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北京淪陷後才到達天津,他這時的官銜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武衛軍統帥及議和大臣,這些官銜對於八國聯軍所佔領的天津是發生不了作用的。他之所以受洋人尊重,完全由於他個人的國際聲望。他於光緒廿六年(1900年)八月間抵達天津,幾乎是和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抵津的時間相同。可是他們兩人正式見面則是九月廿四日在北京會面的。
瓦德西事後五天曾向德皇作一詳細報告:「……余曾接見慶親王及總督李鴻章。李氏首先到此,慶親王剛遲廿分鐘始來;兩人共在余處計有一點鐘之久。從談話之中余遂覺得該兩人均有急望和議開始之意。……李鴻章請命賜給彼之差官一種護照……余對於中國官廳,必須其誠心依照余命而行者,方能容忍。今日餘曾往答拜兩先生,在慶親王處僅作一番無關重要之談話,但彼要求從速開始和平會議之意卻曾表示出來。余給李鴻章先生一圖,其上余曾劃有上述佔領區域之範圍。李氏頗嫌其寬廣。余從李氏屢次提及進兵張家口一事之中,可以明白盾出此舉頗使彼憂懼,且由此足以證明余之進兵該地可謂頗得其道。……」
光緒廿七年(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廷接受了八國聯軍所提的議和條款,這就是著名的《辛丑條約》。其要點為:
(一)中國遣使赴德日兩國道歉。
(二)懲辦禍首大臣。
(三)禁止向中國輸入軍火兩年,期滿得再展延兩年。
(四)賠款銀四億五千萬兩,分卅九年償清,合利息共計銀九億八千二百餘萬兩。
(五)北京劃定使館區域,區內由使館團管理,各國並得派兵防守。
(六)毀大沽至北京間之炮台。天津、北京、山海關間之交通要地,允許各國駐兵。
(七)清廷允許張貼「嚴禁仇外」之上諭於各地。
(八)清廷對任何設立仇外之會黨立刻正法。
這次屈辱的條約,是在聯軍槍桿下被迫簽署的;列強本可瓜分中國,只是由於本身間的矛盾和利害衝突,所以中國在這時候才僥倖不被瓜分,而僅被迫簽約,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這個《辛丑條約》應該是中國有史以來對外簽定條約中的最屈辱條約,由於這個條約,使中國京城的大門洞開,使以後幾十年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打擊。
義和團煙消雲散,可是義和團事件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一)世界各國並不去檢討這次事件形成的原因,而嚴厲指責義和團行動粗暴,指責中國不是一個文明國家,指責中華民族是一個野蠻的民族。
(二)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洋武力開始侵略中國,但每次戰爭它們所擊敗的只是清朝政府,一般民眾和守舊士大夫,在心理上並未屈服。義和團事件是清朝政府、中國衛道的士大夫、以及廣大的農民匯合凝聚而成的力量,他們以符咒和拳棒去和西洋槍炮相對抗,結果徹底地失敗了。經過這次慘敗,清朝野都都不敢輕外仇外,民族自尊心完全喪失,人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媚外心理,這種心理影響了中國以後數十年。
