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十一章 《陰謀與愛情》
    作者:約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於醫生家庭,學過法律和醫學。他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席勒在青年時期,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寫出了成名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確立了他的反對封建制度、爭取自由和喚起民族覺醒的創作道路。

    成書時間:1784年

    類別:劇本

    內容導讀

    《陰謀與愛情》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最重要的創作成果之一,也是青年席勒創作的頂峰,同時它又是德國市民悲劇的代表作。1755年萊辛的《薩拉·薩姆遜小姐》是德國第一部市民悲劇,1772年萊辛的《愛米莉亞·迦洛蒂》則是德國市民悲劇成熟的標誌,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達到了市民悲劇前所未有的革命高度,及至1846年赫貝爾的《瑪麗亞·瑪格達蓮娜》則意味著德國市民悲劇發展到了尾聲。

    創作《陰謀與愛情》的80年代初,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識最強烈的時候,也是席勒的狂飆氣質表現得最鮮明的時候,因此這部劇本是席勒全部創作中反封建傾向最為突出的作品。

    劇本情節發生在18世紀下半葉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某一小公國裡。宰相華爾特的兒子費迪南不顧當時的封建門第觀念,愛上了提琴手密勒的女兒露易絲,並決心要和她結婚。這時,公爵出於政治目的考慮要娶一位夫人,為此他必須與他的情婦(一個叫米爾福特的英國女人)表面上分手,分手的好辦法便是讓她和別人形式上結婚。公爵要替她找一個假丈夫,製造一個騙局。宰相為了進一步控制公爵,鞏固自己的地位,便要兒子費迪南與公爵的情婦結婚,由此引起激烈的衝突。宰相和他的秘書伍爾姆佈置了一個陰謀,借口密勒對公爵不敬,逮捕了密勒夫婦,並誘使露易絲寫了一封給她不認識的宮廷侍衛長卡爾普的情書,露易絲感到無法與宰相家攀親,自己的愛情反而累及父母,感到別無選擇,只能讓自己落入陷阱。她答應不說出真相,於是她的父母獲釋。費迪南看到這封假情書後,妒火中燒,跑來責問露易絲,但露易絲無法說出實情,於是費迪南如五雷轟頂,悲痛之極,竟下毒毒死了露易絲。露易絲臨死前才說出真相,這時費迪南後悔莫及,也服毒自盡。

    《陰謀與愛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貴族的墮落和寡廉鮮恥。公爵和宰相把婚姻看作是獲得權勢的工具,為此,宰相竟然用兒子的幸福去進行交換。費迪南雖出身貴族,但在劇中他的思想卻代表了新興市民階級意識,他敢於蔑視封建貴族的等級偏見。露易絲具有市民階級的人文主義烏托邦理想,表示要「擺脫一切可恨的外殼,讓人成為人」,對封建等級「外殼」極其痛恨。

    劇本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精神,恩格斯稱它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德國評論家梅林則說:「席勒的這個劇本有超過他的全部先驅者的一個優點:它達到了一個革命高度,在他以前的市民階級戲劇還未達到這樣一個高度。」

    《陰謀與愛情》具有典型的青年席勒式的、富於激情的、浪漫的語言風格。青年席勒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能言善辯、激情滿懷的演說家。費迪南渴望婚姻自由,敢於蔑視封建門第觀念,語言慷慨激昂。但他對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其說出於深思熟慮的理性,不如說出於奔放的感情。陰謀家伍爾姆說話斬釘截鐵,言詞簡短,體現出他詭計多端。此外,侍從長的俗不可耐、密勒具有市民自尊心卻膽小怕事,露易絲的目光短淺,這些都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出來。

    相關鏈接

    席勒和《歡樂頌》

    《歡樂頌》並非單純的歌曲,它出自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的《第九交響曲》。而《歡樂頌》的歌詞則取自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偉大的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貝多芬在交響曲中進行大膽的嘗試,將席勒的詩作放在自己的作品裡,經過六年的艱苦創作,終於在1823年完成了他的《第九交響曲》。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聽眾連續五次的鼓掌(按當時的慣例皇族出場才鼓掌三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