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風居住的這個小村裡,還有一個名人住著,他就是王道士,俗家名字叫王清,是王風姑父的一個師兄。
這個王清的俗家就住在山環裡,離王風家並不是很遠。在山村裡,每家住的都不是太遠,但都不是在一個平面上建房子,原因是山高且陡,沒有一塊土地是平整的,家家都依著山勢而建。
王道士人長得不是很英俊,小的時候得過一場怪病,家裡人急病亂投醫,結果吃了一個遊方郎中的什麼祖傳偏方的藥,病是好了,但也留下了一個病根。個子始終也沒有長得很高。本來王清家都是大個子,結果遺傳基因到他這裡,就不在靈驗了,加上吃錯了藥,只能以矮子的面目出現在村民的視線。成年的時候,本村的姑娘一個一個地逐漸在減少,都嫁給外村的小伙子了,而他卻連一個介紹人都沒有上門。
家裡這個愁啊,到處托人,找對象。農村的習慣是介紹人一旦介紹成了,雙方都會去介紹人家答謝的。當然,以男方為主。逢年過節的都得去人家串個門,而王清家是成與不成都要去串門的,為的是能有人給他當介紹人。
王清卻不這麼想,個矮怎麼了,個矮就不能活嗎?個矮就不能做出一番事業了,他不信。
一氣之下,他就離開了家,那時,他才十幾歲。他去學道去了,村裡人對他的印象大變。
他很少回家,因為他一生未娶,也就毫無家的觀念,只一心守在山上的道觀裡,沉浸在練氣的意境中。
王清在武林也相當的有名氣,他自幼習武,小的時候就到山上去,拜在一個道士門下,學習道術。後來又隱姓埋名去嵩山少林寺學藝8年,藝成後到武當山繼續學習道家功法,拜當時的武當掌門為師,苦練內家功法,並表現出了對道術的偏愛。因此,更加執著地求道,鍥而不捨之下,終有所成就。
30歲時執掌武當的一個門派,成為最年輕的掌門人,後來還當過武當掌教。他練的一套八卦掌,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並在硬氣功上下過一番苦功,以鐵臂功見長,被武林同道稱為「鐵臂王」,現在是武當山道教協會副會長,T縣武術協會會長。
據說王清年輕的時候,幾乎遊歷了中國境內的名山大川,拜訪了無數的名人異士,收穫甚大,不但增長了自己的閱歷,還無形中加深了自己對道法的認識,他稱此為入世。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心也逐漸安穩下來,除了每年要回武當山參加一年一度的道法大會,他都居於閭山的三清觀,這所道觀始建於唐代,為閭山四大道觀之一。這裡有宋代道士陳轉手書的「福壽」字中字,是閭山眾多摩崖石刻中的精絕之作。他十分喜歡這裡,他感覺這裡就是他道法大成的根基所在。對於一個一心求道的人來說,沒有哪個地方的環境會有這個地方更有靈性。他一直是這麼認為的,為次他甚至都沒有到武當山去修煉。
而他在這裡常駐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由於武當始祖張真人曾在這裡練就了「洗髓功」,這種神奇的功法至今頗有流傳。三清觀上院的閭山天險十八蹬以及遺址中保留下來的石柱對聯,更是世人皆知,仍然向後人傳遞著道教的歷史文化信息。他很迷信這些,在他的心裡一直有一個情結,那就是說這裡一定很有修煉者所需要的靈氣。
關於王道士的傳說很多,一次,他在一個城市雲遊,在那個城市的火車站,遇到一夥年輕人欺負一青年女子,他上前勸解,幾個小痞子並不服氣,其中有幾個人抄起菜市場賣菜農民的扁擔,氣勢洶洶地將王道士圍在中間。
只見王道士氣定神閒地站在他們中間,滿臉冷笑地看著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後生。
周邊的群眾都十分擔心地看著王道士,大家都受夠了這夥人的氣了,但苦於無法同這些敢於玩命的小青年辯解。只是在心裡默默地給他祈禱,希望他好人有好報。
這幾個人率先發難了,其中一個小子衝過來照著王道士的頭上就是一扁擔,只見王道士運氣於臂上,以右臂向上迎擋,只聽「卡嚓」一聲巨響,一下子就將那人的扁擔擊斷。
其餘幾人見此情景,大驚失色,連忙放下手中的傢伙,乖乖地向那個女子賠禮道歉,一場混戰瞬間被平息,鐵臂王的聲名大振。
在王風5歲的時候,王道士就來到王風家,告訴王風的父親說自己今生注定與王風有師徒之緣,意欲收王風為徒,希望王父能答應他的請求,開始王父有些猶豫,但禁不住王道士的執著,還有王風的姑父從中說和,說什麼師兄道法精深、武功高強之類的話,並只想收一個關門弟子,繼承衣缽,無它。王父終被王道士的誠意所感動,就同意了。
其實王父還是藏著私心的,因王風小時候十分頑劣,身體也很瘦弱,而王父自知自己的身體不好,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離開兒子,而留下王風一個人孤苦伶丁,怕他長大後一無所成或者被欺負,認定了一個理,也許兒子學了武功和道法就不會受欺負,於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下來,從此王風就和這個平時很正經,一旦講起道法句瘋瘋顛顛的老道有了師徒的情分。
這個瘋瘋顛顛的詞,是王風送給他師父的一個「尊稱」,古有張三瘋,今有王老瘋。
自從王風拜老道為師後,王道士的心也似乎穩定下來,最明顯的就是他很少到外面去雲遊了,並將自己在山腳下離王風家不遠的地方蓋的那間茅草房收拾一下,居住了下來,甘於過著清貧的生活。
而王風更多的時候是在這裡「受苦受難」,忍受他瘋瘋顛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