(三)督撫權力增加,演變成後來軍閥割據。因為拳變期間,李鴻章、劉坤一、袁世凱等人和列強約定,各省自保。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和教堂,請列強勿進兵東南各省,這一舉措在拳變之後受到清廷的承認和嘉勉,遂使各省督撫形成半獨立局面。
(四)中國有志之士認清一點:就是腐化的清朝政權,非推翻不可,欲救中國,非革命不可。
(五)最明顯的結果,是清朝政府中老的一代死的死,被淘汰的淘汰了,眾望所歸的唯一人物是袁世凱,他取代了李鴻章的地位,從而為未來的北洋軍閥一系奠定基礎。
袁世凱在義和團之變時,不僅成為有名望的督撫,堪與劉坤一、張之洞等齊名。且由於他在北方,各省督撫向北京的奏報都是由他轉遞,加上義和團肇始山東,自袁接任山東巡撫後,山東省境內太平,因此無論中外人士對袁都刮目相看了。
北京陷後,兩宮出奔,在蒙塵途中曾電諭李鴻章,命他火速前往北京與洋人議和。袁亦密電李鴻章說:「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稱,各國並無他意,深盼李相能說慶親王共商議和事。」
如此一來,袁對國家大事,也取得了發言權了。
慈禧和光緒在赴西安途中,追隨左右的全是守舊派大臣,由於這些頑固派的包圍,所以談和時,洋人也心存疑慮,因此袁和李鴻章便密商促成榮祿能盡速前往行在,俾慈禧左右能有一進言之大臣。榮祿在北京失陷時,對於守舊派壟斷朝政,深感灰心,經李、袁的敦促,乃趨赴西安。而慈嬉對榮祿仍極信任,不久榮祿便成為極重要的軍機大臣。自榮祿重被慈禧所寵信,袁的發言權便大為提高。在這期間,他和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等聯成一氣,而李鴻章在北京,榮祿在西京,因此他的意見可以四通八達,他的地位便日益重要了。
當和議達成,八國聯軍即將撤兵時,京畿重地必須有清兵駐守,以維治安,李鴻章急電請袁派姜桂題率兵先赴河南,以備接替。當時姜桂題正在保護青濰鐵道工程,袁於是即撥防營前往遞補,並飭姜桂題立即出發,待命前往接替八國聯軍。
光緒廿七年(1901年)四月廿九日袁世凱的親生母親劉氏病逝。原來劉氏和袁的嗣母牛氏都是住在河南項城原籍,牛氏去世後,袁乃迎養親生母到住所,隨袁宦游各地,主持家務。袁丁喪後遂電辭山東巡撫,可是他這時候是各方所矚目的大臣,山東全身司道百官和地方紳士,都紛電西安行在和李鴻章處,請旨奪情。五月一日上諭給袁喪假一百天,袁有哀懇電云:「五月初一日恭奉諭旨,以世凱丁本生母憂,賞假百日,即在撫署穿孝,假滿後改為署理,照常任事。捧讀之餘,感紉泣血,伏念時勢阽危,至今已極。聯軍尚未盡撤,伏莽益復橫行,臣母病中,時勖臣以損頂摩踵仰酬知遇,並以病軀支離,未得親見迴鑾盛典為詞。迨至彌留之際,口不能言,猶復舉手西指,淚滿衣襟,是臣上報君恩,似未可一意固辭,下承母訓,尤不願再三虛讓。惟是窀穸未安,方寸已亂,設身膺墨,而手-簿書,非但為千古之罪人,亦恐負一時之清議。傍徨午夜,屢絕粥-,懇准百日內開缺離署,扶櫬返里,俟葬親事畢,遄返東省,當專任營務,稍盡翊衛巡防之任。倘冬春之交,時局大定,再懇許臣回籍終制,此則烏哺私情,以必得所求而後已也。」五月十一日慈禧溫旨慰留,同時派員代表太后賜祭。
袁的生母劉氏和嗣母牛氏本是妯娌,她們都是舊社會婦女,受的全是舊禮教薰陶,兩妯娌對於這個能幹兒子都很寵愛。袁在山東巡撫任內雖為時只有一兩年,但他已成全國矚目人物,項城袁家的人很多都濟南,而袁也大力整修項城的舊居。劉太夫人一直隨袁在濟南,劉氏物故後,袁一再懇辭山東巡撫以守制三年,這不過是舊中國的禮教習慣,其實袁這時不止是辭卸不得,而且好運還才開始呢!
