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世明皇 第七卷遼東攻略 第十六章另設太學
    皇將話題一轉,成基命自然不好再繼續說江南的鹽政,何況皇要說一件影響重大的事情,他忙打起精神危坐聆聽。

    我原本想跟成基命象朋般閒聊下大明官制的改革,但看著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只好繼續裝出一副天子的儀範。

    「成愛卿,方才為了工部侍郎的人選,朕在百官中找了又尋,尋了又找,好容易才確定下來。所以朕想著,我大明的官吏需得有個新的培養方式,使得有幹才的官員後繼有人。治理大明,說到底靠的是能員幹吏!」

    成基命本就是吏部出身,自然知道官員良莠的重要性。不過聽皇的意思似乎又要改革什麼,會要改革什麼呢?是了,皇一直來對科考就不滿,難道皇想著改革科舉嘛?!想到這,成基命本能的要反對,他盡量的拿捏好措詞道:

    「回皇,吏治是一篇大文章,新中的進士只有歷練後才能甄選出人才來,德才一樣不可或缺。崇禎年已有三批進士,再讓他們歷練幾年,便是供皇可用之人。」

    我反問道:「愛卿,難道你不覺得這樣讓他們自我去地方摸索太過緩慢了嘛!再者,沒有經驗的官吏在地方也容易犯錯。正因為如此,朕才想著另尋辦法。」

    成基命見我這麼說,急道:「皇,可是現在貿然改革科舉,必然會遭到滿朝官員的反對,甚至是天下讀人的反對!如今皇正在佈防大明北面,微臣以為事有緩急輕重,一件一件來較為穩妥。」

    看著成基命要跟我急了,不由笑道:「朕可沒有說要改革科舉,朕只是想著重新建立一個機構,將翰林院跟國子監的一些職能劃分出來。」

    成基命愕然道:「成立新的機構?」

    「對,就是專門用來培訓官吏的!新中的進士學的是八股,考的也是八股,對於民生,施政毫無經驗可言,即便朕將他們放到外邊做官,也會讓下頭人蒙蔽。新成立的這個機構將調用在外頭多年的地方官員為教授,教導新中的進士。科考會試之後不再舉行殿試,而是他們培訓滿一年後,由朕親自考核再選狀元。成愛卿,你覺得朕的想法如何?」

    成立一個新的機構,所遇到的阻力自然不會這麼多。但變相的將殿試給改革掉,那就很難講有多少人反對了。不過皇所籌劃的用處很明顯,新晉官員的才幹可以在短期內提高。成基命想了想折中道:

    「皇所提之法新穎,也頗為實用,但微臣恐朝臣們一時難以改變舊習,而反對皇的新政!微臣斗膽提一個建議!」

    「你說!」

    「微臣以為殿試可以不改,皇選出三元,此乃其中翹楚,可分入銘心堂!這幾年來皇一直這麼做。滿朝官員跟天下學子都以其為慣例,三元不入翰林院而歸銘心堂!微臣以為此不可廢,一來銘心堂的人可以外放,二來也可使得銘心堂不執於一人之手。」

    「好!」我不由讚道。

    成基命見皇沒有反對,不由放下心來繼續道:「至於其他二甲,三甲的進士則可以如皇所言一般,讓有經驗的官吏進行施教,然後再由皇考核決定其出任何職!這樣,既可達到皇的目的,也可使得大臣們無話可說!」

    「好,太好了!就這麼辦!成愛卿果然料想周全,又懂得變化之道,朕沒有選錯人!」

    成基命謙遜道:「微臣只是就皇的提議稍作了點修改,微臣謝皇信任!」

    事情比我想像中還好,我不禁來了興致道:「今日你我君臣二人就將這件事定下來,只要商議周全了,便可在朝議公佈!」

    「是!」成基命首先問了個問題,「不知皇要將成立的機構喚作什麼?」

    「恩∼」我想了想後世各種名稱後道:「朕覺得就叫太學,你看如何?」

    成基命唸唸有詞道:「相傳虞設庠,夏設序,殷設瞽宗,周設辟雍,此即古太學也。古之立太學,將以傳先王之業,流化於天下。我大明設國子監而未有太學,皇重建新太學正符古意,臣以為太學之名甚好!」

