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十一月初二日,孫中山先生由歐洲返國抵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由廣州趕至香港迎候。胡對於當時的革命形勢自有一套看法,因此主張孫中山先生不要北上,留粵主持一切。他的理由是:
「當前的革命形勢,滿清垮台已無問題,可是袁世凱則是革命最大阻力。袁的問題不僅是他本人為一奸雄,加上他還有北洋系的四鎮兵力,這四鎮兵力無疑的乃是當前最富戰鬥力的部隊,所以袁的勢力至少可以達到武漢,甚至湖南,而廣東對北洋軍來說,因為距離較遠,鞭長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隊。目前姚雨平已組成勁旅,不過人數不多,若有半年時間,簡練民軍,全力擴充,則五六萬精兵不難組成,以此和袁一拼,才有必勝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粵為上策,因為現在赴上海,必被擁為總統,這個總統沒有能戰的兵卒,一定受制於袁,對革命事業是無補的。」
胡的意見很正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更有卓見,孫先生說: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革命不是靠堅甲利兵,如果我們不能登高一呼,身入虎穴,那麼人民所仰望於革命志士的是什麼呢?我們如果能以和平收革命全功,則是開世界革命的先河,何必先在家鄉練兵。目前的形勢是急需要一個革命政府以資號召,如能建立一個政府,則滿清必然傾覆,袁世凱也不可能抗拒。我們是革命同志,應該示人以誠,信任別人,不宜先預防他人不服,而一意謀以武力取天下。」
胡漢民、廖仲愷都被孫中山先生偉大抱負和開誠胸襟所感動,胡表示願隨孫先生北上。這時追隨孫先生同赴上海的還有吳敬恆、馬君武、張繼等。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先生一行抵達吳淞,上海方面革命黨人陳其美、黃興、汪兆銘等均在碼頭歡迎,大家相見狂喜,竟至擁抱跳躍。
孫中山先生抵滬後下榻愛儷園。初七日召集最高幹部會議,出席的有:黃興、胡漢民、汪兆銘、陳其美、宋教仁、張靜江,居正、馬君武等,會商組織臨時政府方案,一致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制,孫先生認為責任內閣不是中國鼎革時所宜實行的制度,但宋堅持,孫中山先生終於勉強同意,並命宋和張繼等磋商內閣總理人選。張繼主張推宋教仁,宋堅決不肯接受,並提議推黃興。黃初不肯接受,宋乃請居正、田桐、呂天民等再敦勸黃興,黃最後才應允。但此擬案,必須交由南京的各省代表通過,因各省代表原已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總統制,而現在卻要改為內閣總理制。
辛亥年十一月初八日黃興、宋教仁專車赴南京,駐丁家花園,晚赴咨議局出席各省代表大會,討論修改臨時政府組織法。可是各省代表多不贊成內閣制,因此表決時還是通過總統制。
初十日17省革命代表開正式選舉會,出席的17省代表名單為:奉天代表吳景濂,直隸代表谷鍾秀,河南代表李-,山東代表謝鴻燾,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劉懋賞,陝西代表張蔚森、馬步雲,江蘇代表袁希洛、陳陶怡,安徽代表許冠堯、王竹懷、趙斌,江西代表林子超、趙士北、王有蘭、愈應麓、湯漪,浙江代表湯爾和、黃群、陳時夏、陳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彝,廣東代表王寵惠、惠憲甫,廣西代表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譚人鳳、鄒代蕃、廖名-,湖北代表馬伯援、王正廷、楊士傑、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蕭湘、周代本,雲南代表呂志伊、張一鵬、段宇清。由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江蘇代表袁希洛為書記。首由議長湯爾和宣佈開會,並報告我國數千年專制政體已告結束,共和政體已經實現,大家熱烈鼓掌。隨後即進行選舉,每省為一票,共17票,開票結果,孫中山先生以16票當選,另一票為黃興。議長遂隆重宣佈孫中山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大會同時通過,推舉湯爾和、王寵惠至上海恭迎孫中山先生至南京就職。十二日開會,黃興臨時提議以中華民國為紀元,改用陽曆,大會亦一致通過。散會後黃興乃發兩則電報,一致陳其美:「陳都督鑒:今日參議會決議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元。明日為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請公佈。」一致《民立報》於右任:「《民立報》於君右任鑒:今日由參議會決議,以明日為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孫大總統來寧發表臨時政府之組織。」
同時發出通電:「本日在寧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到會者十七省。孫中山先生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特此通告。」孫中山先生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後,有電給武昌的黎元洪:「武昌舉義,四海雲從,列國輿論,歌誦民軍,無微不至,而尤欽佩公之艱苦卓絕。文於中國革命,雖奔走有年,而此次實行,並無寸力,謬蒙各省代表舉為總統,且感且愧,惟有勉為其難,以副諸公之盛意。武漢為全國之樞紐,公之責任維艱,伏維珍重。」黎亦有復電給孫中山先生:「頃接各省代表會蒸電稱:臨時大總統之任,先生當選,曷勝欣賀!先生識高千古,慮周全球,挽末世之頹風,復唐虞之盛治,使海內重睹漢官威儀,不獨四萬萬同胞之福,即東西各國亦莫不景仰高風,為中華民國慶!專此電賀。中華民國萬歲!中華民國大總統萬歲!」
