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驚濤駭浪一百四十五走向衝突2
蒸汽機在1837年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這絕對是值得劉寄振奮的事情。然而不惜工本的試驗製造和形成一個完整的製造工業體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國在劉寄14年的奮鬥下可以通過進口機械完成了紡織業的機械化生產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要想真正進入工業化,還有漫長的路要有。不得不提到的是,鐵路在紡織業的量產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原本中國的產棉區主要在松江府(上海附近),從明朝開始這裡就衣被天下。據徐光啟《農政全書》載,松江府在萬曆年間便植棉不止百萬畝。皇家工業公司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便選到了這裡。早在1825年便有皇家工業拓展公司的人在這裡建廠進行規模化的生產。這種舉動極大的刺激了當地的市場,工業公司生產出來的棉布規格統一、質量優良,當地小生產者受到致命的衝擊。這時一些頭腦靈活的大商人紛紛到工業公司的工廠取經。逐漸的冒出了一批敢於吃螃蟹的人。同時得利於劉寄開放了上海為通商口岸,這些商人有了條件認識外商。他們大膽地從海外購買機械,辦起了新式的紡織廠。競爭在這些商人中無情的展開,一些人終於脫穎而出。日後成為北方兵器工業公司總裁的謝清高,也是這批人中的佼佼者,他甚至請來了外國職業經理人。當時的松江府工廠林立,轟鳴地機械聲終日不絕於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其中一些人開始引進產自中美洲的6地棉,他們將種子分給當地的農戶,請來專家指導種植,手段不亞於現代商人。松江府一帶的亞洲棉逐漸退出棉花市場,而來自中美洲的6地棉在鐵路到來後迅的向北方地擴展。也正是因為鐵路的延伸,北方草原地羊毛在汽笛聲中千里迢迢的來到松江府的工廠裡。亞洲市場的棉毛紡織品大勢開始逆轉,路途近上了許多的中國棉毛紡織品開始順利的佔據周邊國家的市場。也正是如此引來了中英兩國矛盾地升級。英國強大的海軍力量。輕易的封鎖住了中國需要的機械的進口。
中國在劉寄的牽引下,生拉活扯的想要進入工業化大門的關鍵當口。就這樣被英國海軍輕易地否掉了。
劉寄想要談判,英國公使已經撤退到了澳門,並且伴隨著英國艦隊的到來,義律的口氣越來越強硬。
難道鴉片戰爭要提前到1837年到來,劉寄陷入了沉思中。李巧兒乖巧的陪伴在劉寄身邊,輕輕的搖著一把團扇。
劉寄在腦海裡回憶著英國人的談判條件,他們地目的是讓中國允許鴉片的進入。同時降低目前的關稅,而且開放更多的沿海城市通商貿易。這些條件鴉片和關稅是決不能妥協的,至於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那倒是可以商量。可是英國人的目的顯然不在於此。
劉寄想到了從6路到達歐洲,可是奧斯曼帝國擋住了這條去路。而且6路的運輸成本太高,來回一趟地時間也比海路多。猛然間劉寄想到了太平洋地彼岸。他向外間喊道:「來人。」
曹進喜隨著傳喚聲迅到了碧桐書院的雅閣裡,劉寄側躺在涼榻上說道:「將總理大臣杜受田請到四宜書屋等朕,讓他帶上有關美利堅地資料。」眼看著曹進喜要轉身到了門口,劉寄又說道:「讓杜受田帶上林阿適。」
劉寄鬆了口氣。側望著李巧兒。一時間,他的目光不由鎖定在了李巧兒的胸口。
熱天裡李巧兒穿著一套輕紗做成的薄衫,她一直不停的為劉寄扇著,汗水濕透了她的紗衣,透明的輕紗緊緊的貼著她的胸口,妙曼的身材在劉寄眼裡暴露無遺。堅挺的無限峰光讓劉寄喉頭干。
李巧兒被劉寄的目光看得低下了頭,她撐起了身子要站起來,被劉寄一把將他拉到了身邊。
平日作風潑辣的李巧兒變成了綿羊似的,被劉寄摟進懷中,她剛想出聲便被劉寄的大嘴吻了上來。
兩人纏綿在一起,讓劉寄忘卻了煩惱和憂愁。
良久頭散亂的李巧兒推了劉寄一把說道:「陛下不是要接見杜大人嗎?」
劉寄從李巧兒的身上翻了下來,舒心的出了口氣。回頭看著李巧兒衣衫半遮半掩,鬢散亂,神態嫵媚,他忍不住又湊上去狠狠的吻了李巧兒一陣。直到喘不過氣來才笑嘻嘻的抬起頭來。惹的李巧兒大口出著氣在劉寄的胳膊上使勁掐了一把。
倒是李巧兒先爬了起來。為劉寄梳理頭,又整理好他的服飾。
一切整理完畢。劉寄又輕輕的將李巧兒擁入懷中,在她面頰上吻了一下說道:「朕這一生不會再娶妃子,有了你們朕足夠了。」
這話出自皇帝的口,讓李巧兒非常感動。她靠在劉寄的胸膛說道:「陛下是真龍天子,就是有再多的後宮也是應該的,怎麼能說這話呢。」
「多了朕忙的過來嗎?讓朕的女子守活寡,朕於心何忍。」
雖然皇上是用玩笑的口吻說著這話,可李巧兒的眼眶仍然有些濕潤,她主動的獻上了一個悠長的香吻。
劉寄的舌頭在忙活著,腦海裡卻在想道:「德溫公主看來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最深的,像這樣的香吻,德溫公主可不會主動獻上的。」
*************************
劉寄到達四宜書屋杜受田已經和林阿適等在了那裡。近來因為和英國人的外交摩擦越演越烈,兩人似乎都沒有休息好,在等皇上的空閒打起盹來。
聽到劉寄的腳步聲,總理衙門總章辦章京林阿適先清醒過來,他連忙扯了扯杜受田的衣袖自個跪了下去,口中稱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章辦章京林阿適給皇上請安!」
杜受田猛的驚醒過來,也跟著跪了下去。
劉寄揮手說道:「都起來吧,不用這麼見禮。朕不是說過嗎,禮在心裡,不在外面。人少時大禮就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