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歷一年,西元前3年(文中至此後不再顯現西曆),一月,春節初一。
祥雲瑞靄,陽光普照,漢德門、承德門、朱雀門、仁德殿門大開,仁德殿寬闊台階兩側站著鎧甲鮮明、威武雄壯的近衛軍士兵,笙樂、儀仗威嚴簇擁凌雲志從承德門出發,入朱雀門,登仁德寶殿,文武百臣、各國使者階下而立。
凌雲志站立寶殿門前台階上,白玉妃捧玉璽、鄒衍捧寶劍拾階而上,至凌雲志身前跪獻玉璽、寶劍,笙樂聲起,凌雲志左捧玉璽,右擁寶劍,率先走進仁德寶殿,儀仗跟隨而入,白玉妃、鄒衍跟隨而入,隨後是文武百官、各國使臣順序而入。
凌雲志登寶座,儀仗環繞於後,白玉妃、鄒衍次階兩側站立,文臣武將左右階下兩班站立,各國使臣兩廂站立。禮部尚書歐陽丁捧黃龍袍袞冕跪獻階上,宇文鵑代捧玉璽寶劍,立於寶座之側後,兩名盛裝宮女殿後而出,服侍凌雲志穿上黃龍袍袞冕,威嚴而坐於寶座之上,笙樂齊奏,隆重而肅穆。
凌雲志頒詔,「奉天承運,王於承基,誕膺天命,握璽御國,敷化弘道,體天則地,有言有令,教化萬民,順應天道,安居樂業,……」建國號大漢,啟元年為漢歷元年,都薊城。頒詔畢,大赦天下。
階下群臣大禮叩拜,三呼萬歲。
隨後郁心怡、宇文芳華、越嫣、寧靈、祁珊、毋月、寧吟、鄂雲婉、陶小萼、姬婷、嬴薔、寧喧十二女盛裝披紅後殿而出,立於階下聽封。
漢王凌雲志冊拜王后,分別為怡王后、華王后、嫣王后、靈王后、珊王后、月王后、吟王后、婉王后、萼王后、婷王后、薔王后、喧王后,怡王后為十二王后之首;冊立長子凌振宇為太子。
笙樂聲中,十二王后登中階,左右分立,接受群臣朝賀。階下群臣大禮叩拜,俯首稱賀。
禮畢,漢王凌雲志率十二王后,出仁德寶殿,笙樂齊鳴,儀仗簇擁,群臣、各國使臣跟隨出朱雀門,登上承德門城樓,受萬民賀禮。此刻承天廣場人山人海,萬民雲集,喜氣洋洋。
凌雲志以建國即位大婚詔諭與民,萬民拜賀,三呼萬歲。
萬民賀禮畢,國師鄒衍代王頒布《大漢曆法》。
《大漢曆法》為陰陽合歷,確定漢國年月日起始為漢歷一年一月初一始,平年分為十二個月,有六個大月三十天和六個小月二十九天。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十二個月共三百五十四天,採用十九年七閏法,使漢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置閏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
漢歷置閏月的月份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漢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二十四節氣在漢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漢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漢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確定四季節氣,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劃分二十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為春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為夏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為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冬季,二十四節氣又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余此類推。
紀月日法,月為一、二、三……十二,日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十一、十二、十三……
記時法,一晝夜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時辰,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正,如子初(現代的23點)、子正(半夜2點)。
確定節日,共設置春節、龍日節、中秋節、重陽節四大節日。
春節,從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小年祭灶開始,包括除夕年夜飯和除夕守歲、歲首朝正(新年的正月初一),萬民歡慶至正月初七,為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
龍日節,漢歷規定每年的五月初五為華夏族的圖騰祭龍日、祭祖日。
中秋節,漢歷確定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為家人團圓的節日。
重陽節,漢歷規定每年的九月初九為慶祝豐收的節日。
漢王凌雲志率諸王后,及諸大臣,在儀仗簇擁、笙樂聲中走下承德門城樓,過朱雀門,又回到仁德寶殿,諸王后返回後宮。
漢王凌雲志首先冊封白玉妃、鄒衍為國師,淳於髡、鬱林為王師,賜建國師府、王師府。寧夫人、毋夫人為一品誥命夫人。
接著開始授爵,任命百官。所受爵者樞政院為蘇煥、淡顏、蘇秦、蕭會,樞軍院為江子奇、姚子魚、滕毅,監察御史府韋嘯,內府董先良,學宮學者荀況、公輸梨等五人,學院南宮吟、文摯等五人,發明創造學宮是此次授爵最多的,一共有十人,特別彰顯漢王對技巧發明的重視,管通、芮韶、黃力、老記、沃利等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發明的人都被授爵,軍團的七大軍團長,商人海林、上年創造最高產的農戶閔余、發明碾麥機械的手工作坊主嵐坭、製衣名家公孫樂、育馬名家公冶明、兵器名家祁輝、造船之士鄭房,共計四十三人被授予男爵。
冷風在百官任命中又被恢復了狂獅軍團軍團長職務。
最後,漢王派禮部尚書代王祭祀天地於南郊,兩位國師陪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