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地圖,你準會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美洲東部的群島竟被稱之為印度群島。美洲東部的群島與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萬里之遙,兩處茫茫不相見,為什麼要稱之為印度群島呢?細細查究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哥倫布的「功勞」。當時的科學技術還不發達,地圓說還沒有為人類所證實。哥倫布是相信地圓說的航海家,他綜合前人的航行經驗,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達盛產各種香料和寶石的國家,並以此制訂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計劃。當時印度的概念包括整個遠東,中國座落在印度大陸上,日本是印度洋的一個島。當哥倫布經過長達70天的航行,多數隊員疲憊絕望,瀕於瓦解嘩變之際,他們從晨曦中望見了一個小島,並舉行了莊嚴的佔領儀式,把那個小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此後他又到達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和巴拿馬附近。哥倫布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稱當地的居民為印第安人,這個歷史上的大錯誤就一直沿襲下來。當歐洲列強企圖佔據這些地方而殖民時,都以當地的名稱來為其殖民貿易公司命名,故都稱作印度公司。然而這兩地相隔實在是太遠了,且風馬牛不相及,為了區分,把設在遠東的公司命名為東印度公司。把設在美洲的公司,命名為西印度公司。歐洲列強通過這些印度公司,把罪惡的殖民觸角伸向遠東、美洲乃至整個世界。
英國第一個成立即度公司英國在16世紀,特別是在英王伊麗莎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毛紡織業由初期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步過渡到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東部和西南部的諾福克郡的諾裡季,林肯郡的波士頓和埃克塞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佔居首要地位。與此同時,採礦業、造船業也發展很快,出現一批采煤中心和造船中心。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發展,倫敦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對外貿易方面,過去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外國商人操縱著英國對北方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那裡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貿易。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範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有1581年成立的勃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沿岸的貿易;有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英國爵士追克率領海軍奉命阻止西班牙船隊,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盡量加以截擊,並阻止登陸。追克率領船隊在卡地茲,擊沉和焚燬西班牙船隻犯艘,並裹挾走了4艘補給的船隻;在卡斯卡斯灣使西班牙損失船隻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卡」;追克還在海上迫上了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聖菲立普」號,截獲貨物價值114000鎊。特別重要的是截獲許多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促使倫敦的商人在後來組成了東印度公司。
英國在都鋒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推行的對外政策是保衛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英國的主要敵人——西班牙進行鬥爭。西班牙擁有最富饒的殖民地,商業上也是英國最危險的敵手。所以,戰勝西班牙是英國資產階級繁榮的必要條件。
英國人對西班牙無故艦隊的勝利,激起了一種在各個領域中大膽進取的精神,鼓勵一些船長從事東方海域的貿易航行,並已到達了印度,被稱為走向英國商業繁榮的第一個重要措施,是1600年女王伊麗莎白向東印度公司頒發的一張特許狀,授予它以15年東方貿易的專利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考察團團長蘭開斯特上尉與亞齊(蘇門答臘島)的蘇丹簽訂了貿易合同。他回來的時候,帶來了蘇丹呈交伊麗莎白的信和少量的胡椒,考察團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蘭開斯特在途中遇到並搶劫了裝運有900噸香料的一隻葡萄牙貨船,這船貴重的貨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考察獲得成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役在倫敦,由股東全體大會選舉出來任期一年的董事長1名和24名董事組成。
為了分享香料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初期的航向主要指向蘇門答臘、爪哇和摩鹿加群島。1608年英國試圖在印度建立商館。由於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東印度公司主要利用經濟的手段滲人印度。17世紀期間,東印度公司對大莫臥兒帝國主要採取派遣使節團、送禮、賄賂和幫助的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和經商的權利,以後又取得降低的、統一的關稅,最後就完全免稅,只是一年一反的要向莫臥兒王朝財庫納貢。英國人為了攫取當地商人的相當高的代價和賄賂,便賦予伊斯蘭教商人和印度教商人以在英國旗幟下不支付國內關稅進行自主貿易的權利,從而使當地商人集團和高利賃集團爭相投進了東印度公司的懷抱內。這些商人集團和高利貸集團後來成為英國奴役印度的幫兇。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免賒各種捐稅,在英國商站周圍建立起廣泛的土著中介人的集團。英國商人便通過他們來剝削廣大的小手工業者群眾。公司以租用村落來建立商站的簡單形式獲得最初的土地,然後以漂亮的借口把商站變成堡壘。
