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之夢 第八回 精心炮製航海條例 英荷之間首次爭雄
    在英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護國主克倫威爾統治時期。克淪威爾這個一心「以國王為己任」的軍事統帥,曾經被國王這個權力至尊、光彩奪目、有著歷史魅力的稱號誘惑過。所謂護國主,只不過是不稱作國王的國王而已。在威斯敏斯特宮為克倫威爾擔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護國主一職舉行莊嚴的「登極」儀式時,克倫威爾決意在自己的穿戴上給人留下印象——他要以普通人的姿態出現在國人之前。黑天鵝絨的禮服代替了將軍的軍裝,便鞋長襪替換了帶馬刺的騎靴,行軍斗篷讓位給了黑色罩衣。他乘坐著髹漆一新的馬車,經過由五個困步兵和三個團隊騎兵組成的夾道軍列,前面走著市長、市議員、法官和兩名掌璽大臣,後面跟著參事院的成員和軍隊,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在宣誓效忠憲法之後,護國主克倫威爾莊嚴地接受了象徵國家權力的國璽、國劍;他的帽子飾上了金帶。克倫威爾說這樣把民政權和軍事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他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陸、海軍司令,他主管稅收,統轄警察和司法,領導外交,在國務會議同意下宣戰、媾和,並有權以自己的名義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換句話說,過去國王沒有得到的權力,現在都無條件地賦予了名倫威爾,他實際上成了國家全能的統治者。

    可有誰能想像到,正當克倫威爾「黃袍」加身,志得意滿之際,英國和荷蘭仍然處於戰爭狀態。這場戰爭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工商業,以每月耗費120萬英鎊的速度,耗盡了尚不算空虛的國庫。兩國的停戰談判進行得很艱苦。護國主「登極」48天後,荷蘭終於同意簽訂和約。在聽到和平終於到來之後,護國主長舒了一口氣,仰天讚歎到:「真得感謝上帝啊!」

    英國的工業發展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毛紡織業對羊毛需求量的增加,使英國出現了一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到了17世紀,隨著工業人口的增加,對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給圈地運動以新的刺激。在17世紀最初的30年內,小麥價格上漲兩倍,地主為追逐厚利,紛紛在中部、東部和東南部進行圈地。圈地者廣泛推行排干沼澤地帶的工程,並在大面積土地上實行土壤改良。他們剝奪農民的土地和強佔農村中的公用地,或出租給農業資本家,或雇工經營。就這樣,農村中的大片公用地在暴力侵佔下變為私產,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

    圈地運動在英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三個結果:一是實現了農業的直接生產者(農民)與生產手段(土地)分離的過程,農民減少過程使農民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脫離了土地的農民,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工廣提供了勞動力,另一方面也為工業品的銷售創造了市場。二是圈地也使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由地主對於農民的封建剝削過渡到農業資本家對農業工人的資本主義剝削。進行圈地的地主,無論是親自經營資本主義農場,還是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他們都與資本主義發生了密切的關係,逐漸的資產階級化了。三是經過圈地後出現的資本主義農場,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產量竟比封建農業經濟提高了三四倍。

    隨著工業的發展,英國的對外貿易也興隆起來。英國的海盜活動為英國商品鋪平了通往新大陸的道路,海盜船隻的炮火為商人的商站和貨棧廓清了基地。外國人報怨「英國人仗著自己的船堅炮利和厚顏無恥遠竄各地,幾乎在整個基督教世界為所欲為,攫取全部貿易和它的各種好處。」「英商指南」中指出:英國把羊毛、未經修剪的呢絨和啤酒輸往巴德蘭和北德各城市,並從那裡輸入夏布、銅製品和服飾品;把蜂蠟、脂油、黃油、乾酪、小麥、黑麥、大豆、麵包干、蠟燭、皮革、絨布運到法國,並從那裡運出夏布、花邊、葡萄酒、檀香、樹膠;把粗毛織品、皮革、小麥、黃油、乾酪運到西班牙,並從那裡運出葡萄酒、橙子、檸檬、胡桃和鐵;把小麥、黃油、乾酪、細毛織品、鋁、錫、皮革、牛犢運往里斯本,並從那裡運出植物油,肥皂、香料、細棉布;把紐芬蘭魚、沙丁魚、鮮魚、鋁、布匹送到加那利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並從那裡獲得糖和各種絲;把布匹和服飾品運到西印度群島和巴西,並從那裡把黃金、白銀、珍珠和各種木材運到英國;把英國特產的超細毛織品、皮革、干魚和熏魚,加過工的錫送到近東,並從那裡獲得各種絲、棉花、各種植物油、豆蔻、桂皮、明礬和磷;把粗毛織品、劣等酒、食鹽、伏特加運往波羅的海沿岸,並從那裡運出亞麻、大麻、雲母、柏油、脂油、蜂蠟和各種毛皮。從「英商指南」所載英國通商地區一張不完備的清單,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商業公司把它的觸角伸到了伊朗和北美,從瑞典到印度和錫蘭的廣闊地區。

