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說三國 第一卷(修改版) 第四章
    等回到劉備府中,眾人皆向劉備賀喜。劉備也心情舒暢,對李蘭我道:「若非經緯機警,備險失此次良機。」李蘭急忙道:「此皆仗皆主公威名遠勝,張松誠心折服,蘭豈敢居功?」

    劉備又將張松所獻之圖拿出,遞與孔明道:「軍師可令人描摹數份,分於幾位先生,早作謀劃。」李蘭卻道:「可否容蘭先察看一番?」得到劉備允許,才接過打開,尋找雒城附近那條小道,卻見上面赫然寫有「落鳳坡」三字。當下心中稍安,既然有這三個字,龐統日後應該會多加小心,是以不再多言,轉遞與孔明收下。

    劉備從入川到奪取成都,將近三年,且戰事慘烈,李蘭打心眼裡不願跟隨前往;更何況留在荊州也離她要近些。是以兩日後孔明差人送來地圖,李蘭都束之高閣,並不關心。劉備卻時常派細作往來荊益之間,日日巴望川中來人。

    建安十六年冬十月,益州使者才姍姍遲來,劉備急聚眾人過府商議。李蘭趕到左將軍府時,就見一名文士與劉備,孔明二人相談甚歡。劉備見他入內,急忙為其引見,來人不出李蘭所料想,正是法正。兩廂敘禮,重新落座。不時多時,下人奉上酒菜,數巡過後,劉備舉杯道:「久仰孝直英名,張別駕多談盛德。今獲聽教,甚慰平生。備敬孝直一杯。」

    法正起身謝道:「蜀中小吏,何足道哉!蓋聞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張別駕昔日之言,將軍復有意乎?」

    劉備沒有想到法正將此事會當眾說出,乃沉呤道:「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歎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余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

    法正頓時放下酒杯,正色道:「非正賣主也!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

    劉備卻仍不願意立時說出心意,拱手謝道:「尚容商議。」法正便不復再言,只得重新坐下飲酒。宴罷,孔明親自送法正去館驛休息。劉備乃謂李蘭道:「先生之意,益州可取乎?」

    李蘭尚未及回答,龐統便搶先道:「此天以資主公也。」龐統才幹雖重,卻未有軍功,在劉備心中仍只有孔明,李蘭二人可計大事。是以劉備仍舊猶豫,道:「奈何劉季玉與備同宗,恐天下笑耳。」

    龐統乃道:「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

    公然以愚人相比,劉備拂然不悅,說道:「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

    龐統笑道:「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李蘭決意不隨劉備入川,是以希望龐統能說動劉備,乃道:「士元金石之言,主公當明察之。」劉備見他也出言,才緩緩點頭。不時,孔明又至,仍是勸劉備剋日入川。劉備才道:「備亦意入川多時,只是益州有山川之固,沃土千里,兵甲充足,賢士良將眾多,惟恐稍有不利,被天下恥笑。既然三位先生決意如此,備也冒險一行,卻不知哪位先生願隨備同往?

    荊州政務孔明是抽身不開的,但是龐統打仗用計如何,劉備並不得而知,是以一雙眼睛只望向李蘭。李蘭是執意不想離開荊襄,假裝沒有看見。龐統卻即刻起身道:「統願往。」李蘭頓時大喜,道:「士元願望,必能助主公成事。」

    劉備微有不悅,乃道:「經緯不願同往?」李蘭急忙道:「荊州乃是主公根本,蘭願留守此處,萬保無失。」孔明卻立刻道:「亮願留守荊州,關將軍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將軍領四郡巡江,子龍將軍屯江陵,鎮公安.則保荊州無憂矣。」

    李蘭瞟了他一眼,心中暗罵不已,他這樣一通話已經將荊州各處隘口防守的如鐵桶一般,自己留下便是多餘。再看劉備一臉期盼,李蘭只好無奈點頭,道:「既然軍師已早有安排,蘭願隨主公前往。」

    劉備頓時大喜,道:「如此甚好。」孔明也道:「經緯妙計百出,又是蜀中人士,定是主公良助。」李蘭急忙謙讓一番,抬眼卻見龐統臉上多有不悅之色,心道,你可不能怪我,是他們逼我去的。又想到要離開荊州數年,李蘭心中頓時黯然。

    不過旬日,劉備分派妥當,便以黃忠為先鋒,魏延合後,李蘭,龐統為軍師,起馬步兵五萬,西進入川。行軍於途與民秋毫無犯,不一日便到西川地界,孟達早奉有劉璋之命引一軍相侯,言劉璋已在涪城恭候皇叔大駕。於是大軍又轉便涪城行來。剋日即到,劉備大軍在城外安營,使人通報劉璋言來日城中相見。

    安營妥當,眾人齊聚劉備帳中,行禮安坐已畢。劉備便拿出一封書信,遞與李蘭道:「永年派人從此書至,先生有何高見?」李蘭看後又傳示眾人,自己心中卻是猶豫不決,張松此信乃是欲使劉備就此斬殺劉璋,西川無主就可圖之。若按其意行事,奪川之日便可大大提前,只是於劉備仁義名聲有損,又日後益州士民難以誠心歸附;但若不按其意,三年啊,李蘭將三年不能回荊州。

    龐統也看完書信,然後對劉備道:「永年此議一勞永逸,統以為可行。」法正卻不以為然,道:「劉季玉親來相迎,若就席間圖之。恐寒西川士人之心。」

    劉備仍舊冀望於李蘭,見其若有所思,問道:「先生可贊同此議?」

    不管了,劉備仁義不仁義於自己何干?李蘭打定主意,早回荊州,便要開口勸說劉備答應。卻忽聽帳外軍士稟報道:「主公,劉益州譴使勞軍,已至營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