1603年,印度莫臥兒皇帝准許英國在蘇拉特居留。英國衝破了葡萄牙的阻撓,在蘇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站。隨後,英國人在亞格拉、艾哈邁達巴德、布羅奇布羅達建立商館。1668年英國又獲得了孟買。就這樣,英國人逐漸掌握了紅海諸口岸和波斯貿易的控制權,孟買也成為英國人在西海岸的主要殖民地。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積極將觸角向東南沿海和東北部伸展,不久就建立了設防的商館——聖喬治堡,並使之成為科羅曼德爾海岸英國殖民地的總部,管轄著東北部所有孟加拉、比哈爾和奧裡薩等殖民地。鑒於莫臥兒王朝的孱弱招致的內憂外患,英國在印度逐漸推行「運用手裡的武力來經營一般的商業」。「建立這樣一種行政權和軍權的體制,並設法取得這樣大量的稅收以支持這二者……將作為未來任何時候在印度的一個廣大、鞏固和安全的英國領地的基礎」的政策。英國在其武力封鎖了孟買和西海岸莫恩兒王朝港口時受挫後,同意歸還俘獲莫臥兒船隻,賠償15萬盧布之後,獲得重新從事貿易的執照。1686年,英國和莫臥兒帝國發生戰爭。莫臥兒帝國擊敗了英國人的進攻,粉碎了英國海軍奪去吉大港的企圖,從而進人情和時期。在莫臥兒皇帝和地方政府的允許下建立商館,並在王公的默許下行使某種特權。根據英國的法律和特許狀,東印度公司在其殖民地區,擁有統治該地英國居民的權力;對印度居民則作一個柴明達爾(地方土邦主和部落領袖)行使權力。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奪
荷蘭人於1602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荷蘭轉口貿易的發展是和殖民掠奪直接相聯繫約,東印度公司是個商業聯合組織,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某些行政權力。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通商壟斷權,並在其殖民領地把奴隸佔有制和封建生產關係強迫固定井保持下來,廣泛地利用政權機關凶暴地搾取波征服居民的各種產品。荷蘭公司使用一切手段堅決掠奪殖民領地,不讓半點出口產物落到競爭者手中。為此它規定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各島的一切海上交通,只准荷蘭船或獲得菏蘭許可(納過稅的)的當地船隻往來。對沒有許可證而擅自來到邦達群島上的帆船船員,一部分給帶上鐐銬,一部分活活打死。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權力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信念出發,在印度尼西亞竭力圖謀攫取經營重要貨物的壟斷權,排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丹麥人,強迫印度尼西亞各島的土王尊重它的壟斷地位。為了便於監督丁香的生產,荷蘭東印度公司強令印度尼西亞人在安汶島上擴大種植丁香的面積,而把安汶島以外的所有丁香樹一律砍倒。班達人未經荷蘭人的許可將肉豆蔻賣給了爪哇人、馬來人和其他非荷蘭人的歐洲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班達島的15000多名居民幾乎殺光,其中有800人被擄往巴達維亞作奴隸,殘酷的待遇,繁重的勞動和非人的生活,僅僅6個月內就有176人不幸死去。
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把班達島上的土地分給荷蘭的退伍軍人。其他被征服的各島上,土地也被分配(或賣給)公司職員佔有,但公司職員必須承擔起把全部產品按嚴格規定的價格借賃給公司的義務。企圖把產品賣給他人者將受到嚴厲懲處。這種「私人土地」(荷語稱一塊土地為「北勒克」,擁有這種土地的人稱為。「北勒克所有者」),由固定在該土地上的居民或奴隸耕種,因而對奴隸的需要量很大,侵略時俘獲的戰俘數目不夠,於是組織起了專門掠奪鄰近島嶼居民的行業,當其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就從非洲等地購買大量的奴隸。但是這些「北勒克所有者」並不把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而是悄悄地賣給其他歐洲人,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更有甚者,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迫使印度尼西亞農民毀掉其休養生息的作物,去種植世界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咖啡,並把全部力量投到咖啡樹的培植上面;當咖啡的價格在歐洲市場上跌落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強迫居民把他們千辛萬苦養殖起來的咖啡樹通通砍掉,當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又上漲時,他們便又強迫印度尼西亞人種植咖啡樹。荷蘭人依靠血腥的恐怖手段進行統治,只要印度尼西亞人民有一點反抗的表示,荷蘭人就將他們一整島一整島的殺光。荷蘭人就是用這種極端殘忍的手段壟斷了香料貿易,在幾乎聚集歐洲各國商人的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中,以驚人的高價出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香料。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成為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
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不僅成為對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而且把當地封建主變成自己掠奪印尼農民的代理人,這些封建主也以徵稅的方法,向農民搜括供出口用的產品。荷蘭人在地方封建主所管轄地區內,從最初是簽訂一批商約來保證荷蘭人貿易自由和各種商業特權,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強,貿易自由就變為只能與荷蘭人貿易的義務。自從實行了強迫借貸制度,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東方諸國遭受不斷的掠奪,使他們的生產力受到了破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荷蘭人僅給封建主保留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其他權利都落人他們的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變成了真正擁有領土的國家。