    殖民貿易給各國資產階級帶來了巨額利潤,從而引起了西歐列強之間殊死搏鬥。英國是一個後起的殖民帝國,它的殖民貿易不僅要突破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設置的重重障礙,而且還面臨著嚴重威脅英國商業利益、在歐洲首屈一指的商業強國荷蘭的競爭。16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締結了一項協定。該協定明確規定,荷蘭公司有權輸出東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英國公司只能輸出三分之一。這項協定充分體現了當時英、荷力量的對比。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實力逐漸雄厚的英國資產階級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積極向印度和美洲滲透和擴張。1609年、1610年、1619年,英國先後在蘇拉特、岡比亞、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國內政治局勢緊張,促進了英國的海外移民,僅在1605—16274的短短20多年時間內,英國就先後在巴巴多斯、弗吉尼亞、新英格蘭和圭亞那建立了殖民地。1640年,英國的貿易額已經超過17世紀初的一倍。英國在對外貿易和殖民活動中意識到,只有打擊荷蘭海上霸主地位,英國才能獲得充分的貿易自由,使英國人變成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

    荷、英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自從荷蘭在國際舞台上出現時起,就日益顯露出荷蘭與英國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17世紀上半葉,荷蘭與英國商人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和在各殖民地的爭奪,有時尖銳到雙方都處於戰爭邊緣的程度。英國克倫威爾所建立的護國政府,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對外消除外國競爭者,使資產階級的英國變成稱霸世界的海上商業強國。實現這個目標,前進道路上橫亙著當時頭號的商業強國荷蘭。荷蘭當時擁有數目多得多的商船隊,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商業港口,以致英國海盜雷利驚歎地說,荷蘭「擁有的船隻,像其餘所有基督教國家所擁有的全部船隻一樣多」,僅是從事捕魚和運魚的船隻就有6400艘之多。

    令英國更不能容忍的是,荷蘭到處排擠英國商人。荷蘭在俄國和波羅的海各國市場上,在北美殖民地和東亞各國,在地中海上和西非沿岸地區,荷蘭人仗恃資本雄厚,基本上壟斷了各國的貿易。例如,在波羅的海,針對這裡造船業比較發達,荷蘭商人運來造船業所需要的木材、松香、柏油、大麻等等主要材料、完全控制了這方面的貿易。1649年,荷蘭與丹麥簽訂條約,荷蘭用每年付款的辦法,獲得了這些貨船免稅通過松德海峽的權利。英國大使抗議無效,遂使這一地區貿易優勢落在荷蘭手中。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荷蘭憑藉其海上優勢,在英國水域肆意捕撈魚蝦等水產品,而且還把這些水產品拿到英國市場上高價出售,牟取厚利。這些情況早已引起英國資產階級的憤怒。

    為了改變這種局勢,打破荷蘭的壟斷和封鎖,英國決心實施規模巨大的海軍建設計劃。1652年秋,英國決定建造價值30萬英鎊的30艘新型巡洋艦,準備同荷蘭在海上一決雌雄。在訴諸武力之前,英國力圖通過和平途徑吃掉荷蘭的商業,進而吃掉荷蘭的殖民帝國。為此,克倫威爾耍出了慣用的外交計謀,策劃同荷蘭締結攻守同盟,進而合併兩個共和國。

    英國決定對荷蘭採取最堅決的政策,大造輿論:或者是兩個海上強國結成堅固的同盟,幾乎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否則便作殊死的鬥爭,迫使荷蘭承認英國在海上和海上貿易方面的霸權。為此,英國在外交上露出兩副面孔,開始以最友好的宣言,繼之則是公開的破裂。