    我登時有點暈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表個態還要扯這麼一段。

    「雖然進太學的是官員,但他們同時也還是學生,朕打算就仿一心學院的模式管理太學!你幫著想想要設什麼課程?四五經就不用了,學點算術,雜學,禮儀,律法什麼的!最主要是讓他們懂得如何當任官員!」

    成基命躬身道:「回皇,此事關係重大,憑微臣一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將事情想齊全,不如微臣跟禮部大臣商議好後,再奏折供皇參考!」

    「那好,課程的事情就交給你們好了,朕再說下其他的要求,比如太學的學員必須在三年內畢業,否則朕就要免去他們為官的資格。所有學生在太學受正七品官待遇,適當的時候可以在京畿各縣實習。你跟李標,溫體仁,李長庚他們商量好了之後,朕就在朝議公佈!」

    「微臣遵旨!」成基命聽到溫體仁的名字猶豫了下應道。

    我看他的表情自然知道他的心思,前幾日溫體仁才來向我隱晦的告狀,說許多朝臣對他這個禮部尚不滿。我之所以讓成基命在這件事情扯溫體仁,一是在於他是禮部尚,二則為了李標,李標跟溫體仁就天工研究處的事情落下些恩怨,他自然不願溫體仁就禮部的事情再出風頭。成基命奉旨找他商議新建太學,他肯定會搶在溫體仁前邊表態,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為我做好這件事。如此,少了他們禮部人員的反對,公佈的時候受到的阻力也少很多。當然這些話不是現在能對成基命說,我開導他道:

    「朕知道朝臣裡邊的大部分官吏對溫體仁這個人沒有什麼好感,但朕希望你這個首輔能夠維護好官員的團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用處,朕有用得著他的地方!」

    「微臣記下了,微臣謝皇提點!」

    「嗯,那就好,朕可希望這太學能為大明多積累人才,朕可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皇,為何會在這個時候提出要新建培訓官吏的太學?」成基命提出了個疑問,「畢竟皇要是焦急此事的話,完全可以在登基之初就將此事提議程。」

    「呵呵,那是因為朕登基之時,一切都尚未完備,朕是早有這個打算,也一直在計劃著實施。朕現在要建太學,因為今年科考已經完成,更重要的是陳子龍前兩日給朕折奏報,說徐光啟的遺稿《天工要略》已經修訂完成了!這樣,崇禎十年的舉子們就有規範的籍應考了!有三年的時間給他們,相信大臣們也沒有話說!」

    編寫《天工要略》作為舉子們應考的教科籍,這件事情在徐光啟還在世的時候我就已經定下來。為的就是應對官員們說雜學無的局面,想不到這本如此快就編成了!當然這本可不是如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這麼大規模,屬於《農政全》跟《天工開物》的精裝略寫版。

    「微臣賀喜皇,徐老大人在天之靈也會覺得安慰。」

    「嗯,這也算了卻朕心中的一件事!徐光啟功在社稷,朕不會忘了他的!正是因為這本編成了,朕才急著將大明科舉作小小的修改,讓天下人知道朕重視人才,使我大明能有越來越多的幹才!」

    成基命躬身道:「皇,微臣以為雖然選拔人才是一件重要之事,但臣同時也認為,之所好,下必甚焉!皇求治太急便會適得其反。德才兼備方為良臣,不可讓其人仗著皇恩恃寵為驕。臣說此話雖不合皇聖意,但臣身為首輔不敢不言!再者,皇登基之後三次科舉,也收錄不少人才,皇可以擢而用之!」

    我歎了口氣道:「培訓跟積累官員的事情刻不容緩,愛卿以後也需從官吏中提拔可用之人。黃宗羲、李邦華他們在我的心目中算是才華橫溢的人,但是他們到了地方,卻毫無經驗。江南恐怕也是朕要花去不少精力的地方!」

