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三師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嶽、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雲,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境,無感不通」。2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後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存念次當起願,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3即將「禮三師」置於行儀之先的地位
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雲HH3SO9Z5FLmRU的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早期道教的《太平經》將師長與父母、君王同稱為「道德之門戶」和「性命之門戶」,認為「古者聖賢皆事明師,以解憂患」,如果「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罪名不可除也」4。葛洪《抱朴子內篇#83;勤求》也稱
「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師,告之以度世之道,則無由免死,鑿石有餘焰,年命已凋頹矣。由此論之,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5南北朝時期成書的《無上秘要》卷四十二,其《事師品》,引《洞玄隱注經》稱「經不師受,則神不行」,強調道士受經必須通過師尊,不然經就不靈驗;引《洞玄法輪經》稱「師者寶也。gab\Dlq的JYgdt
為學無師,道則不成,非師不度,非師不仙,故師我父也。」ham3[h2aGl^9i\
指出學道升仙都要依靠師尊,不然不能成道,不能登仙,又引《升玄經》,指出擇師應不分貴賤高下,年歲長幼,待師要謙下,即「求法事師,莫擇貴賤,勿言長幼」。不然就是「懷死生俗閒之態,不解至真平等之要」。因為「人無貴賤,有道則尊,所謂長老不必耆年,要當多識多見」。一個道士可能有不止一個師長。《升玄經》要求道士對「先師後師,並皆有敬。LZpa,q`9ait_tY
所以爾者,本師者,學之根也。譬如為山,由於一匱之土,漸漸得其高大,本師者亦復如是,乃為發蒙之基。後師者,備成也。喻如嚴裝服飾,眾事已辦,唯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後師,亦復如是」。三師之說,大約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無上秘要》卷三十四,引用的《洞玄金菉簡文經》有三師的說法,稱「奉師威儀,經師則經之始,故宜設禮,三曾之宗;籍師則師之師,故宜設禮,生死錄籍所由;度師則受經之師,度我五道之難,故應設禮。為學不尊三師,則三寶不降,三界不敬,鬼魔害身。」7至唐代,三師之說已廣泛流行。唐代成書的《洞玄靈寶三師記》稱「受道尊奉其為度師」,「度師之師曰籍篩,籍者嗣也,嗣籍真乘,離凡契道。籍師之師曰經師,經者由也,由師開悟,捨凡登仙。三師之重,媲於祖宗」。8同時,將三師確定為「經師南嶽上清大洞田君諱虛應」,「籍師天台山桐柏觀上清大洞三征君馮君諱惟良」,「度師天台山道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賜紫應君諱夷節」。但是唐代道士張萬福的《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另有「正一師諱」、「五千文師諱」、「神祝師諱」、「洞神師諱」、「升玄師諱」、「洞玄師諱」、「上清師諱」等名目,要求存念三師名諱、形狀、住觀和方所,並不確定三師的名號,因此,將三師確定為田虛應等,可能是江浙一帶靈寶和上清派道士的做法。QTSIeOIIeZ的GHS
在道教儀式中,安排禮三師的內容,是在南北朝至唐代時期出現並形成規制的。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黃菉齋儀》,各種黃菉儀式均在上香後有「禮師存念如法」的內容。]BmRGFLBifRte\
杜光庭自注曰「法師臨目存見,太上三尊乘空下降,左右龍虎,千乘萬騎,三界尊靈,群真侍衛,羅列在座,乃為弟子奏陳齋意。次思經師,侍太上之右,心拜三過,願師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師,次思度師,願念如初夜法。次思青雲之氣,佈滿齋堂,青龍獅子,備守前後,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飛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馬,九億萬騎,監齋直事,三界官屬,羅列左右。次思青氣從師肝中出,如雲之升,青龍獅子在青氣中,天仙、地仙、飛仙,五方五帝,兵馬匝覆齋主家大小之身。又思五臟五嶽五帝,如初夜法。」9據此,禮三師之法在儀式中主要是法師的存念和心拜而並無唱、念、做的動作。在南宋道士編纂的一些科儀總集中,禮三師仍是科儀的重要內容,只是靈寶三師已經進入神仙譜系,並已列入神位。王契真的《上清靈寶大法》卷十總錄高真上聖,稱靈寶經師、靈寶籍師和靈寶度師,「共度三職,總掌於三十六部尊經,符圖集成,中盟寶誥,流演塵凡,載度天人」。十在道教的傳度類科儀中,另有三師,指傳度師、監度師和保舉師。宋代賈善翔編纂的《太上傳度出家儀》規定,道士出家需由傳度師帶領和主持下,進行禮三師等儀序,由保舉師為弟子脫去俗衣,披道服和系裙、頂簪冠等。⑾經過三師引舉,才能成為道士。UqlG[ZqSasJ^a
註釋TGS,h0edaUOp
27《道藏要籍選刊》第8冊44頁,44頁,第0冊5,頁,頁,上海古籍出版社,989年e8U^aH5SrFosT`Ui
389十⑾《道藏》第冊754頁,75頁,第9冊8頁,第30冊730頁,第32冊3∼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98
4《太平經合校》第3、34、405頁,中華書局,9
5《抱朴子內篇》(增訂本)第255頁,中華書局,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