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時期,宦官大權在手,宦官五侯掌權以後,跟梁冀一樣胡作非為。他們把持朝政,賣官賣爵,從朝廷到全國郡縣,都有他們的親信,政治黑暗。官僚士大夫階級人物,為了挽救漢庭的統治,聯合太學生抨擊宦官集團,給了宦官巨大的政治壓力,時稱之為「清議」。
公元165年,陳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隸校尉,這兩個人都是不滿宦官的。太學生都擁護他們,把他們看作是模範人物。李膺為司隸校尉時,嚴懲不法宦官,延熹九年(166年),得知朝廷馬上要頒布大赦令,一個和宦官來往密切的方士(搞迷信活動的人)張成於是教唆縱容自己的兒子殺人,李膺知道後馬上把殺人兇手逮捕起來,準備法辦。
第二天,大赦令下來,張成得意地對眾人說:「詔書下來了,不怕司隸校尉不把我兒子放出來。」
這話傳到李膺耳朵裡,李膺更加冒火。他說:「張成預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兒子殺人,大赦就不該輪到他兒子身上。」
說完,就下令把張成的兒子砍了頭。張成不肯罷休,宦官集團趁機報復,宦官侯覽、張讓誣蔑李膺等人,蓄養游士,共為部黨,誹謗朝庭。黨錮之亂由此發生。
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200餘人,稱為「黨人」。後來釋放,但把名單通告地方,永不錄用為官。歷史上叫做「黨錮」(「錮」就是禁錮的意思)事件。
靈帝即位後,在宦官要挾下,殺陳蕃,又殺李膺等100餘人,株連六七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