袁在山東巡撫任內有一件新政,就是在省城濟南設置大學堂。不過這所謂的大學堂,是小學、中學、大學的一貫制,共分四級,第一級稱「蒙養學堂」,挑選幼童自七歲起至14歲止,為時八年,講習經史,並授以簡易天文、地輿、算術。畢業後升入第二級稱「備齋」,講求淺近政治、藝學,兩年畢業。畢業後升入第三級「正齋」,研讀四年,分科為中國經學、中外史學、中外政治學、方言學、商學、工學、礦學、農學、測繪學、醫學共十門。畢業後升入「專齋」,以兩年至四年為期。專齋課程俟正齋畢業後再訂。每年經費預算6萬兩,聘美國人赫士為總教習。這就是最早的山東大學堂,後來雖然未照這計劃進行,可是,袁總算是一個首創者。
中國士大夫階級都有濃厚的重農輕商觀念,袁則認識商業發達,可以富國裕民,所以他在山東農商並重,因此首創商務總局,以道員唐紹儀總司局務。又設籌款總局,整飭土藥、煙酒各項雜稅厘捐。並且派遣道員馬廷亮往日本搜集日本銀行鑄造銀圓的辦法和章程,以及印刷鈔票的辦法等等。
事實上,這個時候的袁世凱,所有措施都算得上是新政,正因為他是新政,和守舊的頑固派對比,顯得突出,政治是多麼的現實,他當年以出賣維新派、打倒新政而鴻運當頭,如今他卻以行新政而贏取時譽。
袁曾得意地告訴幕僚們說:「此次拳亂,各督撫中如無我輩四人-拄,國事尚可問乎?」袁所謂的四人是: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和他自己,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光緒廿七年(1901年)九月廿六日,西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正在回往北京途中,這天是由河南省鞏縣抵達汜水縣駐蹕,得到李鴻章自京電奏:「病勢危篤,請速派大臣接替,以資鎮攝。」這時奕-已由北京前來迎駕,俾讓兩宮在還京以前詳知談和情形以及北京近況,李鴻章突然病重,所以電奏兩宮,希望速讓奕-趕返北京,繼續和議。慈禧和光緒閱電都非常擔心,因為奕-雖已出京,但尚未趕到。慈禧這天以極憂鬱的顏色對隨駕的吳永說:「大局未定,李相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可以分擔?」
第二天,九月廿七日兩宮自汜水赴榮陽,傍晚接到北京急電,李鴻章於午刻逝世,慈禧和光緒聽見這個噩耗,飯都吃不下去,隨駕大臣乃至宮監衛士都有梁傾棟折的感覺。慈禧和光緒立即召見榮祿等大臣,太后決定三個主要人事命令:
一、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
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未到任以前,著周馥護理。
三、山東巡撫著漕運總督張人駿調補。
十月初二日兩宮駐蹕開封,河南全省文武均在城外迎駕,行宮陳設壯麗,儼然有內廷氣象。奕-由京師趕到,立即獲得召見,詢問京中情況至為詳盡。第二天再召奕-,奕-把李鴻章的最後奉疏奉呈,兩宮都為之流涕。
李鴻章的遺疏全文於後:
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鑒事。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洩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激涕零。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是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數日之間,遂至沉篤,群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煩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興。繼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
