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丹經道決 蚩尤考
    蚩尤是中國古史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因與軒轅黃帝進行歷史性的大戰而赫赫有名。

    但是,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複雜紊亂的,其中有諸多矛盾之處,使人產生不少疑問。諸如蚩尤究竟是一個古代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神話人物?他是一個英武的戰神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個「好兵而喜怒」的「貪慾者」、「亂賊」?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個人?他和黃帝之間是否只是敵對關係?蚩尤和苗族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麼關係?他對苗族民俗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本文想根據文獻資料和調查材料,對此類問題作一初步的考索。

    一、蚩尤與黃帝

    蚩尤與黃帝的「涿鹿大戰」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正是由於這次大戰中,黃帝戰勝了蚩尤,才奠定了華夏國家的根基,使他成為五帝之首。在有關的文獻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亂賊,是相當醜惡的。《廣雅釋詁》「蚩,亂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說尤,同由尤,腹中之蟲,很不雅觀。《尚書#83;呂刑》的記載更加詳細,可為此類觀點的代表刵

    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

    這是周穆王敘述刑法的源流時首先提到的「古訓」,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說得很壞。蚩尤原為「九黎這君」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與軒轅黃帝發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亂」。司馬遷《史記2五帝本紀》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是為黃帝。[2]

    這些都是正統史書中的記載,已經把神話人物歷史化了,並且還以正統觀點使蚩尤成了暴虐無道的亂賊。事實上,蚩尤不僅是一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怪異神力的神話形象,據《龍魚河圖》記載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歎。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3]

    《漢學堂叢書》中的《龍魚河圖》略有不同,說「黃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雖「七十二人」與「八十一人」有異,但皆為「多」之約數,九的位數,其內含是一致的,說明蚩尤是一個相當大的集體的代表,是一個具有很大神性的怪異人物。古書上這類記載很多,如

    《歸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啟筮)

    《述異記》

    「有蚩尤神,俗雲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4]

    顯然,這種「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異的,而《龍魚河圖》又說蚩尤「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則又非常厲害,以致黃帝也打不過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靈的幫助。《山海經#83;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5]

    《龍魚河圖》還說在此大戰中因黃帝仁義,「遂不敵」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這才制服蚩尤。又《黃帝玄女戰法》雲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勝』遂得戰法焉。[]

    又《玄女兵法》亦云「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7]「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可見蚩尤是很強大的對手,其力量與黃帝不相上下,黃帝只有求女神幫助才得到了勝利。從此次戰爭的記載可以看到蚩尤的神話形象,他不僅「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風伯雨師大風雨」,還可以「作大霧,彌三日」,使黃帝令風後作指南車才戰勝了他。不僅蚩尤有神性,黃帝也有神力,可給風後等神下命令。

    由此可見,蚩尤不僅是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個神話人物。「蚩尤神」不僅在後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當時,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威鎮天下的。上引《龍魚河圖》記載黃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殺蚩尤之後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珍服。[8]

    於此可見「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內,而且「天下」「八方萬邦」,都對他非常崇敬,使黃帝要畫出他的神像來,才能服天下。後來蚩尤神更可管下雨、農耕與疾病了。《春秋繁露#83;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

    梁代任昉《述異記》列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

    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觝,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黽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為祠。[9]

    此書還說「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更說明在大戰的涿鹿,冀州人長久地祭祀蚩尤神,其他地方如太原、朝鮮也祭蚩尤神,[0]其為神話人物當無疑問。軒轅的形象亦復如此,不只是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神話形象也。

    二、蚩尤的戰神形象

    蚩尤是什麼樣的神呢?

