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350章 威懾
    第350章威懾

    如果武烈侯未能扭轉中原戰局,其結果是災難性的,但中原危局是武烈侯蓄意製造的,他布下的局,他自己去解,秦王政的這一要求合情合理。

    兄弟之間的矛盾可以緩解,利益可以妥協,但不能以損害王國利益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王國利益不容受損,這是底線,誰觸犯了這個底線,那就是不死不休的結局。

    武烈侯帶著三千虎烈衛,日夜兼程趕赴中原。

    由平城入代,再由代城翻越飛狐陘南下中山,然後由中山抵達邯鄲。

    王翦、馮毋擇等河北軍政官長出城十里相迎。琴氏、烏氏、卓氏、郭氏等雲集於邯鄲的巨商富賈也隨同出迎。

    寶鼎與眾人一一寒暄,雖然風塵僕僕,疲憊不堪,但神態從容,臉上自始至終充滿笑容,言談之中也看不到任何憂愁之色,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眾人心裡的不安。

    中原形勢太惡劣了,大片土地丟失,大量城池淪陷,大梁和新鄭兩座中原重鎮遭到齊楚聯軍的攻擊,但中原沒有援軍,秦軍主力在代北戰場,東南和江南軍隊與楚軍激戰於九江,京畿軍隊要戍衛關西。蒙武指揮中原地方軍能堅守到現在,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在大部分人看來,現在拯救中原的唯一希望就是武烈侯,就是代北戰場上的秦軍主力,雖然這可能要付出丟失代北的慘重代價,但代北和中原的價值沒有可比性,棄代北而守中原是絕對正確的策略。

    大秦朝野上下都在期盼著大王下令,都在等待著武烈侯的到來。終於,秦王政順應民意,下令調武烈侯趕赴中原,那麼緊隨武烈侯而來的必定是浩浩蕩蕩的幾十萬秦軍主力。

    寶鼎和王翦同乘一車。

    「看到了嗎?」王翦指指車外歡呼的人群,「他們一直期盼你重返中原,已經等了很久了。」

    寶鼎笑了起來,「他們期盼的不是我,而是幾十萬軍隊。中原牽扯的利益太多,如果丟了,損失難以估量,但這一次的損失無法避免,咸陽宮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於是就把我從代北趕了過來。我就是來做替罪羊的,免得讓大王和咸陽宮丟人又丟臉,顏面大失啊。」

    王翦笑了起來,搖搖頭,「事已至此,你就勉為其難承擔一次責任吧。反正中原是你打下來的,大家的利益也是從你手上拿來的,中原丟了也罷,損失慘重也罷,大家都不敢對你怎麼樣,更不至於牆倒眾人推。相反,割地議和之事如果由咸陽出面,大王和中樞不但威信受損,咸陽政局恐怕又要風起雲湧,這對我們都沒有好處。」

    接著他笑容微斂,皺眉問道,「咸陽給你的時間很短,你有把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解決中原危局嗎?如果你解決不掉,咸陽會不是放棄代北,轉而調主力大軍南下作戰?」

    寶鼎遲疑了一下,說道,「這種可能性很大。大王逼著我離開代北,顯然暗含這種威脅。我不在代北,恐代北怕沒有幾個人敢於和咸陽直接對抗,公然違抗大王的命令,但代北的局勢直接關係到京畿和河北兩地的安危,所以咸陽在此事上肯定極其慎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絕對不敢放棄代北,那等於把京畿和河北直接暴露在匈奴人的馬蹄之下,咸陽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這種蠢事。代北和中原相比較而言,代北山高路遠,易守難攻,而中原則是四戰之地,誰的武力強悍,誰就可以佔據,所以在代北和中原的取捨之間,當然是捨中原而守代北,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王翦不屑冷笑,「如果顯而易見,為何朝野上下都要你去中原坐鎮?談判議和,割地賠城之事,為何都要你去做?」

