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即位,先後撥出二百萬兩白銀犒軍,徐光啟一直憂心的軍餉終於得到解決,不過建奴連續叩邊,遼東局勢緊張,延綏兵、浙兵,以及秦邦屏的石柱土司兵都被抽調前往,徐光啟只能從各處選拔四千新兵進行操練,包括李彥操練的五百兵。
李彥對於練兵也完全是嘗試,他看了這個時代能見到的戚繼光的《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結合對後世軍隊的一些認識,提煉出一套簡單的練兵方式。
李營的操練首先是隊列,前七天都是高強度的隊列訓練,包括排隊、行進與跑步,要求士兵時時刻刻都能保持整齊的隊列。
對於明軍中複雜的戰陣,李彥開始只訓練一種,那就是長槍陣,戰技也只單練一種,那就是長槍刺殺。
雖然戚繼光的書中對練兵、作戰、戰技等有很多總結,也曾練出一支強兵,不過他的方法太過複雜,李彥自己都掌握不來,更別提那些招募來的流民,只能用更加簡單的方法,「單戀一枝花」,以求做到最強。
在之前的校場比武,以及稍後為了籌集糧餉而搞的比武中,李彥這種長槍陣確實暴露出很多問題,延綏騎兵的衝擊、石柱土兵的靈活牽扯,都能使長槍陣發生混亂。
但長槍陣也有很多優點,在正面衝擊時,不過是騎兵還是山地步兵,即便是能贏得勝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長槍如林、不動如山,這是徐光啟看過多次比武以後,對李營新兵的評價,作為一支新兵,這已經是極為不易的評價。
不過,徐光啟對這種長槍陣並不看好,他欣賞的是李營紀律的嚴明、隊列的整齊,徐光啟認為有此為基礎。就可以練出一支強兵。
朱常洛即位以後,徐光啟的練兵工作終於能更好地進行,他這次從軍器局領來了兩千支嚕密銃,並發給李營三百支。
嚕密銃是一種長六尺多,重七斤左右的火繩槍,有準星和照門。與李彥理解的火繩槍是用人手點燃火繩射擊不同,所謂地火繩是安裝在槍機上,可以預先點燃,並緩慢燃燒。在射擊時,扳動槍機,使得火繩下落,便能點燃火藥進行射擊,而火繩則可以連續使用。
每根嚕密銃配一個裝發射藥地火藥罐、一個裝發藥地發藥罐。以及四根點火用地慢燃火繩。還有壓實火藥用地搠杖和鉛彈等。
嚕密銃採用前裝火藥與彈丸。這就決定了裝彈與射擊地速度不會很快。慢燃火繩雖然可以連續射擊。但極容易受到天氣地影響。一旦碰上陰雨。肯定無法射擊。
或許正是考慮到這個問題。嚕密銃地銃尾還有鋼製刀刃。可以當做馬刀使用。據說這種鳥銃就是從魯迷國。看位置應該是奧斯曼那邊傳過來地。
後裝!遂發!李彥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兩種革命性地改變。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地問題。
這是李彥第一次接觸明代地火器。他很快想到。如果能造出大量更加先進地火器。是不是可以很快打敗建奴?
徐光啟也有同樣地想法。除了練兵。就是製器。不過他想造地是火炮。而不是火銃。相對火銃來說。明軍似乎一直都是更加看重火炮。
李彥卻覺得火炮受制於移動能力,在野戰中。決定勝負地可能還是火槍,至少在目前來說,火炮還不能取代火槍的近距離殺傷作用。
「火槍的射擊,必須等敵人進入射程以後,一百步內,第一層用鳥銃,第二層用快槍,第三層用火箭,再用弓箭。三十步內。收起鳥銃、弓箭,列陣短兵相搏……」徐光啟擔心李彥不熟悉火器。仔細叮囑道。
鳥銃與嚕密銃類似,不過嚕密銃地射程威力更大,快槍與火箭也是一種火器,徐光啟說的這種戰法與三段式射擊很有些類似,這也是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特意強調的,其中以喇叭為號令,進行四輪齊射,然後鼓號列陣,近身肉搏。
這套戰術雖然非常完備,但是在明軍戰鬥中,很少能夠執行,往往都是敵人還在射程之外,就是一通亂射,毫無效果,等敵人進入射程以後,再裝藥已經來不及。
