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二十六章 《茶花女》
    作者:小仲馬小仲馬是一位聲蜚世界的作家。他出生於1824年7月27日,是他父親同一個女裁縫的私生子。可是大仲馬很多年後才認兒子,而且始終不承認小仲馬的母親是他的妻子。這種切身遭受的精神上的創傷影響了他的創作,他一生都把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問題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主題。

    成書時間:1848年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係。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茶花女》也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茶花女》是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小說問世後引起了極大震動,迅即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得千千萬萬讀者為這則紅顏薄命、男女悲歡的故事一灑同情之淚。這部小說的第一批中國讀者當是那時在法國的為數不多的留學生。只是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年,由「譯才並世數嚴林」中的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據考證,1*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家國之憂的林紓,當時國家正遭列強入侵,林紓本人又遭中年喪偶之痛,對他說:「吾請與子譯一書,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於中國,不勝於蹙額對坐耶」林紓聽後,思之有理,才請王氏口述,自己筆錄,合譯了小仲馬的這部小說,題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起初於1*9年2月以「素隱書屋」名義刻版印行;1901年又以「玉情瑤怨館」名義再版,同樣為木刻本;1903年又由文明書局用鉛字排印,發行第3版。「由於這部小說內容新鮮,譯筆淒婉而有情致,一時風行海內,不脛而走。」嚴復曾讚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蕩子腸。」總之,「譯本問世之後,對我國文學界大有衝擊,使傳統的才子佳人式愛情小說迅速被淘汰。」中國的小說家們「在《巴黎茶花女遺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摹仿之下,寫出不少新意義、新結構的愛情小說」。

    小仲馬的《茶花女》就這樣作為第一部外國文學作品被譯介到我國來了。有人統計,自1980年《茶花女》新譯本問世以來,累計印數已達到百萬餘冊。

    相關鏈接

    歌劇《茶花女》

    歌劇《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改編的!

    它由皮亞維改編成同名歌劇,威爾第為其譜曲。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劇院,但首演因遭到多方的反對而險遭失敗。但歌劇中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很快得到音樂界的推崇。這部歌劇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成為一部極具藝術效果的歌劇佳作。小仲馬為此曾反覆感歎:「也許,五十年以後,誰也不會再記憶起我的小說《茶花女》。是威爾第讓她成為不朽!」

    歌劇《茶花女》百餘年來盛演不衰,已成為意大利歌劇中最受歡迎的經典保留劇目。

    《大衛·科波菲爾》

    作者:狄更斯

    成書時間:1848-1850年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裡,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小說中心故事情節是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由孤兒成長為作家過程中的遭遇和見聞。大衛是個遺腹子,小時受盡繼父及其姐姐虐待,母親死後,遺產被繼父奪去。在寄宿學校,飽受辦校人和教育制度摧殘。10歲當童工,不甘忍受屈辱無望的痛苦,獨自長途跋涉,找到唯一的親戚、姨婆特洛烏特小姐家,得到收留和照顧,併入學讀書。特洛烏特小姐被騙而破產,大衛獨立踏上社會,從當律師事務所小辦事員到報館記者,最後成為著名作家。愛情和婚姻方面,經歷了一番波折,也得到美滿的結局。

    小說以大衛的故事為主線,交織其他許多人的悲歡離合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主要線索帶動次要線索,有頭有尾,有張有弛,跌宕起伏,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力量。這顯示了作者駕馭材料、安排結構的精湛技巧。

    《大衛·科波菲爾》人物語言生動、富有個性,動作描寫精確傳神心理描寫真實細緻。狄更斯重視特定情境中人物言行的細節描寫,還善於隨情節發展逐步展現人物性格,精筆細描和大筆勾勒相結合,使人物形象鮮明、豐滿。《大衛·科波菲爾》中一些人物有生活原型,作者熟悉他們,將自己的感情融注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別有一種感染力。

    這部小說中,環境描寫簡潔、生動。房屋佈置、傢俱用品,寥寥幾筆便能起到為人物性格服務的作用。艾妮斯住宅的古老樓梯,樸素雅致的休息室,都散發出幽雅清靜的氣息,顯示了它的女主人的可愛、賢淑、嫻雅和對生活的認真態度。

    《大衛·科波菲爾》廣泛地反映了英國社會生活面貌,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和議會政治對人民的欺壓。作品譴責了違反人道的教育制度和童工制度,深切同情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和毫無保障,表現了作者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相關鏈接

    享有盛譽的《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1850年發表的有一定自傳性的作品。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更多的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人道、博愛的生活理想,而此小說也被狄更斯自己認為是最心愛的作品。*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曾把本書與《聖經》並列,譽為「所有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裡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誇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