    寶鼎望著王翦久久無語。他知道王翦對談判議和沒有信心,擔心自己因此受到重挫。

    目前局面下,解決中原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議和。這不是能否放棄代北的問題,而是大秦即便主力南下,能否有實力三線作戰?大秦的財賦是否足夠支撐三個戰場的需要?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但秦王政和咸陽宮必須做出決策,必須在代北和中原之間做出選擇。

    武烈侯不願意放棄代北,那麼他就要承擔拯救中原的責任,假如他不願意承擔,或者承擔了,但還是失敗了,那麼丟失中原的罪責就是武烈侯的。這不是秦王政和咸陽宮為了推脫責任,讓武烈侯做替罪羊,而是武烈侯自己要與咸陽宮對抗,把咸陽宮逼到了這一步。

    如果雙方決裂,咸陽宮不但要承擔丟失中原的責任,還損害了王國的利益,所以咸陽宮只有妥協,但咸陽宮要維護自己的權威,武烈侯也要維護咸陽宮的權威,因此雙方妥協的前提就是武烈侯必須承擔責任。

    武烈侯敗了,就算中原丟了,咸陽宮的權威還在。反之,武烈侯贏了,咸陽宮的權威更高,但雙方的抗衡依舊存在,為了避免對決給王國利益造成損失,雙方都要妥協,都要讓步,從而實現王國、君王和貴族集團三方共贏的局面。

    現在的形勢其實一目瞭然,中原就是保不住,咸陽宮就是要為此付出權威大損的代價,而所謂代北和中原之間的選擇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咸陽發出棄代北守中原的呼聲其實就是咸陽宮對武烈侯的反擊,就是把武烈侯逼到風口浪尖上,就是逼著他到中原承擔所有責任。這局面是你蓄意製造出來的,責任當然由你來負。你如果有辦法化解,足以說明你現在的實力已經可以影響大秦的命運,那麼咸陽宮理所當然要妥協,否則兩虎相爭,手足相殘,後果不堪設想。

    「我必須維護大王和咸陽宮的權威。」

    寶鼎言辭懇切地說道,「大王和咸陽宮的絕對權威是大秦強大的基礎,也是大秦統一中土的必備條件,更是將來帝國長治久安、國富民強的重大保障。」

    「六百餘年來,諸侯爭霸兼併,生靈塗炭,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大周王權的嚴重衰落。」寶鼎歎了口氣,「假如歷代周王及其中樞都擁有絕對權威,中土怎麼會有六百餘年的戰亂?難道你希望大秦統一中土後,中土再次陷入年復一年的戰爭嗎?」

    王翦臉色陰鬱,低頭沉思。

    他可不會像寶鼎這樣想。幾十年來正是因為大秦君王擁有的權威越來越大,功高蓋世的武安君才會含冤而死,而寸功未立僅靠動動嘴皮子的范睢就能封君為相,這對浴血疆場的武將們來說太不公平了。不錯,君王是擁有予取予奪的大權,但過去君王不會濫用這樣的權利,更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怒好惡就誅殺一員功勳顯赫的大將,相反,那時候的君王對自己的功臣非常的信任和慷慨,比如周武王就曾分封功臣於天下。

    今天的秦王給了功臣什麼?薄情寡義也就算了,可怕的是兔死狗烹啊。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種的不公?天地公正又在哪?就是因為君權的無限擴大,君王已經把自己當作「天」,當作「神」了,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天地間的「公平公正」已經蛻變為君王個人的「公平公正」了。

    這樣的君權還維護它幹什麼?就算你武烈侯是宗室,是秦王的兄弟又如何?看看中土那些聲名顯赫的貴公子,最後又有幾個人落得了好下場?