    1651年2月,英國議會派出兩位特命全權大使出使荷蘭,陪同全權大使出訪的還有40名紳士和大約200名僕從組成的隨員。荷蘭聞訊,三級會議代表團隨帶27輛馬車非常隆重地接待他們,洋溢著非常友好的氣氛。在三級會議隆重的接見儀式上,荷蘭共和國的七名代表向英國大使申明願與英格蘭共和國修好,準備不僅恢復並保持英國和他們之間一向存在的牢不可破的良好關係,而且還要同共和國締結互惠條約。英國大使在聽完荷蘭共和國代表的話後回答說,他們還有更遠大的建議。英國大使建議:「英國和聯省之間過去時期存在過的友誼和良好關係,不僅應予恢復並維護,使之不遭破壞。而且,這個民族和聯省還應該結成更緊密、更真摯的同盟,也就是說,為了雙方的幸福,它們之間應該有更重大、更強烈的相互利益。」

    什麼是「更重大、更強烈的相互利益」?荷蘭人猶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們向英國人打聽,英國人究竟向他們要求什麼?英國大使故意不把這層窗戶紙捅破,避而不做正面回答,繞著彎子說,應該由聯省自己向英格蘭共和國提出明確的建議。英國人的本意是相當明顯的,那就是建議荷蘭同英國合併,也就是說,建議它自願地從屬於英國;如果拒絕,就同它破裂。這便是英國人準備給予荷蘭人的友好擁抱的隱秘會議。

    英國政府一廂情願的建議,特別是「英國人令人難忍的脾氣和他們對我們幸福生活的無限仇恨」,引起了荷蘭人的氣憤。荷蘭三級會議對英國的建議保持緘默。

    英國政府沒有得到答覆,又命令英國大使提出一個更像最後通牒的友好建議。這項包含七點內容的建議明確指出: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在國際條約和國際同盟中,英格蘭共各和與聯省共和國應該像一個統一的國家一樣採取行動;在某些場合下,甚至在內政問題上,三級會議應服從英國議會的決定。英國政府惟恐對方誤解,又讓大使作一番口頭補充,說如果這些建議被接受,「還有更重要的、將對兩個共和國的幸福具有更重大後果的條文要提出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在雙方爭相表示友好的時候,兩個共和國之間的真實關係卻日益緊張起來:英國人搶劫荷蘭船隻,荷蘭艦隊則在名將特隆普指揮下游戈於英國海岸附近,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英國建議把兩個共和國聯合在一起,企圖從這種合併中撈到巨大的好處。這個建議遭到荷蘭三級會議的拒絕。反應迅速作出,克倫威爾於1651年8月5日將。《航海條例》提交議會通過,並且非常匆忙地於同年加以頒布。

    《航海條例》是17世紀重商主義的典型產物,它向荷蘭人表明了英國不久前提議結盟的真實意義。條例明確規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後,亞洲、非洲和美洲,或該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屬於該三洲的島嶼,或該三洲通用地圖或圖片所載明或記述的島嶼,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產、出產或製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由非屬於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准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愛爾蘭,或本共和國所屬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島嶼、殖民地或領土;屬於本共和國人民的船舶僅指其業主或合法所有人確係本共和國人民,或住在本共和國的人,並無假冒等情,其船長及船員大多數又為本共和國人民;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載運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連同其全部船具、槍炮和附屬構件)並應一併沒收;……

    根據這個條例,只有由英國人指揮的和全體船員的四分之三以上為英籍海員和英國船隻裝運的外國商品,始准輸入英國;而且在這些條件下,商品也只能從它的產地輸入英國,因此,主要從事中間貿易的荷蘭便被排除同英國的貿易之外。

    同年,英國政府又宣佈,在歐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須用英國船隻運入;歐洲的貨物須用英國商船、或者原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人英國港口和英屬殖民地;運入英國的魚類須為英國漁船所捕,只有英國船隻才能運魚出口。英國頒布《航海條例》、排斥荷蘭中轉貿易的同時,扣押違反該條例的荷蘭船隻,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第一實英荷戰爭

    英國《航海條例》的頒布,激化了兩國間的矛盾,英國人不斷搶劫荷蘭船隻,荷蘭艦隊也迸入英國海岸附近游弋。隨著矛盾的激化,英國和荷蘭未經宣戰便展開了軍事行動,第一次英荷戰爭終於爆發了。

    戰爭是荷蘭於1652年7月28日發起的,其目的是為了回擊英國國會針對荷蘭壟斷海上貿易的《航海條例》。英荷之間在普利茅斯、紐波特和波特蘭等海域展開了激烈的海上交鋒,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殊死搏鬥。

