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丹經道決 內視
    內視又稱內觀。為道教早期方術之一。《洞玄靈寶定觀經》說「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注云「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即不以目視而以「心視」,以滅動心。IqW`^]dBsheeI^s

    此術早見於《太平經》。《太平經鈔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內視,以心內理,陰明反洞於太陽,內獨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不照外也,使長存而不亂。今學度世者,像古而來內視,此之謂也。」2《太平經》卷七十云「思養性法,內見形容,昭然者也;外見萬物眾精神者,非也。」3這一內見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臟神聯合運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說「四時五行之氣來入人腹中,為人五臟精神」。4畫之為人,使王氣色、相氣色、微氣色三合,齋戒居善靖處思念之,「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後見內神,睹之為右此者,無形象之法也。」5內視術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有進一步發展。葛洪《抱朴子內篇#83;地真》云「吾聞之於師雲,道術諸經,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惡防身者,乃有數千法,……思見身中諸神,而內視令見之法,不可勝計,亦可有效也。」《遐覽》篇即著錄《內視經》一卷。陶弘景《真誥》卷九引《丹字紫書三五順行經》論內視法「坐常欲閉目內視,存見五臟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內視中方》曰「常欲閉目而臥,安身微氣,使如臥狀,令旁人不覺也。乃內視遠聽四方,令我耳目注萬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見萬里之外事,精心為之,乃見百萬里之外事也。」7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軒轅黃帝內視法》云「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8可見內視和存思一樣,要求所觀之對象比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過具體形象的感覺達到收心入靜。qJrBiFm43eofY

    內視又有不動心,即心不為外物所擾的意思。《莊子#83;列禦寇》云「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俞樾注曰「心有睫,謂以心為睫也。」「內視者,非謂收視返聽也,謂不以目視而以心視也。」9對此,《太上老君內觀經》論之甚詳。它說「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人常能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週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唸唸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窈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十這裡,道教的內觀修心已引進了佛教義理,頗具理論色彩,由此「內觀形容」的內視術即演變為「靜神定心」的修心術,當是此術的高層境界

    內視作為淨心止念的方術,不失為氣功入靜的有效方法。[\VGJiZI的tDt[t

    唐末以後被內丹術所吸收,成為其重要成分之一而被繼續運用。HR5D^5ODOBRTpF

    註釋i[m^aDb[`e`eF

    78十《道藏》第22冊29頁,第20冊538頁,第2冊533頁,第22冊27、29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988年Oe7G3dertD82^Oe

    2345《太平經合校》709頁,277頁,292頁,293頁,中華書局,90年的0`J8LmT的t5_^]。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324頁,中華書局,985年Xiid9dIILV,ZIVmL

    9《莊子集釋》第4冊057∼058頁,中華書局,982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