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世明皇 第七卷遼東攻略 第三十二章初聞戰報
    大明,乾清宮

    下邊坐著成基命、孫承宗、傅宗龍、賀逢聖四個內閣大臣。

    當手裡拿著袁崇煥發來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時,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也許,我若是不實行三邊壓縮遼東空間的計劃,皇太極根本就不會出兵錦州。事實,我沒有想到他會進攻錦州,朝著三個方向中防禦能力最強的大明進軍。我內心跟傾向於皇太極跟大明在蒙古、朝鮮打游擊戰,而不是現在就主力對決。儘管遼東軍在袁崇煥的訓練下已經過了七年時間,關寧鐵騎也恢復到了三萬的規模,但面對同樣休養生息的八旗騎兵,能有怎樣的勝率還是未知之數。

    「各位愛卿怎麼看?」

    突然來了緊急軍報,怎麼也要跟大臣們商量下。成基命他們幾個大臣在場倒很正常,賀逢聖之所以在,是因為這內閣、六部大臣裡邊他最年輕,我總想讓他多學著點,以後也好有人能夠替我挑起朝中的擔子!

    這裡邊最有發言權的是孫承宗,但首輔是成基命,皇沒點名問話,他也不好擅自越了規矩回奏。成基命自然知道皇實際問的是孫承宗,他本文官出身,一直來管的又是吏部,對兵事的見識要差些。他稍稍低頭想了會便躬身道:

    「回稟皇,微臣不善邊事,就拋磚引玉說下微臣的淺見!女真人直犯錦州,從袁大人的奏折中來看,北虜雖號稱二十萬來田獵,但實際來講,他們最多不過十萬人馬,甚至更少。袁大人數次在錦寧一線阻擊女真人,微臣以為此番亦可,只要堅城固守,不出今年,女真人傷亡一大便會主動撤去。」

    成基命所說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也代表了朝內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因為袁崇煥在遼西守了十年,女真人一直攻不破錦州、寧遠的防線。京師以及朝內的大臣對女真再無萬曆、天啟年間那麼恐懼。根據高起潛的回報,京中的百姓也是毫無驚惶,只是當作一件飯後的談資罷了。

    「孫愛卿,這裡邊你在遼東最久,又親一步道:「回稟皇,首輔大人的估計倒極為中肯,女真這幾年被大明擊敗數次,兵力損失嚴重,即便敵酋皇太極四處徵兵,討伐黑龍江流域的野人部落,只怕增長也有限。當然,如果他不顧一切後果,全族一戰又另當別論!微臣以為這種可能性極小,若其元氣一傷,女真便有滅族之禍。錦州堅守十餘年,城牆不斷加固完善,微臣在錦州城牆佈防大量火炮,內儲糧食,故皇太極即以十萬之眾而來,也無法攻下錦州城。微臣擔心不在錦州,而是在錦州的前沿大凌河城!皇請看,」

    孫承宗走到宮殿側邊掛著的《大明皇輿圖》前,指著錦州一帶的地圖道:「這裡是錦州,後邊有松山、杏山、塔山作為依托,連連相扣,互為支援。但在錦州以東的大凌河城,卻是孤立無援。其東南的小凌河城因不便防守,微臣舊年守遼之時全面收縮陣地,便廢棄了小凌河城及大凌河東的右屯城。這些山城原本可以作為駐守之所,但女真人有火炮之後,小城易被轟塌城牆。錦州以東只有大凌河一個據點,皇太極在進軍錦州前,必會先攻大凌河,是以微臣最為擔心大凌河不可守!」

    聽著孫承宗的解說,我不由皺起了眉頭,在原先的歷史記載中,在崇禎四年大明修築大凌河城,皇太極親率兩余萬人馬將其團團圍困。朝廷派出的四路援軍都給擊潰,大凌河城也因為彈盡糧絕,最終開城投降。此役大明損失諸多戰將,其中拒不投降的何可剛死於祖大壽後之手祖大壽騙得皇太極信任後逃歸又堅守了錦州十年。而後金則恰恰相反,因為漢人將領的大規模投降,使得後金的實力得到了提升。

