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安國
關於推理小說的濫筋,有研究者認為,可追溯到1794年英國作家威廉-高德溫的《卡列布-威廉斯》。大多數學者公認的意見還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作家艾德加-愛倫-坡的偵探小說。對此,本人用力不深,心得全無,未敢妄斷,姑且從眾。
愛倫-坡以謀殺和破案為小說主題創作了五個短篇:《莫格街的謀殺案》、《瑪麗-羅傑特神秘案件》、《被盜竊的信》、《金甲蟲》、《你就是殺人兇手》。有趣的是,這五個短篇為後世偵探故事的創作建立了五種常用的模式,無論是鼎鼎大名的柯南-道爾、克裡斯蒂,還是今天的推理小說作家,無不受其影響。尊之為鼻祖,愛倫-坡當之無愧。
如果我們以愛倫-坡為起點,推理小說的傳承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其間的衍變大致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從愛倫-坡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早期偵探小說階段。這一時期作品少,且多為短篇,作家也大都是業餘創作,如英國大作家狄更斯、柯靈斯,他們的作品雖然已經出現了警察形象,而且對後世偵探小說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他們畢竟還是嚴肅文學作家。這一時期的最大貢獻是,出現了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偵探故事。柯南-道爾一共寫了四個長篇。六十幾個短篇。在作品中,他運用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巧妙的構思,塑造了福爾摩斯這樣一個既是科學家又是偵探,既是紳士又是超人英雄的藝術形象。這一形象個性獨特,血肉豐滿。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提到福爾摩斯,也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短篇故事逐漸為長篇小說所取代,寫作技巧上也逐漸確定了固定的格式。這一時期作品數以千計,名家競出,如英國的阿嘉莎-克裡斯蒂、陶洛賽-賽伊爾斯、瑪嘉莉-阿靈厄姆、愛德蒙-克利斯賓,美國的艾勒裡-奎恩、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約翰-狄克遜-卡爾等名字,至今仍家喻戶曉。「黃金時代」的大多數作家都把邏輯推理絕對化,有的甚至宣揚「直覺」、「神意」,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破案的偵探是一架「思想機器」,其他人物更是XY,生活氣息、社會現實消失得無影無蹤,創作僅是作家爭奇鬥智的競賽,作品也只是為讀者消閒解悶的智力遊戲。後世評論家名之「舒適的」推理小說時期,絕非空穴來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推理小說的發展和衍生時期。這一對期的推理小說具有三大特點:一是一定程度反映了社會現實,接近真正的文學作品;二是出現了犯罪小說、間諜小說及日本推理小說等流派和分支;三是除英美等主要國家外,法國、德國、瑞士、加拿大、日本等諸多國家都掀起了推理小說熱潮。這一時期推理小說在內容、體裁、技巧上都有很大突破。我們稱這一時期為推理小說的「繁榮時期」,想必並不為過。
「犯罪小說」是推理小說歷史中的「美國發明」。起源於美國三四十年代的「硬漢」派偵探小說是其代表,開宗立派的祖師爺更非達謝爾-哈梅特和雷蒙德-昌德勒莫屬。兩人思想激進,創作態度嚴肅。在他們作品裡勾劃出了當時美國社會面貌的某些真實圖景,人物不再是為情節需要而安排的XY符號,偵探本人也不是萬能的英雄,而是有獨特個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給人以真實感。此外,法國的喬治-西麥農和瑞士作家弗裡德裡希-杜倫馬特,都是犯罪小說作家中獨闢新徑的佼佼者。
間諜小說是推理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間諜小說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的英國,並出現了以約翰-布坎、筆名薩卜的亥爾曼-西利爾-瑪克奈爾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以威廉-騷墨賽-毛姆、艾裡克-安布勒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兩大流派。這對後來興盛時期的間諜小說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二戰後,英國愛國主義情緒高漲,間諜小說又出現了一次高潮。一派繼承了布坎一薩卜的傳統,以依恩-弗萊明為代表。弗萊明創作了十一部間諜小說,他塑造的代號「007」的間諜詹姆斯-邦德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超人式英雄,曾轟動一時。後被陸續改編為電影,經幾代名星著力刻劃,更是深入人心。