    在漢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為英武的戰神加以崇拜的。

    古人往往把勞動發明的文化英雄崇拜為神,這是對超常的勞動創造能力的崇拜之人格化。大約因為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屬武器,在戰爭中大顯神威,所以經神話思維的作用,蚩尤就被幻想為「銅頭鐵額」的神化人物,而且還「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神通廣大。《屍子》「造治者,蚩尤也。」(御覽833引)《世本#83;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銅,《管子#83;地數》、《山海經》均說蚩尤鑄金為「劍鎧矛戟」等「利器」。

    秦始皇、漢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為戰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戰事。《史記》「封禪公」「秦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其禮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這裡說蚩尤為「兵主」,主管戰爭大事,處第三位,非常重要,其地位在陰陽日明四時之上,歲首祭祀用鷺的祭品,非常隆重。這種祭祀「自古而有之」「絕莫知起時」,可見其古老。大約黃帝時已端倪,前引《龍魚河圖》曰「制服蚩尤,(黃)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後又畫蚩尤形象。直到宋太宗征河東出征前一日,還「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宋史#83;禮志)

    蚩尤的大墓在東平,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始終崇拜蚩尤,他們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後代子孫

    蚩尤塚,在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陽谷縣境內)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亙天,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塚,在山陽鉅野縣(今濟寧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等。[2]

    這一記載與《史記》是一致的。東平在魯西,不僅有高七丈的蚩尤塚,而且還有同樣大小的「肩髀塚」,可見人民對戰死的英雄的崇敬,而天空巨大的紫霞赤氣「蚩尤旗」,更是神奇想像的產物,人們把蚩尤神化了。天上的星星,是神聖之象徵,蚩尤在神話中也是耀眼的星星。「司兵之星名蚩尤」,[3]天上的慧星被說成是「蚩尤之旗」。《史記#83;天官書》「蚩尤之旗,類慧而後曲,像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對戰爭是有利的。所以在戰爭開始起兵時,要祭蚩尤。漢高祖劉邦也不例外。《史記#83;高祖本紀》

    (眾)乃立季(劉邦之宇)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興)鼓旗,幟皆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攀哈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4]

    在這裡,劉邦是把黃帝與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史記#83;封禪書》則說「高祖初起,禱豐[]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這裡只提「祠蚩尤」,而且保佑漢王打了勝仗。待「天下已定」統一中國以後,漢高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

    三、蚩尤與黃帝的臣屬關係

    漢高祖之所以把蚩尤與黃帝一起祭祀,也不是偶然的。他們之間的關係除戰爭中的敵對關係之外,還有臣屬關係。黃帝制伏蚩尤後,即「使之主兵」,當了軍事大臣。

    漢代古籍《越絕書》曰

    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於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5]

    這裡說蚩尤仕於黃帝,為主管金屬冶煉官,輔佐少昊。少昊之地,在今山東曲阜之帶,與九黎活動地區一致,此說有一定道理。可能是涿鹿之戰以後,蚩尤族的一部分成為黃帝的臣屬,主持金屬兵器的製造工作。

    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是黃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為使當時,大常察於地利,故使為稟者……[]

    把蚩尤的地位抬得更高了,在這裡蚩尤已不只是一般的大工業臣,而且成了「明乎天道」的首相,「使之當時」的總理大臣。由此可見蚩尤地位之重要。黃帝因蚩尤而「明於天道」,說明蚩尤的文明程度比黃帝更高,很受黃帝重用。齊國人管仲如此記載,可能是齊國當地老百姓如此傳說的吧。

    無獨有偶,韓非子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卻更具神話色彩

    昔者黃帝使鬼於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7]

    在黃帝「大合鬼神」的神聖隊列中,蚩尤居前,在最前列,《周禮》「六官」之例該屬「天官」尊位,與管仲的記載是一致的,但卻完全是神話人物的形象,黃帝與蚩尤都是作為神話形象記載下的。韓非子是先秦故事的重要記錄大家,這段神話故事當是很有意義的。

    這種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的歷史。在神話時代,氏族、部落之間的爭鬥異常劇烈、頻繁,互相兼併、聯合的事也是經常發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化干戈為玉帛,化敵為友,不斷融合。這也許正是中華民族不斷擴大而建立起「協和萬邦」的泱泱大國之關鍵所在吧。

    四、蚩尤即是炎帝(神農氏)嗎?