    大凌河之敗可以說是一個劃分點,大明至此再不曾有人敢提出恢復遼東的計劃,遼薊督師孫承宗也因此受累下台。此後遼東在被動挨打中,逐漸丟失一個又一個的據點,最終一直退回到了寧遠。

    這段歷史我記得相當清楚,就算是我統治的這個時代,大凌河城這一戰關係也仍舊重大。因為大明跟女真一次作戰失利了,要是丟失了大凌河,大明要想恢復遼東,就得重新開始佈置據點。

    我看著地圖問道:「現如今大凌河守將何人?」

    傅宗龍欠身回答道:「稟陛下,現任大凌河守將是總兵官祖大壽!」

    「又是他?!」我不由失聲道。

    孫承宗跟傅宗龍面面相覷,不知皇指的是什麼!難道皇對祖大壽有什麼看法嘛?!不過,一回祖大壽平山東之亂,皇對其讚賞有嘉!廣寧之役中祖大壽死戰不退,雖然最後丟了廣寧城,各路將領都降了一級,但是應有的賞賜一點都沒有少。皇突然說這麼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摸不著頭腦的孫承宗還是問道:

    「皇,祖大壽駐守大凌河有什麼不妥嘛?!」

    我連連搖頭道:「不,不,朕只是沒想到會是他守那裡!」我暗暗否認自己心中荒唐的想法,雖然此時跟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何其相似,但祖大壽必會堅守無疑。有了袁崇煥主持,大凌城就不會孤立無援,也決不至於給皇太極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歷史絕對不會重演!

    「皇,微臣也以為錦州堅守必無問題,只是在於大凌河如何確保?!是否需要從山海關調兵救援?」傅宗龍是兵部尚,這是當任此職來第一次面臨大戰,所以他不能不謹慎其事。

    「派兵救援?!」

    歷來遼西告急,山海關一帶就會戒備,必要的時候就帶兵出關救援。這一次需不需要呢?大凌河有三萬人馬,加山城裡的居民,至少可以徵調四萬的壯丁。而在錦州駐有四萬人,周邊的松山、杏山、塔山三個據點分別駐守著一萬人。除了皮島的兩萬兵額,寧遠因為是重鎮,相對而言所需兵力極少,只留了兩萬作為策應。山海關則駐有馬世龍率領的四萬兵馬,山海關雖然在內地,但是離山海關不遠就是九邊之一的薊州鎮,山海關的駐兵不僅隨時出關,但也隨時準備進關支援北面長城一帶。也就是說在不救援的情況下,錦州防線,明軍跟女真人都是十萬之眾,一對一!

    錦州需要救援嘛?!

    我來回思量著,援兵去得太少就等於沒去,否則就會給皇太極圍點打援。要是派遣援兵,那從何處調如此多的駐兵呢?將山海關搬空嘛?!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慮中!

    「皇!」孫承宗的一聲叫喚把我從思慮中驚醒過來。

    「哦,是孫愛卿,你有什麼話說嘛?!」

    孫承宗支吾了一下,最後還是直言道:「皇,是這樣的,微臣以為,京師遠離遼西,戰場瞬息萬變,袁崇煥既已總理遼東,自有應對之法。如朝廷再下旨意,必會讓遼東諸將無所適從。微臣以為此非善策!望皇聖鑒!」

    孫承宗知道這話皇不愛聽,但是他自己兩度在遼東為主帥,明白在地方作主帥最怕的是什麼!如果在必要的情況下,需放棄大凌河確保最小損失,而皇卻下旨要確保大凌河。作為一個主帥又如何自處呢?!朝廷的言官御史們常常不管事實如何,只要捉住甚至是風聞到一點就會大肆攻擊。不遵旨意的罪名可是腦袋搬家的大罪,主帥為了遵旨而不顧勝負,這戰不打就輸了一半。是以,孫承宗不能不逆龍鱗諫!