「短兵相接,籐牌在前為第一層,狼筅為第二層,鈀為第三層,快槍為第四層,即將槍柄倒充棒用。鳥銃為第五層,改用長刀,三擂三吹,三喊三進,第三進不拘陣型,盡數擁擠上前血戰……」所以徐光啟這樣的有識之士,才會提出練兵,否則不管是遠射還是近戰,失去陣型就等於失去戰鬥力。
作為明代中後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無疑很重視陣型的作用,事實上不管是徐光啟也好,熊廷弼也好,還是後來的孫承宗等人,在治軍時都強調戰陣,奈何當時的明軍已經腐化,他們的想法雖好,卻無法得到執行。
「大人說得是,學生回去後一定勤加練兵,」李彥拱了拱手,鄭重地說道,有了這些嚕密銃,他打算訓練出一支火槍兵,沒有人比他清楚火槍地作用。
「如此甚好,」徐光啟欣慰地點了點頭:「三娃你要記著,有神器而無精甲利兵,終不可戰,千籌百計,總以精兵為根本。」
「當然,火器者今之時務,當盡用其術,以御建奴。」
李彥點頭稱是:「若是能將嚕密銃的射速再行提高,甚至是不間斷地射擊,便是建奴騎兵再厲害,也斷無生路。」
「趙常吉倒是造出過掣電銃,一銃攜帶四枚子銃,可以輪流發射,射擊的速度大為提高,奈何製造不易,」徐光啟微微歎了口氣,雖說是製造不易,不過以大明的國力,若是真的要造,造個幾千桿並不是問題。問題是軍器的效率太差。
李彥之前對軍器有所忽略,主要是覺得造槍不易,畢竟在槍械管制的後世,他也沒接觸過,但他還是打算試試看,能否造出更好的火槍來。
「正如大人所說。火器乃當今之時務,雖說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終究會越來越完善地,學生不才,也要努力看看,」李彥微微笑道,雖然說明代禁止民間私造火器,不過為朝廷來造應該不是問題,當初趙士楨也不在軍器局、兵仗局。也造出了很多火銃。
徐光啟盯著李彥看了看:「三娃,不若由老夫舉薦你為軍器局副使?如今正好空缺。」
「呃!」李彥吃了一驚,倒是沒想過直接到軍器局任職。主要是擔心耽誤了其他方面的事情。
如果能去軍器局地話,那裡畢竟一直負責製造大明的火器,不管是工匠還是技術資料都應該很完備,確實是造槍造炮的好去處,但是去了那裡,不管怎麼說都是官身了,官身就意味著不再自由。
「軍器局副使為從九品,雖然小了點,卻也是官身。」徐光啟搖了搖頭,擔心李彥嫌棄官位小,又覺得嚴格說起來,李彥既不是進士舉人,也不是監生,甚至連吏員都沒做過,要做這個官還不合規矩。
不過,徐光啟越想越覺得自己這個主意好,一則李彥他熟悉。也知道他的品行;二則李彥弄出了彈子鎖、搾油機、新式紡車和織機,正好對路,所以他打算破格推薦。
「學生倒不想做這官,不過能在軍器局鑽研火器製造,誠所願也,」李彥想了想,覺得造槍造炮確實很重要,也很有意義,至於其他的事情。如今也差不多都走上正規。不用事事過問,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
如果是幹得不好。或者不順心,也可以辭職,似乎在明朝的官場上,請辭一事非常流行。
徐光啟身為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朱常洛地老師,推薦一個從九品地小官,不管是朝臣還是剛剛登基地泰昌皇帝,都要給點面子。
何況李彥這次也立了功勞,本來就是要封賞,只是他以軍戶的身份,沒有功名而擔任官職,確實有些違反慣例,不過軍籍尋常不得更改,只要有皇帝一句話,自然不改也改了。
朱常洛是個厚道人,覺得李彥本來就是錦衣衛正六品地百戶,現在又立了大功勞:「雖說是從武職變成文官,但會不會太刻薄了些?」
王安早得到汪文言打過招呼,聽泰昌皇帝問起,連忙道:「皇恩浩蕩,不管是什麼官職,他總是要感激的。」
「朕知道,可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泰昌靠在椅背上,看上去有些疲憊,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
「那是皇上恩典,」王安躬了躬身:「小的聽皇長子說起過這個李彥,似乎很擅長製器,前番天津衛失竊,便是他發明了什麼彈子鎖,徐大人的意思,似乎也是想發揮他地長處,這也是他本人的想法吧。」
「皇上既然覺得這副使的官職小了,不如讓他做大使好了,既顯皇上恩典,也成全他為大明立功地願望!」