接著各省代表團也聯名致電黎元洪:「各省代表會於元月二日決議,選舉臨時副總統,即於三日上午十時開選舉臨時副總統大會。我公當選。除通告全國外,並由本會特派員繼各省代表簽名書敬呈鈞鑒!兼表歡迎。」南京臨時政府也致電黎元洪:「今日參議院選舉副總統,經全數投票,舉我公充任,共慶得人,謹為中華民國前途賀。」
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於是成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在這天率領湯、王兩代表和美籍顧問荷馬李於下午5時專車抵達南京,下榻於寶華。提起這個寶華-倒是一個有名的地方,它是清兩江總督招待外賓的賓館,後來變成了西箭道參謀本部。
孫中山先生抵京後,有人問孫先生說:「您這次回國,帶來了多少餉?多少槍炮?」孫先生笑著回答說:「我空著兩手回來,可是我帶回來國人最需要的東西,就是革命精神。」
民國元年元旦(以下本文全改用陽曆)晚10時,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誓詞曰: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臨時大總統提出內閣名單,仿照美國政府制,不設總理,分作九部,由總統提出各部總長、次長名單如:
陸軍部總長兼參謀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
海軍部總長:黃鐘瑛,次長:湯薌銘
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
財政部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
外交部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
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
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
實業部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
交通部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
代表會對國務員名單亦小有修改,原來孫大總統是提名宋教仁長內政,章炳麟長教育,未獲通過。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名單公佈,各部總長中僅陸軍、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會會員,其餘各部總長都是立憲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不過次長幾乎全是同志。政府雖告成立,實業部總長張謇、交通部總長湯壽潛均住上海,內務部總長程德全則臥病租界,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則在上海洽商借款,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更因在上海主持和議,不克返寧,所以這時的南京政府,實際負責的總長也只是三位革命黨人,就是陸軍部總長黃興、外交部總長王寵惠、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其餘五部部務均由次長代理。
臨時政府經參議院通過後,孫大總統於1月5日舉行各部委任禮,各部成立的日期則有參差。特表列如下:
機關名稱成立日期地點
陸軍部一月九日督練公所
海軍部一月十七日水師學堂
外交部一月十一日原設總統府內,三月
二日遷鼓樓前獅子橋
司法部一月十二日甲家巷
財政部一月十七日舊藩署
內政部一月十七日江南政務廳
教育部一月十九日交涉署(碑亭巷外務司)
實業部一月二十三日勸業道署
交通部一月二十三日糧道署
法制局一月十五日中協署(今肥侯府)
南京衛戍總督府一月十四日
本來武昌方面和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意見就不太協和,事情肇因由於黃興,黃興自己已經竭力希望彌補這個裂痕,可是天下事往往是有了裂痕,只會擴大,很難彌縫。南京組府時,推舉黎元洪為副總統,也是黃興的建議,其目的即在調和武漢,不過武昌首義的志士甚多,僅讓黎元洪一個人做副總統,在武昌方面看來是不公平的。當時黎元洪下面的革命同志中,最重要的有一位孫武,他對策劃起義,貢獻很大,起義前一天,孫武試驗炸彈,不幸爆發被炸受傷,舉義後孫武是軍務部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孫武由武昌到了上海,因為他和黎元洪接近,所以對黃興很不好,由於和黃不睦,言談之間,自然對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也不好。陳其美對孫武的印象便非常不佳。臨時政府籌組時,孫武希望做陸軍部次長,可是陸軍部總長是黃興,黃既然不歡喜孫武,自不會拉他作次長。於是孫武便被擯棄,就因此使得武漢和寧滬之間更形貌合神離。
當臨時政府的人事尚在磋商時,有一天,於右任去找黃興,恰巧這天胡漢民、宋教仁都在黃處,黃見到這位西北革命領袖、《民立報》的主持人,便笑著說:「你來得正好,我們正在談組織政府的人選,你有什麼意見?我們大家不妨交換一下。」於表示有一件事必須注意,就是在政府人選中,應該多容納武昌首義的革命同志。不幸於的意見並未被黃完全採納。當時孫中山先生甫由國外返國,對於組府人事黃興意見最被尊重,黃認為已經公舉黎為副總統,武昌方面應該滿意了,所以各部次長多由海外歸國同志出任。至於章炳麟(太炎),原本是提名他為教育部長,未被各省代表會同意,遂告落空。章是個學問家,但個性很怪,他參加革命一心想做一個國師,想像戲台上的諸葛亮或是劉伯溫,不料南京臨時政府組成後竟沒有他的份,遂使他也站到武昌方面。由於武昌不滿南京組府的人事,而浙江的陶成章也與武昌接近,因此浙江一部分革命同志亦傾向武昌,使寧漢之間的裂痕更加擴大。