    蚩尤與炎帝的關係是很複雜的。有種種不同說法,值得仔細研究。

    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歷史學家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等人都持此觀點。其主要根據是《史記#83;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的「阪泉」與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實際上是一個地方。《五帝本紀》原文是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費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赤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38]

    這段記載了兩次大戰,可以看出炎帝與蚩尤不是一個人物,但其記述亦有交叉之處。特別是後來的歷史地理學家考證出涿鹿、阪泉的關係,使人感到兩次大戰實為一次。其主要根據是《水經注》關於涿水的記載

    涿水出涿鹿山,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泉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則流注阪泉……

    據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當然(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可以說即與蚩尤戰於涿鹿。由是言之,所謂赤帝(或炎帝),確即蚩尤了。[39]這是說此兩次大戰實際上即是一次大戰,則大戰的主角炎帝與蚩尤說是一人了。夏曾佑先生說得更早,在20世紀初年所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即已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爭鬥涿鹿之野,」西漢賈誼也不止一處說炎黃在戰是在「涿鹿之野」。[40]對照《五帝本紀》,可見「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呂思勉《先秦史》)。三位著名史家的考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想還可以再補充一些材料。蚩尤、炎帝(神農氏)都是以牛為圖騰的。《帝王世紀》曰「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4]《帝系譜》曰「神農牛首」,[42]這與蚩尤的圖騰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並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異記》即記載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都說明蚩尤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炎帝(神農氏)也是以牛為圖騰的,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個人——是部族的首領。如果把蚩尤、炎帝(神農氏)都看成是集體名詞——部族的稱號,問題即可迎刃而解了。

    從古籍中,我們還可以找到蚩尤與炎帝同族而不同時的征據。如南宋羅泌《路史#83;後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43]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釋兩次大戰的關係先是黃帝與炎帝部族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後代,為了替炎帝報仇而與黃帝大戰於涿鹿,戰敗之後,首領被擒殺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則歸順了黃帝成為在臣。所以炎帝與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時,與黃帝的大戰就可能有進行了兩次,如《史記》所記。

    五、蚩尤與苗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許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動。這是幾千年的歷史中頑強地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中國各民族特別是苗族歷史發展的結果。

    蚩尤神話是一種古史神話,雖有濃厚的幻想成分,但卻曲折地反映了歷史,從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發展、遷徙的歷史。所以它得到了歷史學家們的高度重視。

    從前引文獻資料中,已可以看出,在中原地區(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有許多蚩尤的遺跡和有關和風俗、神話傳說,如冀州涿鹿蚩尤城、蚩尤神、蚩尤川、蚩尤泉、蚩尤齒,山東東平的蚩尤墓、蚩尤旗,陝西長安、江蘇沛縣有蚩尤祠,山西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龜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為立祠。」(《述異記》)此外還有很多的活歷史資料。如宋代文獻所記「蚩尤血」「解州鹽澤,方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44]解州在今山西省,其鹽澤滷水色紅,不隨天氣變化,非常神奇,被當地人看成是具有神性的蚩尤血。並引《皇覽#83;塚墓記》說蚩尤塚高七丈,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而蚩尤姓闞,故其後代亦姓闞,他們每年十月都祭祀蚩尤。又《續夷堅志》「華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闞姓,故又謂之闞蚩尤城,城旁闞氏尚多。」[45]按華州在今山東費縣,東北六十里是古九黎部族活動之地。

    由以上可知,蚩尤確為中國上古重要歷史人物,是九稱部落聯盟的重要首領,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活動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中原地區,他們首先發明、使用金屬工具與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強的軍事力量,與軒轅黃帝勢均力敵,並且有密切的聯繫。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後代,而炎帝與黃帝乃是同胞兄弟。[4]炎帝與蚩尤曾先後同黃帝大戰於河北涿鹿阪泉一帶,大戰之後,蚩尤族一部向南方遷徙,而許多人則留在北方,逐漸與黃帝族融合為一。所以他們保持著對其英雄祖先蚩尤的崇拜。

    如今苗族有楓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古文獻中亦可找到根據,說明此俗與蚩尤有關。《山海經》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47]

