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 第三卷 安達曼海 第二十六章:支離破碎(三)
    在中印雙方精銳戰機的近距離格鬥中,真正決定雙方勝負實際上在雙方距離20公里至5公里的範圍內就已經決定了。誰先佔據有利位置了?誰先佔位攻擊?誰就有取勝的機會。

    如果雙方是在同時相向攻擊時,在導彈及機載火控系統性能不相上下的情況下,那麼這樣的對抗將全無取巧之處。戰機的損失的概率幾乎為:。

    在僥倖逃過5-20公里的中距離對抗之後,雙方就進入5公里內的近貼身肉搏的纏鬥中了,這時候飛機佔位、機動性、可控性、近距火控系統性能、導彈性能、座艙的視野/目標方位感知能力(S)、油量、干擾對抗能力、駕駛員素質、駕駛水平、戰術運用甚至機會運氣將影響著這場命運之戰的最終結果。

    又一架印度海軍航空兵的Su-33艦載戰鬥機被中國空軍的J-B型戰鬥機咬住了。兩架戰機在馬來半島的上空以同樣的高速作著獵殺與追逐的對抗,作為印度海軍航空兵的精英,Su-33艦載戰鬥機的駕駛員顯然並非等閒之輩,他駕駛著戰機將對抗誘入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優勢的低空低速段。

    在低空50-700公里/時的亞音速度下,雙方的戰機仍在90#7;的坡度情況下進行5.5g的持續蛇形機動動作,且飛機軸線可以持續保持在水平面上。這不僅是對戰機性能的考驗,更是對飛行員駕御戰機能力的考驗。

    雖然戰機條件無法達到戰術的要求,但是印度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仍然平衡好飛機,保持定常直線飛行,關閉迎角限製器電門,斷開電傳操縱系統電門,使飛機的操縱系統處於直接聯接模式。這是使用「普加喬夫眼鏡蛇」戰術動作,快速減速,使毫無戒備的敵機「衝到」前方的預備工作。

    由於無法完全達到戰機進入「眼鏡蛇」機動條件(實際上在進行「眼鏡蛇」機動時,對戰機自身條件要求十分苛刻戰機應該外掛,高度為000-200米,速度為30-420公里/時,俯仰角為22#7;—24#7;,發動機轉速為53%-99%,剩餘油量為220-4775公斤等等)。

    所以Su-33艦載戰鬥機很可能不能很好地完成機動,甚至入複雜不可控的飛行狀態,超過飛機載荷限制和飛行員生理承受能力,影響飛行安全。但是已經到了白刃見紅的狀態,除了進行「眼鏡蛇」機動以外,Su-33艦載戰鬥機顯然別無其他的生途。

    隨著印度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猛拉操縱桿,使戰機迅速抬頭上仰。上仰後在慣性的作用下,Su-33戰鬥機繼續向前運動,同時空氣對其產生阻力,但飛機頭部投影面積要比飛機尾部的投影面積小得多,所以尾部產生的阻力要明顯大於頭部,所以在這樣的阻力矩下飛機會自動恢復大水平狀態。

    但是這樣的超級機動機動,此刻更像是迫不得已的逃命之舉。但是由於動作本身不可控,要精確控制機頭指向實施航炮攻擊幾乎是不可能的。可當印度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期盼著,中國空軍的戰機被自己的「眼鏡蛇」機動所擺脫時,中國空軍的J-B型戰鬥機卻作了一個他自己都難以相信的垂直平面上的反航向機動的無半徑轉彎,對Su-33艦載戰鬥機形成了迎頭攻擊的姿態。

    J-B型戰鬥機機載火控系統頭盔瞄準具的引導下射出2枚L-9近距離格鬥導彈對剛剛完成「眼鏡蛇」機動的Su-33艦載戰鬥機進行攻擊。作為中國空軍第一款採用激光近炸引信和數字技術的智能化格鬥彈,綜合性能優於美軍現役主力IM-9M,抗干擾和迎頭探測能力高於俄著名的R-37M2。剎那間將體型修長的Su-33艦載戰鬥機化為馬來半島上空的星辰。

    2架體態臃腫的印度海軍俄制卡-3艦載預警機,正盤旋在「辛格」號航母戰鬥群的上空,機身下長為米長的F-80Oo平板式相控陣雷達天線,此刻正在空中以轉/分的轉速,在飛行平面30度旋轉搜索目標。