另一派則繼承了毛姆—安布勒的現實主義傳統,以英國現代知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和約翰-勒卡雷為代表。格林的《沉靜的美國人》、《人的因素》,勒卡雷的《冷落後復出的間諜》、《香港諜影》都是成功而暢銷轟動的作品。此外,六七十年代有名的間諜小說作家尚有英國的蘭-戴頓、弗雷德裡-福賽斯,美國的阿里斯特-麥克林、海倫-麥克英納斯等。不少優秀作品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嚴謹,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北約與華約國之間勾心鬥角的間諜戰,反映出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間諜小說以龐大的國際鬥爭為背景,自然比純粹的謀殺案更能吸引讀者。
二戰後日本盛行的「推理小說」,也不可小覷。二戰前,日本推理小說經歷了譯述西方偵探作品和自己創作偵探故事的過程,還形成了兩大流派:一是以邏輯推理為特徵的本格派,以江戶川亂步、角田喜久雄為代表;一是以科學幻想、變態心理、陰森恐怖和荒誕離奇為特徵的變格派,以橫溝正史、木本高太郎等為代表。二戰後,隨著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推理小說開始密切關注社會,這時又出現了以松本清張、水上勉為代表的「社會派」。六十年代崛起的森村試一既尊重本格派的傳統,又重視社會派的特點,把日本推理小說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生島治郎等作家則直接受美國「硬漢」派代表哈梅特影響,作品富於真實感,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日本推理小說雖不為眾多評論家看重,但我們認為,在推理小說西方作家一統天下的局面中,它終究是亞洲大地上一枝獨放的奇葩。正如體育競賽一樣,奧運冠軍固然可嘉,亞運冠軍也頗值得珍視。
推理小說於海外,流行一百五六十年,長盛不衰,其間名家輩出,名作更是難以勝數。我們推出「謀殺俱樂部」,本欲將名家傑作窮搜盡羅,但這顯然並不現實,也浪費讀者錢財。思索再三,只好作如下打算:
1.照顧傳承:編選本叢書時,文學成就和娛樂效果固然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因素,但我們也非常重視推理小說發展史上各個時期、各個流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的介紹。我們的想法是,盡可能讓讀者從我們選錄的作品中理清推理小說衍變的脈絡,看到推理小說發展的全貌。
2.限制數量:歷代推理小說家的創作數量參差不齊,限於規模,每位作者入選不超出兩本著作,不管他是創作逾百的高產作家,還是惜墨如金的慧星作家。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來可以讓讀者多瞭解一些特色不同的作家;二來可以使讀者多閱讀一些風格各異的作品。
3.放寬尺度:在這裡,我們的「放寬尺度」有兩層涵義:一是寬鬆定義,無論是英美傳統的偵探小說,還是後來的犯罪小說、間諜小說、追捕小說、日本「推理小說」以及它們的種種變體,我們都將其招至麾下,擇善而錄;二是放寬語種尺度,以英語為中心,兼及其他語種。英美作家的作品固然是我們選錄的重中之重,且占壓倒的優勢,是因為推理小說不僅起源於這兩個國家,它的市場至今仍為這兩個國家作者所壟斷,這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但其他國家,如法國、瑞士、瑞典、日本等作家的作品,也並非乏善可陳。既有善可陳,不妨擇其善者而陳之,何必棄之如敝展。
4.拉近時段:時間越久,理解越難,何況中西方本來就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隔世隔時,就更難明曉。所以對於十九世紀的作品,除照顧傳承我們會選錄部分名家名作外,從數量上講,我們會更多的選擇二十世紀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讓我們覺得更親近一些,也更現實一些。
一種文學形式要生存和發展下去,一靠作家們前仆後繼的創作,二靠不同時代讀者的捧場。雖然今天仍有不少人對推理小說持有偏見,認為它主要是為了消遣娛樂,小道而已。但在消遣娛樂中,它卻可以鍛煉讀者的思考能力,增長讀者的知識,開啟讀者的智慧,讓讀者瞭解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風土人情。正賴於此,才有了千百萬讀者的熱烈擁戴,才有了推理小說生生不息的歷史。
學習和借鑒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創造才是目的。我們出版世界推理小說名作還有一個初衷:那就是讓大家看多了以後,也來嘗試著動動手,創作創作。嘗試多了,手熟了,說不定那天一部推理小說名篇就會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國內空白被填補,那是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出版人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