    成基命見皇又說起江南的事情,便吞吐的問道:「恕微臣斗膽相問,皇既然知道江南之重要,為何還要派黃宗羲等人下江南呢?如果他們將事情辦砸,豈非不利於皇施政?!微臣駑鈍,請皇明示!」

    我露出得意的笑容道:「哈哈,這沒有什麼,朕跟他們在銘心堂相處這麼多年,對他們的秉性自然有所瞭解。儘管他們沒有其他官吏老道但朕卻是很放心他們去做!人言,朝中有人好做官,有朕在,他們還怕什麼呢,江南鬧一鬧也好,不然怎麼讓人從何處下手呢!」

    「啊∼」原來如此,這是皇故意這麼做的!這太難以置信了,為什麼呢?為什麼皇要這麼做呢?難道是但成基命沒有繼續再問,畢竟他已經覺得自己今天問得太多了。

    「微臣受教了,微臣告退!」

    在第二日的早朝,我公佈了《天工要略》編寫完成的消息,同時正式下旨意有司翻印,然後六百里傳遞到各縣學。明刊在本月同時向天下宣佈,往後科考,將以《天工要略》作為雜學參考籍,八股跟雜學將在評比中各佔一半,實行兩線劃分!這件事情雖然他們都早已知曉,但真等到正式發旨的時候,他們心中多少有些不自然,畢竟他們是從八股考過來的。朝堂,一下子就沉默下來。

    就在此時,成基命,李標,李長庚,溫體仁聯名提出新建太學的奏折。我想都不想就道:

    「念!」

    「臣遵旨!」成基命說著拿出一篇長長的奏折念了起來。

    我聽了一陣,發現雖然還只是一個草議,但已經初具規模,比我昨日跟成基命所商議的詳細了很多。看來,他們昨日下午都在忙這件事情,說不定還開夜車完成。為的就是配合《天工要略》發佈,一起實行新建太學。讓成基命作首輔果然穩妥,使我省去很多心思。

    成基命念完奏折,滿朝文武自然私下議論了一下,畢竟事情太過突然。不過從他們的表情來看,成基命他們也下了不少功夫在這篇奏折。從行文來看,他們為了說服文武百官,在前頭加了不少聖人的名言來佐證開設太學的依據。有不少人聽完之後已經開始點頭稱是了。

    當然,這樣的改革要高度統一是不可能的,現在換過幾任後的滿朝文武中,最後也只有倪元路站出來反對。

    「微臣以為,歷來科舉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者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三年試之。其留者,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不得留者,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朝廷體制既然設有翰林院,新晉的進士們都是在擔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政務,此法已傳承百年,在廷的官員也多在翰林院學習過,皇另設太學豈非使得大明機構臃腫,皇歷年來所發旨意精簡京中官職機構豈是虛言,是以微臣以為既有翰林院就無需再設太學!」

    用皇的話來駁皇的改制,倪元璐果然不是泛泛之輩。不過他話剛說完,溫體仁率先出來反駁道:「不然,翰林院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備天子顧問。凡經筵日講,纂修實錄、玉牒、史志諸,編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統承之,而非進士學習之所。正如倪大人所言三榜進士中,唯有文學優等善者方能進進翰林院,其數不過十之其一,更多的年輕進士是直接外放到地方去了。治理我大明,靠的是所有大明的官吏,是以微臣以為新建太學用來專門培訓官員那是極為有必要的。」

    溫體仁頓了頓又道:「倪大人這麼說,那是因為大人中了進士後便進了翰林院,卻沒有看到有多少同年是直接外放出京!」

    此言一出,倪元璐也不好再繼續講下去。畢竟將大明官職稍作修改的事情在每代都有,真要計較起來,反對派絲毫不佔贏面。何況還有內閣大臣及皇的支持,銘心堂都有了,也不缺一個太學!

    沒有人出聲反對,很快這項新建太學的奏章就算通過了,我明發旨意給禮部,讓溫體仁將太學的事情開始整理好。雖然離第一批學員入學還有三年的時間,但工部已經請旨在六部的後邊選地方,規劃太學的學堂、宿舍等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