同盟會在革命時期一直是個秘密組織,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才決定改為公開組織,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舉孫中山先生為總理,黃興、黎元孫為協理,宋教仁、胡漢民、馬君武、劉揆一、平剛、張繼、李肇甫、汪兆銘、居正、田桐為幹事。實際責任由宋教仁負責。
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的觀念多是「排滿」的狹義民族主義,所以革命成功後,部分革命黨員以為目的已達,過去結合的因素消失,加上組府的人事問題,革命的其他意見,因此分化的作用便隨之發生。章炳麟的光復會本是同盟會的一個支系,辛亥光復後,同盟會主急進,章派主緩進。南京政府成立後,章即脫離同盟會,民國元年1月3日先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後來張謇一派的預備立憲公會因同以江浙人士為中心之故,遂與章之中華民國聯合會合併,組成統一黨,以注意民生採用社會政策、發展國民經濟等十一項為政綱,由章炳麟、程德全、張謇、熊希齡為理事,湯壽潛、唐紹儀、湯化龍等為參事。另一方面孫武因不滿黃興,乃約湖北臨時參議員劉成禺、張伯烈等組織民社,以擁黎為號召,主張「進步主義,以謀國利民」為宗旨,發起人有黎元洪、藍天蔚、譚延-、王正廷、王鴻猷、孫武、張振武、吳敬恆、劉成禺、寧調元、張伯烈、汪彭年等。這個民社可說是以湖北人為中心。
章炳麟有學問,古怪,是個大膽敢說的人,孫大總統對他很優容。在南京組府時,章有一信給孫大總統,請戒飭左右,孫中山先生以章素好詆訶,不以為意。章遂再上一書云:「……武昌倡義,曾不二月。南北肅清,首發難者不敢居功,而況吾儕鼓吹之士?……僕亦嘗與人言,孫君今日蒞中國而總群黎,非復曩日秘密結社時也,宜屏去幸人,委心耆秀,東西從者三數浮浪之人,一律資遣歸國,無令雜處,然後搏精一志,勞來四民,南方雖弱,足勉自成就,嘗傳達其言於汪兆銘……箴規不聽,不得不著之報章……僕雖淺拙,亦嘗涉歷世變,死生之分,一繫於執事耳。」孫大總統對這位狂妄的國學大師不以為忤,還聘為總統府的樞密顧問,其聘函典雅可誦,有謂:「執事目空五蘊,心殫九流,擷百家之精英,為並世之儀表,敢奉國民景仰之誠,屈為樞密顧問。庶幾頑懦聞風,英彥景附,昭大業於無窮,垂型範於九有。佇盼高風,無任響往,急惠軒車,以慰飢渴。」從這封聘函可以看出孫大總統的豁達大度,實在是一位偉大的開國領袖。
中華民國的臨時參議院是在國民元年1月28日上午8時正式成立,議員到會的有17省38名議員。孫大總統致祝詞,然後黃興、蔡元培、居正、馬君武相繼演說。最後推選林森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先生和17省代表所組成的參議院之間,始終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古老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國旗,及至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清朝才制定國旗,當時決定以「黃龍旗」作為大清帝國的國旗。龍是個抽像的東西,封建時代它代表皇帝,而黃色則是清朝的代表色,「朕即國家」,所以黃龍為清國旗是很合理的。可是龍只在中國有象徵意義,對西方各國則毫無意義,外國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動物?加上早期的黃龍旗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國旗在世界國旗史中還沒有,三角形旗上的動物又是大家從來未見過的動物,洋人不知龍為何物,只好叫它是一個「有爪之蛇」!
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所用的旗幟是代表十八行省的「鐵血十八星旗」;後來又改為代表漢(紅色)、滿(黃色)、蒙(藍色)、回(白色)、藏(黑色)的五色旗代表五個民族。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國旗。孫大總統卻堅決主張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他提請參議院復議的咨文中曾列舉如下的理由:
「貴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本總統認為未可遽付頒行。清國舊制,海軍以五色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禮。五色旗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且既雲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天日之旗為漢族共和黨(註:即同盟會的前身興中會)人用之於南方起義者十餘年,乙未年陳皓東身殉此旗。……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恆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臨時參議院認為青天白日旗僅是同盟會一個黨派所制定,不能代表全國,而五色旗已經為武昌革命軍所採用,就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因此該院仍然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而將青天白日旗改為海軍軍旗,並將武昌革命軍初期所用的十八星旗規定為陸軍軍旗。
興中會早期曾用過紅、藍、白三色旗,紅色象徵「流血以求自由」,藍色代表「公正平等的天空」,白色說明「人心皎潔而互愛」。三項意義表示「自由、平等、博愛」。這個三色旗不久即為青天白日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