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英雄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民總要當家作主 第115章   共同致富奔小康
    第115章   共同致富奔小康

    要掌握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參與現代化的大生產。東礁村人懂得自己知識的缺乏。老一輩的農民都是青一色的睜眼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大部分不過是初中生,少數高中生,像洪珊瑚這樣的大學畢業生也屬鳳尾麟角。

    一枝鮮花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洪珊瑚深深懂得,要改變東礁村人的命運,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首先要脫知識這個貧。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們這些泥腿子自己。

    洪珊瑚向村兩委建議說,首先要脫知識貧,必須三管齊下。一是選送一批高中生到大學進修深造,培養東礁村人自己的工程師。二是選送一批初中生到縣職技校讀書,培養自己技術工人。三是在職當班的工人開辦職業技術夜校,請上海退休的技師當老師,白天上班,晚上上學,邊干邊學。此外還要開辦掃盲班、法制教育班,全方位地提高東礁村人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

    洪珊瑚這個建議得到黨支部、村委會的全力支持。李為民村長任命洪珊瑚為東礁村職業技術夜校校長。並把村委會的決議在大會堂門前張貼公佈。

    經村兩委討論決定,為了迅速培養東礁村人自己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作如下規定:

    一、選派10名年齡在30歲以下,高中畢業或相等於高中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通過考試,擇優錄取,由村裡出資送大學代培,畢業後必須回村辦企業服務。

    二、選派50名年齡在25歲以下,初中畢業或相等於初中的男女青年,通過考試,擇優錄取,由村裡出資送縣職技校讀書,畢業後必須回村辦企業服務。

    三、在職職工,日裡上班,夜裡一律到村辦職工技術夜校讀書。如不參加夜校讀書,又經技術考試不及格者,必須從村辦企業退出。

    四、60歲以下的文盲,一律參加夜校掃盲班讀書。

    五、每週六晚上開展法制教育學習,15歲以上的村民一律參加。

    為了鼓勵大家學文化鑽研技術的積極性,村裡設立獎學金,凡在中專、大學裡學習成績優秀的每人每年獎學金1000元。在職上夜校的職工,考試成績和本人的工資獎金掛鉤。

    這個佈告貼出以後,全村引起震動。在東礁村土生土長的農民,開天劈地也沒有聽說過讀書還給發獎學金。這個土政策,既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壓力,還帶幾分強制性,更多的當然是動力。被錄取上大學,進技校的青年人,帶著幾分驕傲,又帶著幾分擔憂跨進高校的大門,肩負著父老鄉親的重托,學成以後回到東礁村,他們將是21世紀改造東礁村,奔向現代化的主力軍。

    職業技術夜校設在翠竹山莊裡,勞累了一天的泥腿子,走進教室又當起了學生。他們從放下鋤頭,拿起鐵鉗。放下鐵鉗,又拿起鋼筆。技術培訓班的學生,大多是40歲以下的中年人,都有初中以上的文化基礎,他們當過學生又當農民。今天既當工人又當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輕鬆。他們從實踐中學,邊干邊學。先從感性認識這些洋機器,白天聽師傅手把手地教,先學習掌握機器的基本要領,晚上在課堂上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機械構造,工作原理,到排除故障,逐步深入,最後達到完全精通。這真正體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東礁村這些農民也不笨,心有靈犀一點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習和實際操作實踐,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洋機器,成為東礁村第一代的技術工人。

    掃盲班設在村委會的三樓會議室,這些學生大多是扛了半輩子鋤頭柄的中老年人。他們年過半百,有的已到六十花甲,要求他們學文化好像臨老裹小腳,真是有點為難。一時要目不識丁的中老年人拿起筆來談何容易。他們這一代大多都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困難時期放棄學業的人。該讀書的年齡沒機會讀書,不該讀書的年齡要他們讀書。他們從寫自己的名字學起,有人說,拿起筆來才知道讀書的困難,一支鉛筆竟比鋤頭還重。三歲小孩都知道鋤頭比鉛筆重,這是物體的實際比重。「鉛筆比鋤頭重」,這是老人的心理感覺。種了半輩子田地的這些老年人,鋤頭可以把大地耕耘出一片片綠色。綠了,黃了,春華秋實,年復一年地過去了,人也不知不覺地老了。還不知道什麼是享受人生,只有受窮受累的感覺。而今在方格紙上「犁田」,只覺得手太大,紙太小,筆太重。稍不留神,一筆一劃衝出了格子,二個鐘頭坐板凳出了一身冷汗依然還記不牢、寫不會,感覺比挑擔、打魚還累。這些學員,兩鬢白髮,滿臉皺紋,誰都不用照鏡子,只要抬頭看看鄰座的同學,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模樣。雖然一個個都不是學文化的料,但教室裡滿滿地坐滿了七八十人。

    校長洪珊瑚這樣狠抓提高人的素質,村子裡也難免有一些愛絞舌頭的多嘴婆娘。她們說:「這屆村幹部什麼都好,就是攆著鴨子上架,硬要老年人學文化不好。」

    「我們都是土埋半截的人,還學文化,帶到棺材裡用啊。」

    還有一些抱著高高山頭看好戲的態度說:「農村辦夜校,解放後辦過好幾次,都是兔子尾巴長不了,辦得快,散得快。」

    「我看青年人辦事五分鐘熱情,看他們能堅持多久。」

    「要是工廠辦倒了,我們的棺材本也拿不回來啊。」

    聽到這些冷嘲熱諷的議論,洪珊瑚不是氣餒,而是更加堅定了辦校的決心。她也不怪群眾落後,因為這些年群眾見慣了,嚇怕了,她反倒把群眾的嘲笑變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她暗下決心,學校一定要辦成,只准成功,不准失敗,而且要辦到底,辦出成效,辦出特色來。

    一天晚上洪珊瑚校長來到掃盲班看望這些白髮蒼蒼的老學員。她說:「各位爺爺、奶奶、大伯、大嬸,我知道要求你們臨老學文化,是有些為難你們。但要東礁村脫貧致富,首先要脫知識的貧。你們年紀大了,不要求你們學多深的文化知識,但要掃盲識字。你們雖然不是擋車、操作機器的一線技術工人。但你們大多數都是打捆、包裝、倉庫保管、物資搬運等後勤服務的工種。做這些工作,沒有文化也不行,總得認識幾個字吧。如果連貨包上的標籤都不認識,把發往北京的貨往廣州寄行嗎?把不同規格的服裝打捆在一起行嗎?把不同缸號的布料搞混了行嗎?當然不行,所以要學文化。我要求各位長輩學文化,一是為了當好一個稱職的後勤工人。二是給青年做個好榜樣。請大家理解我們的苦衷,支持村委會的工作。現在我們提出這樣的口號:『治窮必先治愚,致富必定依靠科學』。」

    珊瑚姑娘發至內心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動了老年人的心。從此,缺課的少了,怨言也聽不到了,這些老頭、老太,猶如返老還童的少年,和孫子、孫女一起做起作業來了。鐵奶奶拍拍小孫女的腦袋說:「哎,我的好孫女哎,打開課文第十頁,奶奶和你一起做作業。」於是祖孫兩代坐在一張桌子旁,共在一盞檯燈下,一個戴著老花眼鏡,一個昂著天真的小臉蛋,在奶奶的帶動下,一起做作業學文化。從此,在東礁村又興起了男女老小學文化的熱潮。為東礁村今後的騰飛,積蓄了無窮的知識源泉。這種知識源泉,一旦噴發出來,將會變成無窮的力量。這股力量又會變成無窮無盡的財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