攫取殖民地和搾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暴富起來。東印度公司的股息愈益增加,平均每年股息高上18%,據估算從1602年圭1782年,東印度公司總共交給股東利息232200萬盾,等於股本的36倍。貿易的發展使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也日益增多。開始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噸位只有800噸,後來增加到1000∼1200噸。從荷蘭開往印度尼西亞的船隻(往返平均約需6個多月),1602∼1625年間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間平均每年22艘,1671∼1750年間平均每年29艘,1751∼1780年間平均每年26艘。以規模為例,1659年,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51艘,其中荷載1000噸以上的有17艘,一個世紀以後,它擁有1000噸以上的貨船已達50餘艘。
法國姍姍來遲,也成立了商業公司
法國人很早就表示希望從事東方貿易,但他們在歐洲列強中,卻是同其他歐洲公司在東方從事商業競爭的最後一個國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重振王權,節約開支,減輕財政負擔,減低賦稅,招誘流散人口,加之物價穩定,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城市也隨之復興和擴大了。在此基礎上,亨利四世採取獎勵工商業政策,實行保護關稅,禁止羊毛、蠶絲等原料出口,資肋對外貿易商人,法國又重新獲得在內戰時期失去的地中海東岸、西亞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商業地位。法國於1664年在印度成立商業公司的同時,還在加拿大成立諾曼底商人公司,在北美聖羅倫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將殖民的觸角伸向了亞洲、非洲和美洲。
亨利四世被刺後,路易十三繼任,但由於年幼,紅衣大主教黎世留出任首相,實際上成為大權獨攬的統治者。黎世留實行重裔主義的經濟政策,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增殖財富,藉以鞏固專制制度。在法國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對外進行殖民。地貿易和殖民掠奪中,黎世留政府保護新成立的貿易公司,鼓勵航海和殖民。法國人在其政府的鼓勵下,移人加拿大的人日益增多,有的還佔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部分小島,並開始侵佔非洲的塞內加爾和馬達加斯加。
但由於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在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公司的活動受國王任命的行政長官監督,公司的董事不是由商人充當,而是由宮廷寵臣和顯貴充當,就是在公司的流動資金中,也是來自國王賞賜的要比商人認購的股金多得多。這些制度因素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性質和組織,法國東印度公司在財政方面完全依賴政府,因而受到官僚監督和國王官員瑣碎監督的束縛,它的殖民企業得不到國家的充分支援,經常感到資金不足。
法國東印度公司問機向東南亞擴張。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安南等大陸君主國家很少關心歐洲的貿易。十六世紀時這些國家僱傭葡萄牙的亡命冒險之徒當兵,這些僱傭兵企圖在下緬甸和柬埔寨篡奪政權,從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排外情緒。到了17世紀,由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徑和荷蘭人企圖壟斷逞羅的對外貿易,使仇外情緒更為增強。荷蘭和英國的殖民者先後侵入逼羅。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阿瑜陀那和北大年設立高館。1618年,英、荷之間在暹羅發生爭奪殖民利益的戰爭。殖民者不僅通過國王掠奪財富,還以武力干涉逞羅內政。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驅逐了葡萄牙在暹羅的勢力後,又嫉妒英國在暹羅的勢力。當荷蘭向國王拍那萊要求壟斷暹羅對外貿易道拒絕後,遂派軍隊封鎖湄南河口,迫使暹羅簽訂承認荷蘭壟斷獸皮出口貿易、荷僑案件只能由東印度公司審理等條款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對付荷蘭人,暹羅國王錯誤地要求法國人幫助。1687年,法國以援助逞羅為借口、派兵1400人來暹,法國軍官乘機竊取暹羅軍隊的指揮權,法國的傳教士力勸國王拍那萊改奉天主教,以便操縱暹羅內政。法國窺伺這個國家的勃勃野心,包括企圖在曼谷和墨克駐紮法軍,激起了公眾的強烈反對,結果導致反法起義,大殺天主教徒,並驅逐歐洲殖民者出境,法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縱觀印度公司的殖民擴張,可以看出,雖然壟斷貿易加快了母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礎。由於東印度公司不允許別的商人直接參予殖民地的市場,從而引起了眾多資本家的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廢除或者限制這種殖民地市場的壟斷貿易;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或印尼所使用的原始積累方法,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陷於崩潰的境地;把持這些壟斷貿易公司的一小撮富翁(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2000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500人)的貪得無厭,也使壟斷公司瀕臨破產。法國於1769年喪失了印度領地,法國東印度公司宣告結束,其1725一1769年的虧損高達17000萬法朗。荷蘭東印度公司到1791年的虧損為9600萬盾。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貫利用提出誇大的報告書的辦法來掩蓋自己的財政慘況,到18世紀下半葉終於被迫向政府請求借債來彌補虧損。18世紀末,各壟斷貿易公司已經到了垂死的階段,它們的結束己提到歷史的日程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