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 第四卷 孟加拉 第三十五章:誰主蒼穹(二)
    2008年月9日的夜晚,初升的明月照耀著一片蔚藍的安達曼海之上。也照耀著星羅棋布的海上要塞群—印屬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坐落於群島之上的各大印度空軍野戰機場之上,印度空軍的地勤人員正忙碌的進行著印度最精銳戰機群出擊前最後的整備工作。

    早已準備就緒的印度和俄羅斯空軍飛行員們,踏著堅定的腳步走向各自的戰機,今夜印度遠東戰區將會出動其所配備的所有精銳戰機,突擊中國軍隊部署於緬甸北部沿海的電子偵察基地和海空軍基地。雖然這一次的行動中投入的戰機數量已不足以與當日針對東盟各國的「因陀羅之雷」突襲行動相提並論,但是在這次行動中使用的戰機卻幾乎集中了印度空軍所有的精銳。

    印度空軍將投入裝備有蘇-30MI型戰鬥機的第24戰鬥機中隊「鷹」、第30戰鬥機中隊「水牛」的所有剩餘戰鬥力,這兩支昔日號稱印度空軍「三劍客」的皇牌中隊在與中國空軍連續多日的激烈對抗之中早已被打斷了脊樑,在今夜的突擊之中,他們只是跑龍套的陪角。

    擔任主攻任務的將是裝備著蘇-32F型戰鬥轟炸機的印度海軍航空兵第58「海蛇」攻擊機中隊、剛剛抵達戰場的印度空軍第223攻擊機中隊以及俄-印聯合組建「方塊-」中隊。除了大量的實戰機型之外,印度空軍還將出動3架-50I型空中預警機、2架架伊爾一78空中加油機以及多架其他輔助戰機全力投入此次代號為「摩揭陀」的突襲行動之中。

    「今夜將會注定是一個銘記於歷史的夜晚!」作為一名印度空軍高級指揮官,此刻印度遠東戰區總指揮普拉什中將正默默的注視著自己眼前的電子屏幕,低聲的說道。雖然已經與強大的中國空軍交手多次了,雙方的損失也大致相當。但是印度空軍的行動卻一直處於被動防禦之中,今夜印度空軍將以一場漂亮的突擊行動來顛覆戰局。

    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各前線機場起飛的印度空軍戰鬥機群將以小編隊的模式轉向西北—印度本土的方向飛去,在中國空軍的雷達屏幕上這樣的飛行線路更像是印度空軍的一次戰略撤退。但在孟加拉灣的上空,這些印度空軍的精銳將重新集結,編組為2個突擊梯隊。分別攻擊位於孟加拉灣大可可島以及緬甸北部曼昂島。

    月夜之下的大可可島在修長的防波堤之下睡的正香,唯有中國海軍的艦艇臨時停泊碼頭和衛星監聽站閃爍著微弱的燈光。兩天前將印度海軍的3艘護衛艦送入大海的中國海軍022型雙體穿浪隱形導彈艇此刻也仍正停泊在這座恬靜小島的港灣內。面對著可能到來的威脅,島上的中國軍人似乎沒有絲毫的察覺。

    對大可可島的地面和海上目標的攻擊任務,由「方塊-」中隊的蘇-35型戰鬥機擔任。這一決定多年之後仍令中印兩國的空軍飛行員感到意外,雖然與專為奪取制空權而研製的的蘇-27型戰鬥機比較,蘇-35型戰鬥機大幅度加強了對地攻擊能力,裝載和使用俄羅斯空軍新裝備的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和先進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則與蘇-27型戰鬥機相比,蘇-35型戰鬥機兩翼各增加了一個外掛點,採用多用途掛架可有4個外掛點。武器載量提升為8噸。單純從對地攻擊的效果來看,蘇-35型戰鬥機的確比蘇-27型戰鬥機更適合。但是當「方塊-」中隊投入戰鬥的8架蘇-35型戰鬥機掛載了俄制h-3空射反艦導彈以及B-500、B-l500系列精確制導炸彈之後,其強大的制空能力也將大打折扣。

    不過「方塊-」中隊的大多數飛行員並沒有擔心這些,因為他們相信這不過是一場單純的突擊行動,中國空軍的大多數精銳戰機目前仍應該集中在馬六甲海峽地區。當然即便中國空軍今夜出現在這片陌生的空域,「方塊-」中隊也將無所將畏懼。

    前方已經接近大可可島,「方塊-」中隊的蘇-35型戰鬥機火控系統開始由其機載探測系統及機載通訊系統獲取位於戰場後方的-50I型空中預警機上數據鏈傳輸來的資料,共同決定最後攻擊目標位置的位置。

    4艘中國海軍的022型雙體穿浪隱形導彈艇和艘海南級巡邏艇進入了蘇-35型戰鬥機的RLSU-27雷達之上,RLSU-27雷達系統是整個火控系統的中心,包括機首雷達與後視雷達。

    前視雷達天線是O-M機械式天線,與蘇-27型戰鬥機的O-0相比,O-M探測距離、掃瞄範圍(方位、俯仰角)、同時追蹤及鎖定目標數量都提高了,並能進行地形測繪等;同時還裝有高功率寬帶發射機、UHF放大器來補償功率損失、可程序化數字信號處理器、數字計算機等。