    王翦緊緊閉上了嘴巴,目光望向了車外,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失望之色。他原以為寶鼎會利用這個機會給咸陽宮以重創,從此牢牢控制朝政,但他錯了,寶鼎以這樣一個自以為「高尚」的理由犧牲了貴族們的利益,這是一個錯誤,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將來的某一天,貴族們肯定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寶鼎知道王翦對自己這句話非常不滿,但他不能不說,不能不給像王翦這樣位高權重勢力龐大的豪門貴族以告誡。

    楚國政局的劇烈動盪對寶鼎來說也是一個警示。君權是要維護的,貴族們的權勢是要遏制的,這兩者之間需要互相制約,否則政局必定不穩,而政局的不穩將帶來一系列可怕的後果,這種後果足以導致王國的衰敗和崩潰。

    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最終取決於權利和財富的再分配,大秦國策的變革如果能和今日社會發展相適應,那國策變革就會成功,未來帝國也就能穩定而健康的發展下去。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人性太複雜,對權利和財富的攫取永遠沒有止境,過度的貪婪必然導致國策前後搖擺,而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永遠是那樣的遙遠。

    寶鼎暗自歎息,不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河北能否在秋天獲得收成?」寶鼎問道。

    王翦遲疑了一下,「中原局勢的變化對河北的恢復和穩定有相當大的影響,一旦中原崩潰,河北必受波及,秋收肯定極其有限。」

    中原崩潰,河北戰火再起,所有的投入都會打水漂,誰敢在這個時候把財富投到河北的土地上?

    寶鼎想了片刻,問道,「假如我在兩個月內穩定了中原局勢,上將軍可以保證河北的秋收嗎?」

    王翦點頭,「你也看到了,咸陽豪門和巨商富賈雲集邯鄲,而河北的包袱又甩給了代北,河北農耕恢復的條件完全成熟,現在欠缺的就是有利形勢。」

    寶鼎稍加沉吟,又問道,「如果秋收不錯的話,上將軍是否願意攻打燕國?」

    王翦臉色微變,眼裡掠過一絲詫異,旋即對寶鼎的意圖瞭然於胸。

    代北不穩,北疆就不穩,北疆不穩,秦軍主力就無法南下,秦軍主力不能南下,中原戰局就無法打開局面。

    今日大秦受挫於中原,若想迅速解決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土地換和平,但咸陽不會答應,這將給咸陽宮的權威以重擊,如果咸陽能夠接受割地賠城,能夠忍受自身權威的損失,秦王政也就不會讓寶鼎到中原處置危機了。

    寶鼎若要迅速解決中原危機,就要以土地換和平,若要讓咸陽宮接受這個屈辱的議和條件,就要給咸陽宮一個理由以維護其權威,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寶鼎如何用土地換和平,王翦不知道,但王翦估猜到,寶鼎為了維護咸陽宮的權威,必然要在中原做出策略性的退讓。所謂策略性的退讓就是以中原戰場上的損失來換取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以損失小利益來換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議和方案才能被咸陽宮所接受。

    代北戰場沒有取勝的可能,東南戰場和中原戰場是一體的,中原停戰,東南自然也就停戰。無疑,最後就剩下一個目標,那就是燕國。

    殺進燕國,滅亡燕國,吞併一個諸侯國,此戰績可謂顯赫。

    中原割地賠城的目的是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併燕國。燕國一滅,代北局勢大變,秦軍主力不再有被敵人東西夾擊之危,隨即可以全力攻擊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陰山以北,則北疆穩定。北疆穩固了,秦軍主力隨即可以轉入中原作戰,以血洗前恥,重奪中原。

    這樣一個策略顯然能被咸陽所接受,但前提是,寶鼎必須能在兩個月內穩定中原,否則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沒有足夠的糧食,王翦拿什麼去打燕國?

