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地方雖說不大,但是一個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太祖朱元璋起義成功。太祖為了鞏固大明的江山,學習當年漢高祖劉邦一樣大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將他們分封到大明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塊大明的領土上。其中的一個兒子就被太祖朱元璋分封到了大明的遼東。後來高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便把北京附近的王爺統統趕到了南方。遼王就這樣收拾行李去了荊州。
根據明代規定,只要家裡不絕後,王位就一直都有,於是爺爺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王位就這樣一直循環的傳下去,兩百年後,這位孫子的名字叫做朱憲火節。
不知為何自從這為大明的朱憲火節繼承遼王爵位後,就把仇恨的眼光投向了張居正。這點到張居正考上大明的新科進士的時候還是沒有想明白。因為在當時張居正的家裡並不是很顯赫,荊州的這位大明的王爺見也見過,但這位王爺就是向張居正投去了仇恨的眼光。這個問題直到張居正在四十八歲那年當上大明的首輔大臣的時候,他才明白,雖然他的父親張文明只是一個窮秀才,但他的祖父張鎮卻是這位遼遼王府的護衛。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王爺府院的護衛,但在當時張家看來那還是一份挺有面子的行當。所以他的爺爺對這份行當也看得比較認真,所以以來而去他也就得到了這位王爺的厚愛。就這樣他的爺爺就認識了這位王爺。而那時恰好是他剛剛考上秀才的時候,在整個荊州他一直被這裡的人們稱為荊州的一代才俊。為一時荊州人們所傳誦。恰好這位王爺也和他的年紀相仿。每次當張居正寫詩作文轟動荊州全境的時候,那位遼王的母親總是會對兒子不停的責備,就這樣一來二去,這位遼王終於將矛頭指向了張居正。
在大明高祖的時代,一個王爺是沒有多大的權利的,自從高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後,藩王就成了朝廷防備的重點對象,他不但收回了所有兵權,連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地方政府嚴密監視控制。所以遼王,他的活動範圍也只僅限於荊州府,如果未經允許擅自外出,就有掉腦袋的危險。
但仇恨的力量讓遼王什麼都不顧了,他終於要開始的他的報復了,因為是他——張居正讓我一直都在受著恥辱,我是大明太祖的子孫,他張居正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能和我比。終於在張居正考中舉人的那一天裡,遼王的一個惡毒的計劃形成了。
不久之後的一天夜裡,護衛張鎮被莫名其妙地叫進王府,然後又被莫名其妙地放了出來。中間發生了什麼,沒有人清楚,除了遼王和張居正大的爺爺,但在當天的夜裡張居正的爺爺張鎮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很明顯的爺爺的死與遼王府有著莫大的干係,記得爺爺離開的時候,張居正沒有掉一滴眼淚。他在那天突然想到去報仇,但很快他就知道這事沒有證據,而且人家是財大權大的大明帝國雄霸一方的王爺,而他只不過是一個剛剛中的窮舉人而已,憑什麼去找人家報仇啊!
也許正是遼王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才那麼有恃無恐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害死了我的也有。
在明朝雖說藩王不受朝廷待見,但也是皇親國戚,雖說手中無兵無權,但普天之下,能治我的只有皇帝,你能奈我何?
張居正親眼目睹了爺爺的悲慘離世,卻只能號啕大哭悲痛欲絕,也就在此時,年輕的他第一次看到了一樣東西的厲害——哪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利。
在遼王的面前,張居正才終於感覺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的好處。這也是張居正第一次對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充滿了嚮往。此刻的他才明白他之前所得到的秀才與舉人是如此的毫無用處,而那些曾經嚮往遊山玩水附庸風雅的所謂名士的頭銜,
除了吟誦幾首春花秋月外,什麼用都沒有。真正有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利。這也許才是他——張居正所想要的。這個世界裡,只有強者才能很好的生活的下去,而強者就必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沒有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只能任人宰割。
也許遼王不會想到,他的這條毒計,卻徹底地改變了張居正的一生,並把這個年輕人從睡夢中驚醒。正是在這次事件中,張居正明白了至高無上的權利的可怕與威勢,他厭惡這種力量,卻也嚮往它。
張居正站在祖父的墳前,他想了很久很久,終於他發現了一條唯一能夠徹底戰勝遼王的辦法,那就是擁有比遼王更大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只有在京城裡能找到。那一天張居正對著不遠的遼王府喊出了他這些日子以來都想說的話「我——張居正一定會回來的,總有一天,我會回來向你討要所有的一切,讓你承受比我更大的痛苦!」
那一天張居正最後看了一眼金碧輝煌的遼王府,他發現想像中的遼王府不是那麼大。這就是在那一天的第二天裡,緊握拳頭的張居正踏上了赴京趕考的路,此時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張居正二十歲。但誰也沒想到再過一個二十八年,這位少年就是大明帝國的首輔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