    郭璞注云「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又雲楓樹即今香樹。此傳說與蚩尤血傳說相似,都是因為蚩尤族人對蚩尤被殺一事的懷念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想像。楓樹葉是紅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類記載頗多,又如《軒轅本紀》「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華為楓木之林。」[48]《述異記》更記術了楓木成精變為人形的靈怪傳說「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炎楓。」[49]《南方算術狀》「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癭瘤,一夕遇暴驟雨,其樹贅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50]楓木是一種靈木,對楓木的崇拜古已有之。而在苗族生活中楓木的神性更強,《苗族史詩》中《楓木歌》是整個史詩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來源、人類始祖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其主要情節如下

    遠古楓樹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個蛋。這十二個蛋中又生出了人類始祖姜央、龍、虎、雷公等等。

    這裡存在著楓樹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存在著卵生神話的觀念。而卵生神話觀念又與鳥圖騰的民俗文化有關。我們知道殷商是有玄鳥圖騰崇拜的。其祖先是神話說他們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簡狄吞食燕卵之後懷孕生出的。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他們有很多部落,也有許多圖騰。「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說明其聯盟中部落氏族之多。《竹書紀年》沈注「屬於蚩尤各族,有熊氏、羆氏、虎氏、豹氏。」在涿鹿大戰失敗以後,蚩尤為乎的九黎部落曾受到多次征討、遷徙,有的向西,為犬戎、西羌,有的向南為三苗。他們的史跡是不少的。關於向西的一支,《拾遺記》「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前引《遁甲開山圖》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記載。《尚書#83;堯典》說舜「竄三苗於三危」。《孟子#83;萬章》「殺三苗於三危」。《地道記》曰「隴西郡首陽有三危,三苗所處。」「鳥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是也。」今敦煌縣東有三危山,離千佛洞不遠。西羌、西戎,似皆與苗民有關。犬戎是以犬為圖騰的,苗民中亦有盤瓠犬為重要圖騰者。《後漢書#83;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銅器是甘肅東鄉縣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亞一帶早在五千年前已發現了銅器。這也許同苗民祖先有關。《山海經#83;大荒北經》「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異經#83;西荒經》「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5]這些記載較簡,有正統思相的偏見,並不精確,更不全面,但卻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歷史事實,這是不可能憑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遷往西南,經過了多次的戰鬥與轉移。《五帝本紀》漢代鄭玄注曰

    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高辛之衰又復九黎之德,堯興又誅之,堯未在朝,舜臣又竄之。後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誅之。

    可見經過顓頊、堯、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趕到西南山蠻荒之地。其路線近年苗族學者唐春芳曾有專門研究論文《試論苗族的原始居地》,[52]把苗族口碑、習俗資料與古文獻對照研究,發現二者相當吻合。

    今各地苗族喪禮儀式中均有鬼師所唱《引路歌》,可把亡靈沿古代苗人遷徙路線上溯送回老家。都說苗族老家在東方,有的說是「楊州楊縣」,有的說是「黃河入海口那太陽升起的地方。」[53]這一帶正是古代九黎活動之地,有眾多的蚩尤遺跡。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國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敗後被打散,不少人留在當地,逐漸與華夏黃帝族融合,在山東一帶的九黎,後來就成了殷商族這鳥圖騰,古屬東夷。至今苗民叫男子為yil,音夷。這「夷」與「苗」並列,為苗族的族稱。九夷中的畎夷,實為崇拜盤瓠龍犬圖騰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與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來源上也有密切關係。後來的「西南夷」之「夷」也與此有一定瓜葛。

    留在中原的九黎與東夷其他部族一樣,皆逐漸融合互華夏漢族之中了,而更多的則舉族西遷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荊楚地帶成為三苗。《韓詩外傳》卷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說苑#83;君道》有類似記錄。)後來又從荊楚地區西遷南進,分散在西南邊疆雲南、貴州、四川的山區乃至東南亞的不少國家之中。

