實力這次充分暴露,讓楚國腹背受敵,成為楚國的又一心腹大患,假如楚國再次給江南提供支援,讓秦人鑿通南嶺,讓這支大軍去遠征西南,對楚國的好處不言而喻。

    范增雖然對中原的利益拒不相讓,但對把秦國拖進蠻荒西南,以加大秦國國力損耗,同時減少秦軍對楚國江東方面的威脅,他還是異常的「熱心」。

    寶鼎考慮良久,微微點頭,「明天,我希望見到項君。」

    「如你所願。」范增躬身說道。

    =

    寶鼎和項燕的談判比較順利,雙方確立了議和原則之後,隨即各自奏報京都。

    項燕非常果斷,命令楚軍火速撤出穎川,先在這一輪的議和談判中佔據優勢地位。

    楚軍撤退的消息迅速傳到齊軍。齊人正在與蒙武談判,齊軍統率太子安根本不願接受這一議和條件,但因為不知道楚人的態度,所以也沒有一口拒絕,以各種理由百般拖延,誰知楚人也不與他們通氣,迅速撤出了穎川,讓齊人立即陷入了被動。

    與此同時,公子扶蘇與魏國寧陵君、韓國橫陽君的談判非常順利。這兩位都知道韓魏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由秦齊楚三國宰割,為了生存,他們只有使出渾身解數,奮力掙扎,力圖在與各方的周旋中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寧陵君公子咎和橫陽君公子越一個趕赴齊軍大營,一個去拜見項燕,哀求齊楚兩國幫助他們復國。

    項燕很快得到了壽春的答覆。壽春害怕秦軍主力返回中原,對東南戰場的困局更是憂心如焚,所以迫不及待地答應了議和條件,要求項燕馬上幫助橫陽君公子越重建韓國,以最快速度與秦國重建盟約。

    不管齊國怎麼想,怎麼做,楚國必須利用當前有利形勢給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先把陳及其周邊地區控制住,先把東南戰事結束了,如此楚國這一仗的目的就達到了。假如因為貪婪拖延了時間,讓齊國捷足先登,先與秦國簽定了盟約,那形勢對楚國就非常不利了,稍有不慎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在中原戰場一無所獲,搞得不好連東南戰場都要崩潰。

    齊國太子安接到項燕書信,得知楚國已經決定幫助韓國復國,以陳及其周邊地區為韓國國土,以橫陽君公子越為韓國大王。現秦楚韓三國正在就韓國復國一事進行談判,以項燕的估計,十天之後,就能讓公子越稱王,重建韓國了。

    太子安勃然大怒。楚國和韓人竟然在秦國的威逼下,迅速背叛了合縱,導致齊國深陷危局。太子安不敢猶豫,馬上下令大軍撤到陶城。

    太子安火速奏報臨淄。從「大義」上來說,既然楚國兌現承諾,與秦國妥協,幫助韓人復國了,那麼齊國也只能走這條路,但如此一來,齊軍辛辛苦苦打了幾個月,都給魏人打了,自己卻一無所獲。

    =

    咸陽採納了武烈侯的中原策略。秦王政下令,授權中原,實施中原策略。

    很快,中原急奏,與楚國達成議和約定,韓國馬上復國。

    這時候咸陽在韓王的決定權上產生了歧義,有一部分大臣極力要求由咸陽決定韓王的人選,確保大秦對韓國的控制。

    正在爭論的時候,武烈侯的奏章又到了。武烈侯建議秦王政馬上下令結束東南戰事,東南、江南軍隊即刻撤出九江,只待與楚國的盟約正式簽定後,重啟西南策略,繼續開鑿南嶺大渠,務必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完成南嶺大渠的開鑿。

    兩三年後,不管北方戰場如何,齊楚兩國在獲得短暫的修整後,肯定要撕毀盟約,再度攻打中原。重建韓魏對秦齊楚三國來說都是權宜之計,都是為了中原決戰做準備。這場決戰秦國贏了,則秦國統一中土,反之,則天下三分。

    這份奏章把未來中土大勢和中原局勢的發展做了詳盡的分析和預測,就此咸陽再無歧義。咸陽是否控制韓魏兩國根本無足輕重,咸陽需要的是時間,是夯實統一基礎的時間,只要秦軍能在未來兩三年內穩固了北方戰局,幾十萬主力大軍南下進入中原作戰,那中土大勢就被咸陽所牢牢控制。

    秦王政書告武烈侯,希望他能在中原多待一段時間。中原策略的實施才剛剛開始,韓魏復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五國之間的談判是個艱難而冗長的過程,而最終談判能否成功,取決於秦國在北方戰場上的勝利,假如秦軍在北方戰場遲遲打不開局面,幾十萬秦軍被拖在北方戰場上動彈不得,必然影響到中原局勢,齊楚韓魏四國看到有機可乘,必然中止談判,再攻中原。

    武烈侯的威懾力太大,在中原的威望很高,有他在中原坐鎮,主導五國談判,可以讓北方戰場贏得更多的時間。當然,這是咸陽冠冕堂皇的說辭,實際上還是擔心武烈侯利用中原局勢的波瀾起伏,不斷向咸陽施壓,從而迫使咸陽在政治上不斷做出讓步。

