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成書時間:清代中葉
類別:短篇小說集
內容導讀
《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小說也宣洩了作者對善良人物的誠摯深厚的愛心,表明了藝術家愛憎分明的態度。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醜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藥,乃至城鄉下層人民都在這種社會秩序下靈魂被歪曲得不成樣子。吳敬梓揭發了這些醜惡的人物和他們的關係,並通過具有說服力的藝術形象揭露了造成這些人物的社會制度,因而他的諷刺就給了封建社會以有力一擊。
抨擊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會批判的主要方面。
小說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現了兩個被科舉制度塑捏得既可憐又可笑的人物——周進和范進。周進應考到60歲,鬍子已經花白了,還是一個老童生,只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盡了新進秀才梅玖的奚落和舉人王惠的卑視,最後連個教書的飯碗也保不住了。因此,當他由於偶然的機會,去參觀省城的貢院時,半生蘊蓄的辛酸逼使他不由得「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甦醒後滿地打滾,放聲大哭。可是當他一旦中了舉,成了進士,做了國子監習業以後,曾經奚落過他的梅秀才便冒認自己是他的學生,他早年寫在村塾中的對聯也成了「周大老爺的親筆」,必須揭下來裱好;這個當年受人鄙視的窮老頭子就被用金字寫成的長生牌位供起來了。
周進的故事側重於寫這個人物發科前後的命運,范進的故事除了描敘他本人的前後遭遇外,更著力於描寫他命運的轉變中圍繞在他周圍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範圍裡揭示了科舉制度對社會各色人等的毒害。20歲起應考不舉的范進,垂老才因周進的賞識,考取秀才並中了舉,他的妻子、母親、丈人胡屠戶、鄉紳張靜齋,以及鄰里鄉黨,立刻由憎厭一變而為諂諛。世態炎涼在這裡被作家刻畫得淋漓盡致,並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視為學問的精華、把科舉制度當作道德規範的代表人物的本相。而這些道德家的*守,也只是打秋風、通關節、魚肉人民、武斷鄉里,而且愈貪酷,也就飛黃騰達得愈快。吳敬梓把那些科舉出身的上層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通過對科舉制度的抨擊,揭出了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的痼疾之所在。
吳敬梓不是一味憤世嫉俗的冷酷的作家。他在鞭撻這些社會寄生蟲、揭露這個社會之所以有如此卑下的精神狀態的底蘊的同時,對社會下層的善良人物寄以深摯的同情和愛心。
在《儒林外史》中,和尖刻的諷刺相輔,作者用酣暢飽滿的抒情詩的筆調,歌頌了許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傾注了對他們深摯的愛。作者都深厚的同情,寄托在樸素無華的白描中,表彰了這些善良的靈魂的美德。這種對下層人民的優良品德的如此深情的描繪,在中國古代小說中也不多見。其中更令人感動的是描寫向鼎和鮑文卿這對地位迥異的正直人物的道義之交的數回,這些充滿激情的場面,是《儒林外史》精采而有魅力的篇章。
《儒林外史》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它既正面控訴了封建禮教和道學的虛偽,也隱隱透露了清代文字獄的殘酷;既刻畫了統治制度的腐朽,也寫出了城鄉風俗的頹敗。吳敬梓比他的同時代人更清醒、更深刻地認識到這個社會不可容忍的弊害。
《儒林外史》是中國敘事文學中諷刺藝術的高峰,它開創了一個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它的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處於崩潰期的19世紀後半葉尤其顯著。晚清的長篇小說,凡稍能吸引讀者注意的,沒有一種不受它的影響。
《儒林外史》和比它稍晚的《紅樓夢》,標誌了中國長篇小說從內容到形式的成熟。
《儒林外史》擺脫了傳統小說才子佳人的香艷俗套,全書沒有一個愛情故事,只依靠對生活和人物性格的真實的藝術塑造,取得巨大的生命力。
相關鏈接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正是體現了魯迅所說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的精神。小說中許多人物原型、許多人情世態,都是當時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從而顯露出幽默的諷刺鋒芒。
《儒林外史》所達到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使它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等顯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並在結構上也有所模仿。我國新文學的偉大作家魯迅,極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戰鬥的文學傳統特別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