    O-M使用X與L兩種波段,波束寬2.4#7;,有2種不同的波形,即發射出去的波可以不時更換波形,使敵方難以解析,達到抗干擾及一定的隱身目的。除此之外,O-M還能發現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直升機等目標。當探測距離為350公里時,能在200公里處追蹤目標;能同時追蹤2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

    RLSU-27雷達系統可提供給蘇-35近乎30#7;的雷達視野,並能引導機載導彈進行後射或掉頭發射。

    由RLSU-27雷達系統主動取得目標,也能由可定位雷達預警接收器(RWR)被動探測目標,還可用機首的光電探測器以及環場熱探測器進行被動探測。綜合雷達、雷達預警接收器、紅外線探測器的資料可得到較精確的目標資料。在紅外線探測器操作範疇之外,此刻面對目標熱源不明顯且有電磁輻射信號時,蘇-35型戰鬥機只能以預警接收器得到的方位數據來校正方位。

    此刻8枚俄制h-3空射反艦導彈由4架蘇-35型戰鬥機在0公里以外齊射向大可可島附近海域。機上火控雷達能與導彈協調,能同時打擊兩艘不同的艦船。作為近程超聲速反艦導彈。h-3空射反艦導彈採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可以攜帶00公斤高爆的戰鬥部,小型軍艦命中一枚即可擊沉。

    8艘中國海軍的小型艦艇在短時間之內被擊中,燃燒著點亮了大可可島附近的夜空。而另4架蘇-35型戰鬥機突入大可可島的內陸,使用機載B-500精確制導炸彈集中轟炸中國海軍的衛星監聽站。為了加強對人員的殺傷作用,這些使用電視關聯自導引和末段制導型號的炸彈,選擇了混凝土穿透和溫壓戰鬥部。

    密集的突擊轟炸在短時間內將大可可島的所有建築化為一片廢墟,但就在「方塊-」中隊的俄羅斯飛行員為己方首次對地攻擊任務的成功而歡欣鼓舞之際。在距離大可可島50公里以外的孟加拉灣的夜空中,由2架印度空軍蘇-30MI型戰機護航的-50I型空中預警機正等待著「方塊-」中隊的凱旋歸來。但顯然他們等到的並不只是「方塊-」中隊的蘇-35型戰鬥機。

    2架中國空軍的殲-B型重型戰鬥機正掛載著一種新型的導彈,在200公里以外的緬甸內陸,等待著那致命一擊的機會。這種完全陌生的導彈外形簡潔修長,採用錐形彈頭,彈體後段裝有4片與法國米卡導彈類似的固定式狹長彈翼,它的翼展非常小,另外在後面助推沖壓發動機段外部裝有4個控制舵面,顯然這些均與西方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簡單氣動佈局相似,不追求近程格鬥導彈的高抗過載能力,因為它所要打擊的目標也沒有象戰鬥機那樣敏捷的「身手」。

    「反輻射導彈?是俄羅斯的S-72型超遠程反輻射空空導彈。」隨著4枚高速閃爍著的小型光點以3馬赫的速度全速衝向印度空軍的-50I型空中預警機。寬大的預警機艙內一片驚惶,種種跡象表明他們遭到的是一次有預謀的伏擊。

    如果真的中國秘密獲得的俄制S-72型超遠程反輻射空空導彈的話,作為第二種配備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俄制遠程空空導彈,S-72型空空導彈的彈頭裝有J波段的9B-03M或9B-34M型多功能多普勒主動雷達導引頭,導彈發射後先以慣性制導加數據鏈修正導引,在距離目標30公里範圍進入終端導引階段,以主動雷達導引頭鎖定目標,能精確鎖定約5平方米的目標。

    隨著來襲的反輻射導彈以恐怖的高速逼近-50I型空中預警機,其所裝備的22公斤重的桿狀高爆預置破片彈頭,通過主動激光近炸引信一一起爆。炙熱的破片如密集的彈雨撕裂著-50I型空中預警機並不脆弱的外殼。巨大的空中指揮塔冒著濃煙和火光墜向孟加拉灣的海面。

    失去了-50I型空中預警機之後,印度空軍可以感覺到局面正在失控。但是正脫離戰場的「方塊-」中隊並沒有陷入其他印度飛行員那樣的緊張和擔憂。因為他們知道該來的終究來來。

    在中國空軍預警機的指揮下20架殲-0型戰鬥機進入制定攔截航線,以高空從蘇-35型戰鬥機後半球進入,蘇-35型戰鬥機後半球的物理特徵顯然要大大超過前半球,借助信息鏈或其他被動探測設備,殲-0型戰鬥機發動機開加力尾隨,在達到導彈射程時雷達迅速開機向蘇-35型戰鬥機發射導彈……。

    而在戰場的另一側,印度空軍的另一支突擊梯隊正全速接近中國軍隊秘密部署在緬甸北部曼昂島上的中國產仿捷克「維達」-E型被動雷達陣地。

    「維拉」-E型雷達不僅具有優越的反隱形性能,而且由於其自身不輻射任何電磁波,因此可免遭敵方電子干擾和摧毀,生存能力較強。無源雷達系統省去了昂貴的高功率發射機、收發開關及其相關電子設備,使系統製造和維護成本大大減少,全壽期費用較低,並可全天候和全時域有效工作。然而,如果來襲目標保持電子發射「靜默」,不提供發射信號,無源雷達也就失去探測功能,這真是「維拉」-E型被動雷達的「阿喀硫斯之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