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最佳課外讀物 第二篇 動物、植物、江河 69、太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地處江蘇無錫的太湖,是我國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達2400平方千米。太湖的水域形態宛如佛手,作為江南的水中心,以其蘊藏豐富的資源孕育了流域內人們的繁衍生息,自古被譽為「包孕吳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國聞名的太湖,關於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還爭論不休。

    早在20世紀初,我國地理學家丁文江與外國學者登施丹就著文認為,是大江淤積導致了太湖的形成。

    著名的地理學家竺可楨與汪湖楨等則提出了瀉湖成因論,即以後廣為流傳的太湖經「海灣——瀉湖——湖泊水網平原」的演變模式而成。

    近年來,隨著對太湖地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獻資料等方面的不斷研究,對太湖成因的探究已經又有了新的發展。

    有人對瀉湖論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在海水深入古陸腹地的過程中,雖然一邊沖刷,一邊沉積,但這種情況對於整個古陸地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確有瀉湖地貌的沉積,但它不具有整體意義。

    可北宋古籍《吳中水利記》中記載: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地區發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住從來沒有過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湖邊數米乾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墳墓和村莊的街道,一根根已經近於腐爛的樹樁仍然立在湖中。人們還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至1萬年前古人類石器時代的遺址。

    於是,又一種假說出現了。人們推測,大約在6000年到1萬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們曾經在這裡生活和居住過。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他們的家當,就被洪水淹沒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