    《苗族古歌》最後一部即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東方海邊為追求美好生活而經過三條大河西遷到貴州的事,充滿神話色彩,當時女性在生活中還起重要作用,可見時代比較古老。有的古歌說苗族老家在「渾水河一帶」,這「渾水河」苗語為edfagxebiel。意為「黃水渾水」,實即是黃河。西部方言區苗族(雲貴川毗臨地區)把黃河的花紋繡在花衣上,表示不論遷徙到哪裡,都不忘老家黃河。湘西苗族婦女繡的花邊花帶上有「駿馬飛渡」圖像,叫「埋遼裡清」,其意亦為「渾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騎馬在黃河岸邊奔馳。《跋山涉水歌》所唱的三條大河,一條河「河水黃央央」,即為黃河;第二條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長江;還有一條河「河水清幽幽」,則為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54]

    如今苗族許多地方流傳著蚩尤的古老故事。對蚩尤大神充滿了敬意和自豪。

    西部苗區傳說遠古苗民居住在黃河邊的平原上,蚩尤從小離家出去學藝,刻苦修煉,會用20種醫藥,成了可以呼風喚雨、起死回生的大神。當時有個垂耳妖婆,捉去了十八寨的老幼苗民。蚩尤設計殺死了妖婆,解救了十八寨苗民。數十年後,苗寨興旺發達,發展成為八十一寨。蚩尤的九個兒子也長大了,一人管九寨,蚩尤成了八十一寨的大首領。後妖婆之兄黃龍公攻打苗寨,被蚩尤打退,雖多次失敗,仍不罷休,又聯合赤龍公,在雷王五子的幫助下,才打敗了蚩尤。八十一寨苗民,只好放棄平原向太陽落的「鬼方」遷徙,渡過了黃河,長途跋涉,來到豺狼、鬼怪的「鬼方」。苗民吹蘆笙、打鼓,把豺狼、鬼怪趕跑,開山種地,在這墨洋大箐居住下來。[55]此外還有《蚩尤智斗餓虎》、《蚩尤傳神藥》等傳說故事,歌頌蚩尤作為苗家英雄遠祖對苗族文化的巨大貢獻。

    各地苗民,對蚩尤都念念不忘,非常崇敬。儘管苗族分佈在雲貴川湘等三大方言區,語言支系甚多,有7個次方言、8咱土語,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稱為「尤公」,在各種不同的方言土語中,「尤公」卻驚人地一致。黔東南東部方言而有信中叫老祖宗為「榜香尤」,湘西方言區則稱「剖尤」、「九黎蚩尤」,而雲貴州川西部方言區更直接稱「蚩尤」,不少地方有蚩尤廟,對蚩尤祭祀是隆重的、經常的。湘西、黔東北苗人在祭祀祖先「剖尤」或「九黎蚩尤」時,用竹蔑編成山洞狀,糊上紙,巫師從洞中敲竹筒、搖鈴鐺,不能擊鼓。據說當年剖尤戰敗退入同中,擊鼓易被敵人發現。黔工業區南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人們在歌唱時,或言談中,聽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肅然起敬。[5]

    雲南馬關、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風俗,傳說此俗的形成蚩尤關係密切。當時蚩尤率領苗民抵抗黃帝東進,失敗之後,被打散,退入深山,為召集四方苗人前來會聚,蚩尤在山上樹起高高的樹桿,繫上給腰帶,令男女年繞花桿歡歌跳舞,吹起蘆笙,如此熱鬧的聚會吸引了眾多苗人,於是重整旗鼓,又投入了戰鬥。此俗後來成為定期的歌舞盛會而流傳下來,成為苗族傳統節日。[57]

    總之,蚩尤作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終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與紀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及民間文藝中有許多表現。許多古史傳說,儘管有神話思維的幻想成分。卻往往與古代文獻資料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民間習俗、民間文藝是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它可以印證並補充書面文獻,這是活動的更生動的歷史資料,我們要善於應用它們——

    []《尚書》「周書#83;呂刑篇」。

    [2]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3]《太平御覽》卷79引《龍魚河圖》。

    [4]梁#83;任昉《述異記》。

    [5]《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

    []《太平御覽》卷十五引《黃帝玄女戰法》。

    [7]《太平御覽》卷三二八引《玄女兵法》。

    [8]同注3。

    [9]同注4,此曰蚩尤神主疫治病,此俗後傳至朝鮮,據《東國歲時記》端午節時王家「觀象監本硃砂,榻天中赤符,進於大內,貼門楣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貼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節,上得天祿,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銅頭鐵額,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時消滅。急急如律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

