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通說:「人老了嘛,不嘮叨兩句不行,再說你又很不聽話,你看,這麼冷的天,起這麼早,叔叔不想說都不行。」
「知道啦。」菩堤女乖乖進屋,讓惠通給她把脈。
惠通邊把脈邊憑憑點頭:「不錯,有起色,照這樣下去,侄女身體無憂。」
阿丑端藥進來,菩堤女順從地把藥喝了。
看著菩堤女躺下,惠通和阿丑一起出屋。
惠通問阿丑:「怎樣,有消息嗎?」
阿丑搖搖頭。
「走,我們一起出去看看。」惠通和阿丑走到庵門口,伸長脖子向遠處看,希望能有意外的身影出現。
庵門外聚著好多人,他們每天都來等候高家人回來
正午時分,菩堤女吃過藥小睡會後出來了,剛到庵門口就被段傑看到了:「表妹,你怎麼出來了?」
菩堤女笑笑說:「我想出來看看,讓大家別在這裡等了,哥哥他們要是回來,自然會進庵的。」
菩堤女的聲音雖小,但好多人都聽到了,他們同聲說:「我們會一直等下去,直到夫人他們都回來為止。」
菩堤女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正在這時,遠處有兩個人攙扶著走來。因為有過好多次失望,大家也都原地不動,眼睛卻一直跟著那兩人移動。
近了,更近了——
「是八少爺!」阿丑眼精,認出高瓊,驚喜地叫道。
「姐姐!」
「女兒!」
那兩人正是匆匆趕回姚州,來臥佛庵和菩堤女相聚的段氏和高瓊。
「阿媽!」菩堤女撲到段氏懷裡,三人抱成一團,喜極而泣。
一旁的人也跟著落淚。
高家人顛沛流離多年,今天終於相見,真是上蒼垂青了。
接二連三的,高琦、高瑛……等幾兄弟,也似約著一般,先後到了臥佛庵,太陽將要落山時,高暄也匆匆趕到。
高家人全部團聚在一起,各說起失散後生活,都以為今生無望相聚,只到前不久夢到菩堤女,又聽到那首專屬於菩堤女的歌,才知她還活著,並且一直在苦苦尋找親人,於是用最快速度趕來和親人團聚。
菩堤女沒有把她將不久於人世的事說與親人聽,只是靜靜聽著親人們訴說離別後的生活,說到苦時一起流淚,說到樂時一起笑。這樣的場面她盼了多久呀,今天終於實現了,母親不用再流落他鄉,兄弟也不用在外漂泊,回來了,親人都回來了,她的心願了了。
直到半夜,說累了,哭累了的親人才各自睡去。
菩堤女滿足地噓口氣,環腿坐下,腦海中出現藍天、白雲,她微微笑著飛了起來,雲端上,一手握佛塵的老者在向她招手。
後續
菩提女,是宋代大理國相國高泰祥之女。
相傳,菩提女出生後三日,晝夜啼哭,家人用盡一切辦法也哄不住。一個鶴髮童顏的僧人,尋聲而至。
娃娃一經僧人抱在懷裡,並目不轉睛地望著僧人。
僧人結跏趺坐,默默誦經,隨贈菩提籽九粒,說:「這九粒菩提籽是娃娃將來要了的心願」。所以,家人把菩提籽做成香囊讓娃娃隨身攜帶,並給娃娃取名「菩提女」。
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破大理城,相國高泰祥逃奔姚州府,集結高氏世襲演習官地所轄兵勇進行抵抗。
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寧死不屈,最後被斬於五華樓。
高泰祥九子一女及夫人分散流落他鄉。
菩提女出逃,歷盡艱辛,最後至光祿臥佛庵剃度出家。把九粒菩提籽種到庵後的空地上,並向佛祖請願,一粒籽代表一個兄弟,如果兄弟都還健在,菩堤籽能生根發芽。
結果,九粒菩提籽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菩提女日日夜夜為兄弟們誦經祈禱,請求佛祖保佑。
菩提樹結籽時,菩提女遵照佛祖在夢中的指引,每天給第九個到佛祖前跪拜的香客九粒菩提籽,並告之,只留一粒,其餘的轉贈他人。隨著菩提籽源源不斷地向四面八方傳播,幾年後,散居各地的九個兄弟都先後得到了菩提籽。
有一天,光祿臥佛庵舉辦規模宏大的佛事活動,散居各地的九兄弟不約而同都來了,母親段氏也在兒子高瓊的陪同來了。隨後,兄弟們也先後來相認。
至此,十兄妹終於團聚。
菩提女了卻了心願,修成正果,當天晚上坐化成佛。
為了紀念菩提女,高長壽得授姚安路軍民總管府總管後,改建臥佛庵,更名活佛寺,並造菩提像供奉,還把十兄妹團圓的這天即農曆的二月八定為活佛寺廟會。
小說《菩提女》,花大篇幅描寫戰爭、亡命、飢餓、疾病、復仇、死亡、艱難的環境、無望的抗爭等令人沉重、壓抑的畫面。
小說再次把我們拉回到那個苦海茫茫,令人不寒而慄的時代。
這是雲南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姚州生活的一部分。
小說中,物質性的苦難和精神性的苦難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困境中,人性的光彩衝破層層陰霾,放射出溫馨的光芒。
多愁善感、純潔可愛的菩提女,從一個單純少女變成一個復仇女神,再由一個復仇少女變成一個施善聖女,在復仇之途中以漸培俠心,以頑強的生命掙扎著一路向前。
這個無依無靠的女子,猶如一葉扁舟,在苦海上漂泊。地獄似的人生沒有將其毀滅,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磨煉著她的意志與靈魂。
在其艱難前行的過程中,一直有著夢想,有著眺望,有著前方,有著境界,有著生機,所以,小說總是在其人生的轉捩點上,有意為其留下一抹照耀其心智的光亮,這抹光亮在遠方的天空閃耀,帶她走向慈悲之岸。
小說中的菩提女,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而是一種象徵,是彼岸的象徵。
菩提女歷經磨難的生命,沒有在動亂年代中枯萎,沒有在仇恨之路上失去光澤,而是在她與自己的人生初衷漸行漸遠的背影上熠熠生輝。
她身上這種超越時代的人性之光,穿過數百年的時空,照射到我們生活於其間的這片原野,使之成為令人放心、令人嚮往的收穫之地。
菩提女一家初遭變故,歷盡艱辛,最終得以團圓,雖然事情發生在十三世紀,但造成他們命運多難的各種因素並沒有離我們遠去,讀這樣一本看似傳奇實則苦澀的書,使人振奮,更使人清醒,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必要的警覺。
《菩提女》體現了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切理解:人的成長,人類的成長,都離不開苦難,我們面對苦難時,如何不迷失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在蕪原荒野裡走得久了
才會讓腳步在睡夢裡停留
一個人在茫無盡頭的路上走得久了
才會讓跫音在記憶中停留
許多花靜靜地開放
許多花又默默地飄落
最後的真情獨立枝頭
縷縷清香一寸寸深入骨髓
令人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