「那就這樣吧,」朱常洛直起身子,在徐光啟的奏疏上寫了批示,合攏後放到一疊奏疏上面,這才站起來鬆了口氣,露出急切的神情:「今天就這樣了。」
王安連忙躬身將朱常洛送了出去,直起身子的時候,臉上卻露出些許憂色,微微歎了口氣,才回去收拾書桌上的那些奏疏。
按照流程,泰昌皇帝對李彥的任命很快發到內閣和吏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九品官的任命,大臣也不會因為這樣的事違逆皇上地意思,因為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萬曆遺詔中,要冊立鄭貴妃為後的事情。
鄭貴妃這個五十五歲的老太婆,在萬曆生前深受寵愛,本來有萬曆的遺詔,封她為後也理所當然,但因為鄭貴妃一直想讓她的兒子朱常洵做太子,弄得朱常洛吃盡苦頭,甚至還有梃擊案這樣的凶險,自然不願意封她為後。
除了這段恩怨,也擔心鄭貴妃做了太后,萬一泰昌皇帝出了問題。她說不定還能將福王弄回來當皇帝。
所以泰昌皇帝朱常洛十分不願立鄭貴妃為後,但因為萬曆的遺詔,他也不得不遵從,便諭令廷臣討論。
或許是領會泰昌的意思,或許是知道鄭貴妃地野心,朝臣們也確實不同意立鄭貴妃為後。禮部侍郎孫如游不同意,內閣大學士方從哲、東林派的楊漣、左光斗則請先立太子。
這種大事輪不到李彥說話,作為正九品的軍器局大使,品級卑微,好歹也是一個部門地頭目。
李彥在接到任命以後,很快走馬上任,首先瞭解軍器局的大概情況,軍器局隸屬工部,專事生產製造各種刀劍盔甲火器等。不過除了工部直屬的軍器局,在各布政司甚至都司、衛裡也有軍器局,但是毫無疑問。工部軍器局是其中最大的。
軍器局的情況並不能讓李彥滿意,無論是管理的方式,還是精神面貌,都沒有絲毫國家最高兵工廠地模樣。
李彥也不急著馬上做出改變,他所做地第一件事就是領出軍器局生產的各種火器進行比較,他發現這些火器地種類實在是太多,五花八門,除了嚕密銃、鳥銃、手銃、子母銃、雙管火銃、多管火銃、連子銃、一窩蜂等,還有快槍、劍槍、大追風槍、火箭、噴筒等千奇百怪的火器。
看到這些。李彥就有些頭大,於是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試驗這些火器的威力。
李彥帶來了徐洪與幾位技術科的技術員,讓他們按照華夏工場的標準化方式,來對這些火器進行測試。
軍器局原來有大使、副大使各一位,經過簡單地交談,李彥發現這個副大使對軍器的製造一竅不通,倒是下面有些工匠,對技術的瞭解很透徹。
軍器局對如何製造兵器都有要求,不過這些資料與華夏工場地標準化要求相差很多。李彥讓技術員向工匠瞭解,盡快充實這些資料。
「火器的種類繁多,看上去各有用處,其實都是雞肋,真的上了戰場,恐怕能夠發揮的作用很少,」李彥對徐光啟說道,他想將那些華而不實的火器刪減,從而集中力量研究製造戰場上最有效的火器。目前看來。也只有徐光啟能夠給他支持。
「而且,火器的種類多了。一則訓練的難度更高;二則配合起來也不容易,效果也不好;三則輜重運輸也更簡單,都用一樣的火藥與彈丸。」
「此話甚是有禮,」徐光啟吃力地點了點頭,因為身體不堪重負,老人已經上疏請求病休:「軍器局久有積弊,你放心大膽去做,除積弊、立成規、酌舊法、創新意,但要使火器精良,膛直、柄長,照門、照星絲毫不差,火門、機軌、藥囊樣樣便利。」
「大人所言甚是,」徐光啟這句話前面地部分都是基本的要求,最後一句話卻激發了李彥的靈感。
火門、機軌、藥囊樣樣便利,前面兩樣沒有什麼特別,藥囊也就是發藥罐,從火藥罐中量取,然後倒入槍膛,再壓實,如果事先將發藥罐都包裝好,裝藥的速度會不會快一些呢?李彥覺得可以試一試。
各種火器試驗的結果,雖然每種火器都有各自的用途,但就李彥來看,真正有用,並且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的,也就是火繩槍,至於火箭、快槍之類的,雖然有用,無論威力還是射程都比不上嚕密銃、鳥銃等火繩槍。
這個結果和李彥想的差不多,不過火繩槍地製作要比火箭之類的更加複雜。