    [0]司馬遷《史記》,卷28《封禪書》。

    []《皇覽#83;塚墓記》。

    [2]《經史答問》八。

    [3]司馬遷《史記》卷8《高祖本紀》。

    [4]《越絕書》卷四「計倪內經」,記謀士計倪言。

    [5]《管子》「五行」篇。

    []《韓非子》「十過」篇。

    [7]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8]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394頁,上海龍門聯合書局9年版。

    [9]賈誼《賈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20]《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2]《天中記》卷引《帝系譜》。

    [22]《黃氏逸書考》輯《遁甲開山圖》。

    [23]宋#83;沈括《夢溪筆談》卷三。

    [24]金#83;元好問《續夷堅志》卷四。

    [25]《呂氏春秋2孟夏紀》「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曰神農,死托祀於南方,為火德之帝。」據《史記#83;五帝本紀》,黃帝亦少典之子。

    [2]《山海經》卷十五「大荒南經」。

    [27]《雲笈七簽》卷一百引《軒轅本紀》。

    [28]梁#83;任昉《述異記》卷下。

    [29]晉#83;嵇含《南方草木狀》。

    [30]《神異經》舊題東方朔撰、張華注,《隋書》已有著錄,被認為荒誕,但其神話幻想反映了民間傳說的觀念,有些受正統觀念的影響。《大戴禮#83;用兵》把蚩尤說成是「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劂親,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無厭者也。」《路史#83;後紀四#83;蚩尤傳》更曰蚩尤被殺之後「身首異處,以故邱代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戒。」《神異經#83;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名曰饕餮。」《史記#83;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說「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左傳#83;文公十八年》正義引《神異經》「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類古史神話資料都說明饕餮與蚩尤有關。

    [3]見《苗侗文壇》(貴州凱裡)995年第4期。

    [32]同上書第頁。

    [33]同上第9頁。

    [34]參見(苗侗文壇)994年第2期第24-25頁,江澤〈九黎、三苗與苗族〉。

    [35]同上25-2頁。

    [3]同上25-2頁。

    [37]同上25-2頁。

    [38]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394頁,上海龍門聯合書局9年版。

    [39]賈誼《賈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40]《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4]《天中記》卷引《帝系譜》。

    [42]《黃氏逸書考》輯《遁甲開山圖》。

    [43]宋#83;沈括《夢溪筆談》卷三。

    [44]金#83;元好問《續夷堅志》卷四。

    [45]《呂氏春秋2孟夏紀》「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曰神農,死托祀於南方,為火德之帝。」據《史記#83;五帝本紀》,黃帝亦少典之子。

    [4]《山海經》卷十五「大荒南經」。

    [47]《雲笈七簽》卷一百引《軒轅本紀》。

    [48]梁#83;任昉《述異記》卷下。

    [49]晉#83;嵇含《南方草木狀》。

    [50]《神異經》舊題東方朔撰、張華注,《隋書》已有著錄,被認為荒誕,但其神話幻想反映了民間傳說的觀念,有些受正統觀念的影響。《大戴禮#83;用兵》把蚩尤說成是「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劂親,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無厭者也。」《路史#83;後紀四#83;蚩尤傳》更曰蚩尤被殺之後「身首異處,以故邱代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戒。」《神異經#83;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名曰饕餮。」《史記#83;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說「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左傳#83;文公十八年》正義引《神異經》「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類古史神話資料都說明饕餮與蚩尤有關。

    [5]見《苗侗文壇》(貴州凱裡)995年第4期。

    [52]同上書第頁。

    [53]同上第9頁。

    [54]參見(苗侗文壇)994年第2期第24-25頁,江澤〈九黎、三苗與苗族〉。

    [55]同上25-2頁。

    [5]同上25-2頁。

    [57]同上25-2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