    孫承宗實際是叫我不要插手遼東的事,讓袁崇煥去佈置堅守方略,這多少有點讓人覺得不爽,彷彿好像在說你在礙事一般。不過我漸漸明白孫承宗這麼說的意思,一直來大明的許多軍事活動都是我自己策劃的,而且也經常下旨意指揮他們。美名其曰是運籌千里之外,實際卻有瞎指揮的嫌疑,這對行軍打戰極為不利。一個親歷親為的君主往往不自覺中會犯這等錯誤,好在孫承宗提醒我,否則不但會使自己英明盡毀,還會讓袁崇煥束手束腳,無所適從!

    在下邊的孫承宗心裡也有些忐忑,畢竟皇登基以來,所謀劃的方略都無什麼錯漏。即便崇禎四年丟了廣寧城,但要不是之前集結了兵力,廣寧城的駐軍只怕會給全殲。孫承宗又有點後悔自己孟浪了,他正想著是不是要另外引一個話題的時候,只聽見皇笑著道:

    「嗯,這倒是朕沒有注意。好,孫愛卿說得對,既然有袁崇煥在那,朕又給其充足的糧食彈藥,朕又何須再去多此一舉制肘他!」

    「皇∼」

    我擺擺手道:「遼東戰況如何,朕也不清楚!袁崇煥也能傳檄調動山海關人馬,是怎麼個應戰的法子他心中也有數。咱們就以他的奏折為準,若要兵馬,就調兵救援,若要彈藥就運彈藥去。」

    「臣代袁崇煥謝皇!」

    「傳旨,整飭山海關跟薊州鎮的兵馬,做好出關支援的準備!」

    ----------

    寧遠城

    野外白茫茫一片,就在昨日夜裡下過一場大雪,將天地間打扮的銀裝素裹。若是有詩興的讀人,少不得要出去踏雪尋梅吟詩作對一番。但此時的寧遠,氛圍顯得有些緊張。即便是大冷天,所有當值的將士都了城牆。城裡的老百姓也關門鎖屋,躲在炕沒有出來。寧遠城雖然相對於錦州而言已經是內地了,但誰也不敢保證女真人會不會直奔這裡而來。

    袁崇煥今天一起來便在房裡來回走動,一邊走,一邊重重的跺腳。既是因為靴子裡的腳凍得發痛,也是因為大凌河方面的情況。這已經是接到戰報的第四天了,作為主帥,他必須想出一個法子來應對眼前的局勢。

    「報∼韃子前鋒已抵達大凌河城!」

    「報∼韃子人馬四面將大凌河圍住!」

    「報∼城中祖總兵發炮威懾!」

    「報∼韃子開始四面挖壕溝用來困住祖將軍突圍!」

    「報∼祖將軍率部衝出廝殺敵人,後退回城中!」

    一條條的軍報刺激著袁崇煥,局勢會變成怎麼樣呢?大凌河是第二個寧遠,還是第二個廣寧呢?他敲了敲自己有些發痛的腦門,問道:

    「趙總兵那有什麼消息?」

    一個小校出來道:「稟督師,趙總兵言敵情未明,嚴禁部下出戰。」

    袁崇煥點點頭,趙率教他是信得過的,有他守錦州應該沒事。那祖大壽率著三萬兵馬能夠支持得住呢?要是支援的話,只能依靠關寧鐵騎。但是因為攻伐喀爾喀蒙古人,滿桂率了五千人馬走,自己這邊留了兩萬,剩餘一萬的騎兵都在錦州。是了,祖大弼那瘋將在錦州,他大哥被圍在大凌河,他不會帶著祖家的將領鬧事?!想到這,袁崇煥立即下令道:

    「傳本督將令,錦州及周邊諸城暫歸趙率教總兵統領,所在將領皆聽命行事,不得擅自妄動,違令者,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