同日發佈一道上諭:「奉懿旨,略謂上年京師之變,該大學士忠誠堅忍,力任其難,宗社復安,朝廷攸賴。近日因病,然經降旨慰問,該大學士力疾從公,忠靖之忱,老而彌篤。乃驟患咯血,遽爾不起,艱危之交,失此柱石重臣,曷勝愴慟!前已加恩云云。著再賞銀五千兩治喪,立功省分建立專祠;政功戰績,宣付史館。伊子李經述,著賞給四品京堂,承襲一等候爵;李經邁著以四品京堂用;李經方服闋後以道員遇缺簡放。伊孫李國傑,著以郎中即補;李國燕、李國煦著以員外郎分部行走;李國能、李國燾著賞給舉人,一體會試云云。」
初四、初五、初六均在開封逐日召見奕-,並於初五日頒上諭:「奉懿旨,奕-著加恩在紫禁城內乘坐二人肩輿。」初六日命奕-啟程返京繼續辦理議和以及準備兩宮回京事宜。
李鴻章的去世,使袁世凱成為北洋正統的領導人,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人物,雖然光緒對袁的擢升很不開心,可是這是慈禧的主意,光緒如何可以反對呢。
袁世凱出任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雖由慈禧決定,有人卻說是李鴻章遺奏保薦,又有人說是軍機大臣榮祿向太后力薦。不管是誰的保薦,問題在於慈禧對袁有好感,信任他的忠實,欣賞他的才幹,使袁以一個普通的道員,在五六年時間便爬到督撫地位,更特別的是直隸總督簡直等於督撫團領袖,擔負拱衛中樞的重大責任。
相傳李鴻章臨死前有遺折奏保袁為繼任人,但在《文忠集》內卻無此奏稿。同時袁的任命是在兩宮迴鑾途中得李去世電的第二天即降旨,所以李縱使有遺折薦袁自代,可是袁的大命卻是直接出於慈禧的聖眷。
袁因有李的遺疏薦賢的傳說,愈發見重於世,據說代李擬稿的是於式枚(號晦若)。薦袁是用「附片」,附片也是清朝一種官書,遇有機密,謄之附片上達,可以留中不發。附片中有句:「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袁後來有致於式枚一函,答謝於代李草疏薦己,函云:
「……節相騎箕,天下共慟!弟識陋望淺,何敢作此替人?乃承示以疏稿,竟過許:『環顧宇內人才,無出世凱右者!』此雖出節相之口授,實亦由足下之成,弟當詔示子孫,永銘大德。茲隨函奉上古董八件(另附一單于函末),戔戔聊表謝忱。……」
這一年袁世凱43歲,與當時的有名望的大臣和督撫比,實在太年輕了;因為他的三位前任,榮祿已快70歲,李鴻章79歲,王文韶68歲,袁世凱的年齡足夠做這三位前任總督的兒子。
袁奉命署理直隸總督後,由於喪服在身,所以堅辭朝命,慈禧不許,於是他先把左右的人事作了一番部署,副將張勳、守備孟恩遠、都司曹錕、吳鳳嶺等都蒙奏薦嘉獎,又特疏保薦唐紹儀。唐自朝鮮起便一直追隨老袁,袁在山東巡撫任內曾創設商務總局,唐紹儀便以道員總攬局務,擬定各項規則,辦理頗有成效,可算是袁的左右手。
光緒廿七年(1901年)十月初十日,袁世凱一切安排都已就緒,乃把山東巡撫篆務交給護理巡撫布政使胡廷-,然後於十一日自山東起程北上,唐紹儀隨行。十月十六日抵河北高陽,直隸護理總督周馥派人捧直隸總督大印來迎。十七日袁接收印綬,即日履任視事。
袁接任後的第一道人事命令,是派唐紹儀為津海關道。唐深通洋務,在朝鮮時也是主辦關務。還有一個巧合,護理總督周馥在十五六年前也是任津海關道,那時袁在朝鮮,便和周訂交,甚為莫逆。周馥一直在直隸省任職,後來做直隸臬司,最後是直隸按察使。他是按步就班地往上爬,而他的老朋友卻出將入督,不過幾年時光已變成著名的督撫,並且回到直隸做他的頂頭上司了。
當袁奉派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兩宮在開封行宮於九月廿八日再頒上諭:「奉懿旨,以迴鑾在即,頒賞有功人員,李鴻章再賜祭一壇,伊子李經邁以三四品京堂候補;慶親王奕-賞食親王雙俸;大學士榮祿賞戴雙眼花翎,並加太子太保銜;王文韶賞戴雙眼花翎;兩江總督劉坤一,加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袁世凱,均加太子少保銜;余如聯芳、那桐、張翼、周馥等,均升賞有差」。其後三天又頒上諭:「盛宣懷、赫德均賞加太子少保銜」。
袁在直隸任內第一件參奏,是請兩宮懲辦此次肇變禍首,將董福祥明正典刑。袁對董的恩怨,一方面由於董在武衛軍時代以助義和團而恣意胡為,同時因董在不久前曾向榮祿威脅,袁這一奏疏使榮祿最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