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以外,在紅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軌道之間,還有成千上萬顆肉眼看不見的小天體,沿著橢圓軌道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與九大行星相比,它們好像微不足道的碎石頭。這些小天體就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和小行星帶
大多數小行星的體積都很小,是些形狀不規則的石塊。最早發現的「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顆。其中「谷神星」直徑約為1000千米,位居老大,老四「婚神星」直徑約200千米。除去這「四大金剛」外,其餘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最小的直徑還不足1千米。
自從1801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到20世紀90年代末,已登記在冊和編了號的小行星已超過8000顆。據估計,小行星的總數當在50萬顆左右。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分佈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與太陽的距離約2.06-3.65的天文單位,這部分區域被稱為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形成的原因
有一種叫「爆炸說」的理論認為:小行星帶內原先有一顆與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後來由於某種現在尚不清楚的原因,這顆大行星發生了爆炸,炸裂的碎片就成了現在的小行星。此外,還有所謂的碰撞說等等。這些假說都從某些方面假說了小行星的起源,但又都存在許多問題難以自圓其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記載著太陽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小行星的起源是太陽系起源問題中不可分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