    「河北連遭大災,即便秋收不錯,產量也一時難以恢復,糧食依舊還是無法保證大軍的需要。」

    王翦沒有直接否決。

    「若要打燕國,上將軍需要多少軍隊?」寶鼎問道。

    「如果兩路夾擊,十萬足矣。」王翦說道,「但以我的估計,深秋之後匈奴人肯定要發動更為猛烈的攻擊,代北未必能抽出軍隊與我夾擊燕國。」

    寶鼎搖頭,「如果我在兩個月內穩定了中原,然後把這個消息傳給匈奴人,匈奴人是否還敢與我決戰?」

    「我攻打燕國,這個消息傳到中原,中原局勢是否還能保持穩定?」王翦反問道。

    寶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慮太多。只待中原穩定,就請上將軍準備攻打燕國。」

    =

    寶鼎僅僅在邯鄲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飛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蘇、蒙武、隗藏、王昕、公子莊等人趕到白馬津相迎。

    寶鼎與他們一一寒暄之後,笑著問道,「你們都跑來接我,前線怎麼辦?就不怕將士們以為你們跑了,開城投降?」

    眾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來,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著秦軍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實在守不住了,毅然改變策略,願意棄代北而守中原,這樣咸陽就能把秦軍主力全部調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說,就算武烈侯堅持放棄中原,那他的到來等於承擔了丟失中原的主要責任,也能替大家「分憂解難」。

    總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來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擔卸下一半了,當然心情大好。

    這其中最高興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丟掉了中原,其權勢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機,所以才主動向武烈侯妥協。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協,關鍵時刻火速趕到中原就是證明。

    其實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讓中原形勢更為惡劣,以此來逼迫咸陽責罰蒙氏,然後以老秦人代之,這樣武烈侯就可以重創蒙氏了。

    「武烈侯請寬心,十天前,中原將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飛赴中原,士氣頓時高漲。」王昕笑著說道,「現在就算我們真的跑了,將士們也會浴血奮戰,等待武烈侯的到來。」

    「前線戰事已經停了下來。」蒙武接著說道,「敵軍聽說武烈侯飛赴中原,紛紛後撤。齊人和魏人已經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韓人也撤離了新鄭。」

    中原人很聰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傳了出去。現在武烈侯的威懾力太大,他手上有幾十萬秦軍主力,他的到來是否意味著秦軍放棄了代北,轉而全力逐鹿中原?齊楚兩國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當然暫停攻擊,蓄勢以待。

    咸陽為什麼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為什麼盼著武烈侯來?就是因為唯有武烈侯才有這樣的威懾力。他是大秦第一權貴,實力強大,他不需要帶軍隊,一人一劍就足以抵十萬大軍,就能讓齊楚兩國不得不調整策略、權衡得失。

    寶鼎聽到這個消息,高懸的心馬上鬆弛下來。

    這是好消息,這是齊楚兩軍送來的一個訊息,他們願意談判,願意議和,關鍵是議和的條件是什麼。

    齊楚兩國其實不願意與秦軍決戰。很簡單,楚國現在是兩線作戰,國內政局又不穩,前期遭受的重創還沒有恢復,假如秦軍主力蜂擁而至,楚軍馬上就會撤。楚軍一撤,齊國獨自面對幾十萬秦軍主力,肯定沒有勝算,兩敗俱傷還能勉強支撐,但假如打敗了,齊國可就轟然傾覆。

    本來齊國主動攻擊中原就是抱著撿便宜的想法,打算乘著秦軍主力在代北戰場的時候,殺到中原搶佔一些土地城池,同時把秦軍拖進兩線作戰的窘境以消耗秦國國力。臨淄並沒有與秦軍決戰的勇氣和信心。假如秦軍主力到了,而楚軍後撤了,齊軍怎麼辦?肯定是撤退。

    所以對於齊楚兩國來說,如其逼得秦軍放棄代北,以主力征戰中原,大家打得頭破血流,倒不如在關鍵時刻與秦國議和,一邊給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一邊讓秦軍在代北和匈奴人打得天翻地覆,以此來損耗大秦的國力,同時也給自己贏得了恢復元氣的時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