    而駕駛艙內印度海軍航空兵的航空管制人員,正忙碌的通過顯示器和目標跟蹤器等電子設備在00-50公里的範圍內搜索和控制著20-40個以上的空中目標。目標及其飛行軌跡的無線電信息通過密電傳送到「辛格」號航母上的戰術控制中心內。

    「戰損比基本上在.5左右啊!如果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戰區司令部再不提供增援的話,我們的艦載機群很快就會被消耗光的。」看著遠在00公里以外的馬來半島上空進行著激烈空戰,印度海軍拉維.薩蒂亞准將充滿憂慮的關注著眼前的發展。

    「再起飛2架卡-3艦載預警機。我要看的再清楚一些。」對目前的戰區充滿擔心的拉維.薩蒂亞准將此刻也只有要求更多的卡-3艦載預警機從「辛格」號航母和俄制「克裡瓦克III」型導彈護衛艦上起飛。

    對於沒有預警機和空中力量掩護的艦艇,最有效的作戰方式是低空突襲然後遠距發射反艦導彈。在這樣的打擊面前,軍艦永遠是脆弱的。所以作為航母戰鬥群的「雙眼」—艦載預警機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作戰中起決定性作用。

    卡-3遠程雷達預警直升機的出現與俄羅斯預警機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連。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蘇聯就萌生了將雷達送上天以擴大監視範圍、提高偵測能力的想法。

    92年,前蘇聯首架固定翼預警機-圖-2預警機成功試飛,標誌著前蘇聯從此跨入了擁有預警機國家的行列,與美國在空中預警方面進行競爭。

    而80年代,隨著「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服役,前蘇聯海軍迫切需要艦載預警機,以便進行海上預警和指揮,安東諾夫設計局受命用安-72型短距起降運輸機改裝成了前蘇聯海軍首款艦載預警機,北約稱其為「魯莽者」。但該型機機體過長、過高,在航母上起降不方便,且機載設備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所以使用不久便退出現役。

    80年代末,雅克福列夫設計局再次挑起為前蘇聯海軍設計艦載預警機的重任,並研製出一款全新的預警機——雅克-44艦載預警機,其外形與美國的E-2「鷹眼」極為相似,因此西方國家也將它稱為「鷹眼」。

    在雅克福列夫設計局研製雅克-44型預警機的同時,根據前蘇聯海軍的要求,卡莫夫設計局也首次將預警雷達裝上直升機,設計出卡-3雷達預警直升機,作為雅克-44型固定翼預警機的輔助系統。其設計思想是卡-3預警直升機與雅克-44固定翼預警機形成低高空、近遠程搭配使用,從而在航空母艦周圍的廣闊海域和空域構成密不透風的雷達監視網。

    不過,由於前蘇聯及俄羅斯所設計的航母飛行甲板短、無彈射裝置,飛機卻體積大、重量大等固有的弱點,加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使得雅克-44型預警機的發展計劃受挫,未能形成戰鬥力便中途夭折,因此,俄羅斯海上預警的重任就落在了卡-3雷達預警直升機身上。

    而無獨有偶,上個世紀80年代,印度海空軍也正式向印度國防部提交了空中監視、預警和控制的EWamp;計劃,提議自行研製一種海上空中預警平台,但是考慮到印度的科學技術條件,最終印度政府只能考慮向西方國家引進。

    印度海軍最先將目標鎖定在英國的「海王」艦載預警直升機上,在馬島戰火中催生的「海王」艦載預警直升機,儘管價格不菲,但是印度海軍仍然孜孜以求。可惜印度的一相情願並不為英國政府所理解,在被英國政府拒絕之後,印度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俄羅斯。

    早已在經濟上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政府,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出售給印度的同時,也將航母上所裝備的卡-3預警直升機重金出售。

    俄羅斯對為印度生產的卡-3預警直升機的座艙進行了現代化改裝,裝備了名為「卡布裡斯」的最新型電子導航系統。這套系統包括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數字地形地圖、貼近地面/障礙物告警系統、戰術情況及地圖顯示器等,其海上繪圖系統可以在監視器上同時反映雷達信息、有關目標和周圍空域的情況及其它相關信息。

    整個導航系統通過衛星進行工作,可在直升機飛行的各個階段為駕駛員提供衛星導航數據,並顯示在一個5x20厘米的有源短陣液晶顯示器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