此外,火繩槍的種類也不少,譬如鳥銃、嚕密銃、掣電銃、鷹揚銃、三長銃等,這些銃在明軍中都有使用,各有優點,李彥則像在這個火銃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新的長銃,以代替這些五花八門的火銃。
這些火銃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一種就是單管長銃,如鳥銃、嚕密銃都是;一種子母管長銃,也就是帶子銃的,如掣電銃;還有一種多管長銃,如雙管銃、三管銃;還有短管銃。
雖然遼東需要大量的火器,李彥還是抽調出一部分熟練工匠,開始新銃的研究與定型:「這種新銃,基本是以單管長銃為主。你們地任務,就是試驗不同長短、口徑、厚薄地銃管,發射鉛彈的效果,然後記錄下來,這會是新式火銃定型地主要依據。」
李彥想將精作坊地製造方式先引進到火銃的研究與製造中,除了單管長銃、雙管銃、手銃。以及子母銃,在當前的條件下,似乎都有發展的必要。
子母銃可以將子銃事先裝好,使用時直接將子銃裝到母銃中,然後射擊,射擊完成後,取下換另外一枚子銃,雖然對射程和準確度有些影響,卻能使射擊速度大為提高。
通過對軍器局火器的瞭解。李彥認識到明軍的火器其實並不差,射程與威力都可以,雖然有炸膛。但是並不常見,李彥接受軍器局以後,引入精作坊精密製造地方法,可以使得炸膛率進一步降低。
至於火器的使用,從戚繼光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三段式、四段式齊射,只不過在明軍中很少這樣做,腐化後的軍隊極度缺乏戰術執行能力,這不是兵器革新能夠改變的。
「光有火器是不行的,關鍵還在於精兵。」李彥這時候才充分認識到徐光啟所說的這句話。
與兵器的改進相比,訓練精兵更不容易,某種意義上來說,三段式的射擊並不複雜,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所說地步兵戰陣則有些麻煩,僅是使用不同兵器的兵種就有好幾個。
從兵器的使用,以及練兵地角度來說,兵種的簡單化似乎更容易見到效果,李彥在他的李營中就是這麼做的。
雖然擔任了軍器局大使。李彥還是以參贊的身份在徐光啟手下領了一營兵進行操練,這營兵在過去的幾個月都是操練長槍,已經非常熟練。
現在,他們又抄起了嚕密銃,開始訓練火槍,因為李彥在軍器局,所以李營的訓練根本不用擔心彈藥。
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們就可以隨便浪費,起初的訓練還是不裝彈藥的隊列訓練。拿著空槍模擬三段式射擊。或更多排數地輪射,等隊列轉換熟練了。才會進行實彈射擊。隊列輪射並不複雜,不過意嚕密銃的裝填速度,三排輪射並不能保證無間斷的火力覆蓋,一般要四排到五排才能做到,當然,如果使用子母銃的話,那麼三排輪射就可以保證火力的延續性。
李營使用火銃手與長槍兵的配對,只有兩種不同的兵種,火銃手在完成射擊以後,再有長槍兵上前,火銃手遠射,長槍兵近拒,而退後的火銃手可以用佩刀或者嚕密銃銃把上的鋼刃參加近戰,為長槍兵提供保護。
理論上來說,這是一個遠近皆宜,很有戰鬥力地戰陣,比較明顯的缺憾可能就是防禦能力弱了些,不過這也可以解決,火銃手與長槍兵都可以帶盾牌,拿起盾牌就可以防禦,放下盾牌就可以進攻,不過這對於軍隊攜帶裝備的能力是個較大考驗。
李彥將自己練兵和製造火器的心得整理後以奏疏的形式遞給朝廷,希望能引起重視,不過並沒有得到回復。
他只好又在《華夏商報》開闢專欄,以理論分析的形式,來探討火器的戰術使用,不斷強調隊列輪番齊射,以及長槍兵與火槍手配合作戰的問題。
這期間,徐光啟也上奏支持李彥隊列輪番齊射的重要性,請求朝廷發文促使前線地軍隊就此進行嚴格地訓練,得到泰昌皇帝的同意並發文,至於能起到怎樣地作用,就不是李彥能預料的了。
至於火器的精簡,以及簡化戰術配合,就連徐光啟也沒有公開表示支持,畢竟只使用長槍與鳥銃,似乎有些過於單薄了。
雖然朝廷並不支持,李彥終於還是迎來一個支持者,那就是曾經有過一面之緣,發奮要撰寫《武備志》的茅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