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修生至少得當上兩年,經常是四年,初學生四年。能在二十三歲或二十四歲以前正式發願1那是少有的事。瑪爾丹-維爾加支系的伯爾納-本篤會的修女們絕不容許寡婦參加她們的修會。
1發願是當眾宣誓出家修道,永不還俗的儀式。
她們在自己的斗室裡忍受著多種多樣的折磨,那是外人無從知道並且她們自己也永遠不該說出的。
初學生到了發願的日子,大家盡量把她打扮得整整齊齊,替她戴上白薔薇,潤澤並蜷曲她的頭髮,接著她伏在地上,大家替她蓋上一大幅黑布,唱起悼亡的詩歌,舉行度亡的祭禮。同時,所有的修女分列兩行,一行打她跟前繞過,用一種悲傷的聲音說「我們的姐姐死了」,另一行卻用洪亮的聲音回答說「她活在耶穌基督的心中」。
在本書所述故事發生的時代,這個修院裡還附設一個寄讀學校。是一所為大家閨秀設立的寄讀學校,那些閨秀大部分是有錢人,其中有德-聖奧萊爾小姐和德-貝利桑小姐,還有一個英國姑娘,姓德-塔爾波,也是天主教裡赫赫有名的大族。這些年輕的姑娘在那四堵圍牆裡受著修女的教育,在敵視這世界和這世紀的仇恨中成長。一天,她們中的一個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見了街上的石塊路面便會頭暈腳軟。」她們都穿藍衣,戴白帽,胸前佩帶一個銀質鍍金或銅質的聖靈。在某些重大的節日裡,特別是在聖瑪爾泰節,她們可以整天穿上修女的服裝,按照聖伯努瓦規定的儀式做日課,這對她們來說,是一種隆恩和無上的幸福。最初,修女們常把自己的黑衣借給她們穿。後來院長禁止借用,認為有瀆聖衣。只有初學生還可借用。那種扮演原是修院中一種通融辦法,含有讓孩子們預嘗聖衣滋味、吸引她們走上出家道路的秘密意圖,值得注意的是,寄讀生竟會以此為真正的幸福和真正的快樂。她們只不過是感到好玩而已。「這是新鮮花樣,可以改變她們。」我們這些俗人卻無法從那些天真幼稚的想法中去體會她們何以會那樣自得其樂地捏著一根灑聖水的枝條,四個人一排地站在一個譜架前面,毫無間歇地一連唱上好幾個鐘頭。
那些女弟子,除了苦修這點外,也同樣遵守修院裡所有的教規。有個少婦,還俗以後,結婚也好幾年了,卻還不能改變習慣,每逢有人敲她房門時,她總還要趕忙回答:「永遠如此!」寄讀生和修女一樣,只能在會客室裡接見她們的親人。連她們的母親也不能擁抱她們。讓我們看看在這方面究竟嚴到什麼程度。一天,有個年輕的姑娘接待她母親的訪問,她母親還帶著一個三歲的小妹妹。那年輕姑娘,很想擁抱她的小妹,於是哭了起來。不可能。她懇求至少讓她的小妹把小手從鐵柵欄縫裡伸過去給她吻一下,這也被拒絕了,這件事幾乎還惹起了一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