    當時,這是一系列規模很大的海戰,每次海戰,雙月都沒入了200多艘戰船,2∼3萬人的大批水兵和6000∼8000門大炮。荷蘭水兵具有高度的戰鬥素質,以馬丁、特隆普為首的荷蘭海軍將領具有很高的海軍統帥藝術。但這個時期的英國已經擁有比荷蘭數量更多、裝備更好的艦隊。英國海軍將領貝萊克對荷蘭海岸進行了嚴密的封鎖,雙方都打得很出色。由於英國在國內戰爭時期所創造的軍事組織和軍事技術裝備的優越,而荷蘭海軍將領們的助手不夠得力,武器裝備上較差,遂使荷蘭海軍在1653年6∼7月的決戰中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

    第一次英荷戰爭,雙方還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峽相繼展開。裝備了先進的火炮、同時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佔有優勢的英國艦隊,到處打擊荷蘭海軍艦隊,在擊潰其主力艦隊後,對荷蘭海岸實施封鎖,從而構成對荷蘭的威脅。

    這次戰爭對荷蘭的經濟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荷蘭商船,往往成了英國艦隊的擄獲品,荷蘭的漁船隊也遭受到重大的損失。1653年,英國海軍封鎖荷蘭海岸時,暴露了荷蘭經濟最薄弱的一面——過度地依賴對外貿易。封鎖幾乎給荷蘭造成一種災難,終於迫使荷蘭於1654年4月15日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了《航海條例》,並保證賠償從1611年起給英國東印度公司造成的損失。這次和約,標誌荷蘭將海上霸權讓位於英國的開端。

    荷蘭人的對手,是一手拿著寶劍,另一手拿著祈禱書的克倫威爾。英荷戰爭還在進行之中,克倫威爾便充分施展外交才幹,分別同當時對英國來說還不太危險的強國瑞典、丹麥、葡萄牙等國簽訂商約。克倫威爾在派遣英國外交家魏特勞克出使瑞典時說。「這對共和國非常重要:除克裡斯提娜女王外,在整個基督教世界,還沒有一個我們可以指望的用友誼的聯繫與之聯結起來的國君和國家,……您現在的使命是一種最好的手段,可以安排我們同荷蘭人和丹麥人的關係,安排我國的貿易工作」。當時,瑞典的貴族懷著憤怒的心情注視英國的事變,認為議會不過是「鞋匠和成衣匠的合夥公司」。魏特勞克付出很大力量來消除瑞典貴族的成見,終於同瑞典簽訂了和平同盟條約。在同丹麥簽訂的條約中,英國取得按荷蘭人享受之條件通過松德海峽的權利。同葡萄牙籤訂的商約,是葡萄牙經濟上隸屬英國的開端。克倫威爾一面同葡萄牙籤訂條約,使在葡萄牙進行貿易的商人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將在新交易所行兇械鬥的葡萄牙使節的兄弟交付法庭審判,並判處這個葡萄牙貴族以死刑,在眾目環視之下切下頭顱。他的哥哥為了不看到這個可怕的場面,帶著剛剛簽訂的條約離開了英國。

    隨著英國同瑞典、丹麥締結了有利的商約,波羅的海的門戶終於對英國敞開了。英國謀求同葡萄牙締結的商約,給了英國一些單方面的好處,是英國對葡萄牙取得優勢的開端。這樣,葡萄牙的全部海外領地都對英國商業開放了,英國商人擺脫了宗教裁判所的干涉。

    英國權衡了同法國和西班牙的關係,認為法國是強國,同法國鬥爭潛藏著意外的危險,而西班牙處於日益沒落的地位,是一個富饒而又容易到手的戰利品。西班牙不許英國同它的殖民地貿易,還使英國商人,也就是西班牙人眼中的異教徒,受宗教裁判所的審判。克倫威爾要求西班牙開放西印度群島的航行自由,並制止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活動。在西班牙看來,「這等於要挖掉我們國君的兩隻眼睛」。同西班牙的一場戰爭不可避免了,用克倫威爾的話說:「我們同西班牙處於戰爭狀態。我們發動這次戰爭乃是出於必要。西班牙是我國最大的敵人,是天然的敵人,彷彿是上帝親自指定給我們的一詳,因為它是教皇黨的化身。沒有辦法讓西班牙使我們滿意,豈沒有辦法讓它給我們安寧。我們漢僅要求西班牙允許我們為商人在口袋裡裝一本聖經和照自己的方式向上帝祈禱,但從西班牙人那裡卻根本不能指望得到信仰的自由。」英國積極策動對西班牙的戰爭,同時,海軍乘勝前進,在肅清了英吉利海峽的海盜之後,繼續掃蕩西班牙和地中海上的海盜。強大的英國艦隊在北英、印度等殖民地巡亡,有力地配合了殖民地的擴張活動,成為建立大英殖民帝國的後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