    =

    寶鼎沒有回復秦王政,他肯定要馬上返回代北,這是他對代北人的承諾。

    距離寶鼎離開中原的時間越來越近,但齊國的態度始終很強硬,太子安甚至拒絕與蒙武談判,也拒絕與魏國寧陵君公子咎見面,這讓公子扶蘇和中原軍政官長們焦慮不安,擔心寶鼎離開中原後,中原策略的實施陷入停滯,局勢再度陷入危機。

    寶鼎全力推進韓國復國。韓人同樣擔心武烈侯離開中原後,復國無望,所以也是全力配合。楚國為了讓秦軍盡快撤出東南戰場,也是不遺餘力予以配合。武烈侯一走,誰敢保證咸陽不會翻臉,乘勢在東南猛攻?

    三方合力,秦軍撤出陳,韓人進陳,橫陽君稱王,韓國復國。

    魏人憤怒了。在復國的誘惑下,魏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寧陵君公子咎在秦國和楚國的支持下,毅然於睢陽稱王,重建魏國。

    臨淄終於做出回應,命令太子安與秦國談判。

    齊人再興霸業的雄心壯志一次次受挫,決策一次次失誤,這讓臨淄在歎息運氣不好的時候,心裡也是非常憋屈。這次進佔中原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齊軍也是勢如破竹,殺到了大梁城下,幾乎把原魏國的國土盡數收入囊中,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武烈侯重返中原,拋出了一個重建韓魏的「誘餌」,結果讓合縱瞬間分崩離析,齊國霸佔中原的圖謀功虧一簣。

    對於楚國來說,以重建韓國來重建秦楚盟約,以控制韓國附庸來代替國土收復,既贏得了道義上的美名,又實際奪回了土地,還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東南之危,這一仗可以說是打贏了,戰果輝煌。但對於齊國來說,它要的是中原,是中土霸業,它無意與秦國結盟,更無意幫助魏人復國,他們辛辛苦苦打來的大好局面突然逆轉,讓他們無法接受,這一仗他們贏得了什麼?一無所獲,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打贏了,卻灰溜溜的撤回長城,這心裡的憋屈可想而知。

    談判開始了,武烈侯親自與太子安談判。

    齊國議和的條件是:秦軍撤出大梁,撤出原魏國國土。魏國在大梁重建,國土就是目前秦軍尚能守住的大梁周邊幾十座城池。齊國攻佔的東郡和碭郡大部土地,屬齊國所有。

    秦國議和的條件是,齊軍撤回自己的國境,其攻佔領土全部歸還魏國,魏國的新國都是陶,魏國是秦齊兩國的共同附庸國。

    雙方的條件懸殊太大。太子安拂袖而去,不談了。

    不談就打,這很簡單。

    寶鼎書告項燕、韓王越、魏王咎,四國合縱,攻打齊國。

    中原局勢風雲變幻,前一刻是齊楚韓魏合縱攻打秦國,這一刻卻變成秦楚韓魏合縱攻打齊國,其變化之快之劇烈,讓人瞠目結舌。

    魏國為了復國,肯定要背棄齊國。沒辦法,雖然齊國在他們亡國之後,給予照顧和援助,但為了生存,魏國不得不與其反目成仇,轉而與「仇人」聯「恩人」。

    韓國雖然復國了,但它若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長久一點,它就必須依靠秦國,所以它同樣要背棄齊國,背叛自己的「恩人」。

    楚國當然知道秦人的心思,武烈侯不過是虛張聲勢,其目的就是逼迫齊國議和,狠狠打擊齊國妄圖稱霸中原的野心。這符合楚國的利益。秦國稱霸中原,齊楚就要合縱反擊,同樣的,如果齊國要稱霸中原,秦楚就要連橫反擊了。誰也不能在中原稱霸,那勢必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存,所以韓魏要重建,要做為秦齊楚三個大國的緩衝和屏障,以便讓三國在中原維持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

    項燕親自趕赴陶城拜會太子安。

    項燕把中土大地圖鋪開,從中土大局開始分析,然後到今日中原形勢,最後分析和預測未來。

    「武烈侯和咸陽宮的矛盾天下皆知,這個矛盾直接影響到代北局勢的發展。」項燕最後說道,「秦人在北方戰場上有匈奴人和燕人兩個強敵,而其內財賦嚴重不足,糧草武器難以支撐,另外代北的北虜諸種與秦軍仇深似海,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這種局面下,秦人在北方戰場上幾乎沒有勝算,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勉強維持。秦人在北方戰場上堅持得越久,對其國力的損耗就越嚴重,而咸陽就越是捨不得放棄代北。如此惡性循環,秦國國力必定不堪重負,那時我們的機會就來了,中原唾手可得。」

    項燕望著太子安,笑著問道,「你是願意與一頭殺氣騰騰的猛虎作戰,還是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等到這頭老虎疲憊不堪傷痕纍纍了,再衝上去給它致命一擊?」

    =

    =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